中科院博導的十年農業實驗:化肥農藥「六不用」卻有五倍效益

2020-11-27 澎湃新聞

10年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員蔣高明在他山東農村的家鄉籌辦弘毅生態農場,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農村變革實驗。

他的農場嚴格執行「六不用」原則: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農膜、不用添加劑、不用除草劑、不用轉基因。讓鄉親們頗為不解:「這不明擺著是要絕產嗎?」

10年過去,農場開的淘寶店銷售規模穩步上升,市場化嘗試初獲成功。

這場實驗背後是中國日益嚴峻的農村環境形勢和食品安全問題。

在蔣高明通過社交媒體廣為流傳的《調查:千瘡百孔的中國農村》一文中,他像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所寫的,用深情的筆觸描寫了家鄉數十年來的環境巨變:

「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村的東面有一條小河,叫金線河。村裡人對這條小河有著很多的回憶:河裡有很多的魚,夏天發洪水時可以在淺灘上抓到幾十斤重的大鯉魚,魚是從上遊水庫裡跑出來的,水流平緩時也能看到一些魚兒在淺淺的水底下靜靜地呆著。有一種魚,我們叫它「沙裡趴」(學名沙鱧,鱧科魚類),用手就能抓住,至於深水裡的螃蟹、蝦米、青蛙、泥鰍等就更多了。孩子們用笊籬就能撈蝦,手巧的還會織漁網,並織成簸箕的形狀,綁在長杆上,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魚。」

今天,這條小河已經嚴重變臭,不能遊泳,更不能喝了,水裡的魚蝦沒有了,沿河的蘆葦蕩沒有了。村民們因病去世的多了,而更多的病,都是在醫院裡查出的癌症。農民死亡原因中,90%以上為各種疾病,其中以癌症為主。最近10年來,除了寫明服毒、上吊死亡、事故外,該村農民死因多為癌症,而自然死亡的比例很小

。」

蔣家莊只是中國農村汙染的一個縮影。於是蔣高明投身其中,探索改變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在這個惡性循環中,由於觀念滯後和認識偏差,包括政府官員和農民在內,每個人參與其中而不自覺。「化肥越來越便宜,當地政府有補貼。但這反而帶來負面影響,汙染了環境,沒有被莊稼吸收掉。」

蔣高明「對農業的西化現象有不同意見」,「唯洋是瞻,美國怎麼幹我們怎麼幹」,他認為「農業不能不計成本地提高產量,必須得改革了」,必須「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不要把這麼多人都吸到城市裡來,如果農村的生命力恢復,農民能就業,生活有尊嚴,能掙錢,其實農村是很養人的」。

而他認為主要途徑則是「喚醒城市消費者,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他們的食物是哪兒來的,就算造假了都不知道誰給你生產的,吃出問題都找不到人,把錢都交給醫院了」。

蔣高明的實驗剛開了個頭,要實現中國農村環境和食品安全形勢的改變,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

「這樣的一種生產技術如何能夠讓更多農戶學到,可能不是弘毅模式本身的問題,蔣老師作為一個科學家身體力行做試驗,而涉及到農業政策和農技推廣那就需要政策上的改變了。」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的石嫣就此評論說。

2015年9月中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赴蔣高明家鄉,在田間地頭對話這位51歲的科學家。

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

「當地政府補貼化肥,反而做了壞事,汙染了環境」

澎湃新聞

:弘毅農場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建立起來的?

蔣高明

:實際上在當選泰山學者之後我就開始(籌辦)了,2006年動工。

澎湃新聞

:當時就已經提出了「六不用」?

蔣高明

:當時的概念還沒有這麼完整。當時是開始養牛,因為我之前是做草原生態恢復的,只要管好了牲口,春季以後草原生態恢復得非常好,現在恢復得最好的草原還是我們做的。你(恢復生態)就要給牲口找吃的,我們當時在內蒙古種玉米給牛吃。因為我是山東人,當時還來回跑山東,在我們山東玉米秸稈就全被燒掉了。都是牲口飼料,為什麼這邊燒那邊開墾?國家為治理沙塵暴一年要花掉一百多個億,這頭秸稈燒掉又汙染,也不讓燒,我就想有沒有一舉兩得的方法,既治理沙塵暴,又把秸稈焚燒問題解畜決,同時帶動牧業。

後來我們就提出了方案「畜南下,禽北上」:內蒙的牛羊吃內地的秸稈,把秸稈變廢為寶,給牲口當飼料,產生的有機肥再回到田裡,還能提高產量;把籠養雞放到草原上去,因為這裡有空間,死雞問題會比較少,解決牧民收入問題,還有利於生態恢復。從那時候開始,整個「六不用」的概念是一步步完善的。

澎湃新聞

:2005年的時候提出「生態農業」概念的農場多嗎?

蔣高明

:不多。其實生態農業這個詞在八十年代就產生了,但是一直是理論沒有實踐,沒人具體去做過。到底生態農業的產量會不會低,病蟲害能不能防?大家都很關心。我們這裡算是一個比較嚴苛的、極端的實驗,「六不用」還要增產,搞農業的人都不相信,以為我們吹牛呢。但自然界的威力確實很大,人類不可想像。我們在草原上也造林,但反而是自然恢復的草,長得前所未有的好。自然力恢復起來,回報是相當大的,現在就做了好多錯誤,來幹涉自然界的事兒。

澎湃新聞

:在山東的實踐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蔣高明

:比如化肥、農藥使用量過多。我在2006年做的時候化肥全國使用量是四千萬噸左右,現在已經到五千多萬噸了。配方施肥想控制這個量,反而越施越多。這個結果是因為施肥的思路是錯誤的。按這個比例來看,接近四千萬噸根本沒有被莊稼吸收的,是汙染了環境的。農藥也是一樣。

澎湃新聞

:平邑也是如此?

蔣高明

:一樣的。因為

化肥越來越便宜,當地政府有補貼。但這反而做了壞事了,汙染了環境,沒有被莊稼吸收掉

。農藥用量也相當大,我估計有90%都不是殺蟲,而是被環境吸收了。在生產鏈條上,已經有了汙染。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糧價太便宜了。你這麼做的話誰都不去幹了,因為難吃,賣不上價位,誰也不賣,就是惡性循環。我們經常看到白菜、桃爛在地裡的新聞,因為土地肥力下降了,口味不好。再加上大量進口,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再加上轉基因的問題。所以

農業的事兒是很複雜的,不一定單指產量,也不能再不計成本地提高產量,所以我們覺得必須得改革了

澎湃新聞

:您一直做的是農業實驗,但發表的調查文章是關於農村汙染的。

蔣高明

:對,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在做生態農業,農藥化肥全停了,但周圍的人還在用傳統的方法,就汙染嘛。實際上,汙染調查是個副產品,我們也是做環保,但是主要是從農業上,怎樣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去提高產量,取得收效,把汙染停下來,這就是有破有立。現在是破立同時做,沒想到破的工作已經宣傳出去了,立的方面大家還不知道,因為微信傳得很快。那份調查報告肯定不像我們做實驗那麼嚴謹,實驗是需要數據支撐的。

生態農業可以一攬子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澎湃新聞

:據你所知,現在農場周邊的居民接受你的觀點嗎?

蔣高明

:影響很大,他們要採納是取決於我們,要是我們的營業額大發展,產品不夠銷,我們肯定要帶動他們了。農民也知道我們的辦法好,他也承認物理方法比化學方法好,也承認產量高,也承認口感好,他自己也想吃,但就是貴,他捨不得吃,有的可能買了給孩子吃,給老人吃,像雞蛋、蘋果……

所以

如果把生態農業做成功,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管是政府還是農民、城市消費者,就會做出巨大的貢獻,因為這個可以一攬子解決,零汙染,零農殘,好的口感,而且和健康有直接關係

澎湃新聞

:您的農場

怎麼從普遍汙染的大環境中做到獨立

蔣高明

:好多人都問這個問題。像臭氣是有影響的,畢竟會燻。但像農藥這一塊兒,以前就有人擔心,別人打我不打,別人的蟲子會不會跑我家裡來。但根據我們的實驗,是不會的。因為別人在用有害的方式控制的同時,我們也在用無害的方式控制,都在控制,所以不用擔心,這個我們是有嚴格的數據的。

但是像除草劑肯定有擴散,他用了多少會對我這裡有傷害,所以我也希望大家都搞生態的,因為除草劑是會飄很遠的。農藥的話就是對用藥的人體傷害比較大,不太擴散,打藥的農民都是近距離接觸。在美國就是飛機噴灑。距離近的話會對人身體健康影響很大,在我們的調查報告裡也提出來了。現在得癌症的很多,近距離接觸有毒農藥,尤其草甘膦等除草劑,是很要命的。

澎湃新聞

:現在生態農場很多,弘毅的特殊之處是什麼?

蔣高明

:不太一樣。

我是在真正的農村,我是一竿子打到底,是在帶著農民做。我們更偏重科研,是用嚴格的事實在說話。另外我們不是提前收消費者的錢,我也不去宣傳,就是放在朋友圈裡,然後越擴越多

。別的都市型的農業也是一種新方式。

澎湃新聞

:我可以理解為,都市型的農業模式主要是為了創業盈利?

蔣高明

:弘毅也可以盈利啊,都能,農民不能賺錢嗎?

從現在的實驗結果來看,我一畝地的效益,至少頂農民五畝地的效益了,那四畝地的效益哪兒來的,就是(生產)方式創造出來的,這是很明顯的,我們的東西是有人願意買單的,汙染東西你也不願意吃

,一樣的。尤其給孩子吃的時候,很多媽媽就很著急找放心的食物給孩子吃。其實這個東西是不是放心的,首先是有技術能做出來,其次也能測出來,一測出來你造假了,連有機的也造假,那當然做不成功。

「我對農業的西化現象有不同意見」

澎湃新聞

:弘毅的模式是對農村的

產業結構調整

都是有影響的?

蔣高明

:對,一個是要調整產業結構,另外

不要把這麼多人都吸到城市裡來,如果你農村的生命力恢復,農民能就業,生活有尊嚴,能掙錢,其實農村是很養人的

如果按照生態農業的做法,首先環境會好起來,所以

這篇文章寫出來後,地方政府是很緊張的,打電話找我

,我說你找我沒用,事實就擺在那兒呢,他讓我刪,我可以刪掉一兩篇,但擴散了這麼多怎麼刪啊。

他們認為(環境)不能改變,其實是能改變的,只是不願去改變,實際上為什麼汙染一直存在,還不是縱容的,交點錢又讓幹了,細追查問題就大了去了

。很多農業部的領導和專家,我都把他們說服了,以前他們覺得我這個是不是鬧著玩兒,產量低,我說是這麼回事嗎,產量是高的,是看農民願不願往裡投入勞動,為什麼(弘毅的產品)高附加值,因為投入了勞動,現在人力成本高,如果大家都不投入勞動,那產量肯定高不了。造假太容易了,但身體肯定會受不了的。

澎湃新聞

:這麼多年推廣生態農業模式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礙來自哪裡?

蔣高明

:最大的困難還是一些不理解。目前還是我們課題經費、科研組在苦撐著,並沒有得到國家大的補助,甚至同行們還在有意地邊緣化你。

我們也寫了一些報告、內參,但往往石沉大海

。農業部認為主流應該是美國式的大農業,我們是正相反的。這是一個壓力。但我比較有信心,我覺得慢慢還能說服很多人,我覺得

主要是要喚醒城市消費者,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他們的食物是哪兒來的,就算造假了都不知道誰給你生產的,吃出問題都找不到人,把錢都交給醫院了

。要說困難也有困難,但我都熬過來了,

有時候資金緊張,養雞一天就要兩三百塊錢的料,好多錢都是我自己掏腰包在做,挺難的,有時候我也不知道這個循環鏈能不能接上,現在看來是接上了,尤其是和城市消費者這一塊兒

破容易,立難,汙染了有味兒都知道,但要立的話,用十年都不一定立得起來。不過也值,在這十年中我培養了很多研究生,發表了五十多篇學術論文。最近歐盟的人看到我們的成果了,他們也在介紹,一萬九千個決策者看我們的成果,他們自己替我們寫稿子,發達國家都注意到了。咱們基本還是唯洋是瞻,美國怎麼幹我們怎麼幹,沒必要,

我現在對農業的西化現象是有不同意見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明的「六不用」 艱難的推廣路
    他就出生於蔣家莊,恢復高考後的第五年考入山東大學生物系,後成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還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再說「六不用」。蔣高明教授提出了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即種地不用化肥、化學農藥、地膜、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及轉基因種子。
  • 農業生產被大量化學品裹挾:60年間化肥施用量增長100倍
    蔣高明攝     我國化肥平均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    我國每年約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被指「白色恐怖」    我國每畝農田需用近兩斤農藥且60%~70%殘留土壤中「科學認識植物生長調節劑」、「規範使用無害健康」、「已納入農藥嚴格監管
  • 不用農藥化肥,也能生產足夠食物
    人類近萬年的農業歷史,使用農藥化肥的時間不足1%。高效生態農業中的有機肥將以植物源肥料如綠肥、秸稈肥、雜草肥為主。 我們的實驗數據表明,在暖溫帶溼潤地區,當生態農田有機質提高到5%時,在這樣的土壤肥力下,即使空白對照(不施肥)的作物產量,也能超過了噸糧(小麥玉米周年產量)。
  • 拒絕化肥農藥,酵素種植的瓜果蔬菜為什麼好吃?
    酵素公益推廣 自然農耕 酵素種植農業 農耕代替農藥化肥,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意識覺醒,有位農場主說:這是土地的希望,因為他對農藥化肥深有感觸。
  •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節肥又節藥農業效益高(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和農藥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打響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 昆明力爭2020年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
    市漁政執法局局長李德運介紹,作為一種傳統生態種養模式,稻田養魚能大量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劑的施用,魚在田間遊動形成水流循環,對殘留在稻田裡的化肥起到了降解作用,有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一直以來,受種植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業對化肥、農藥依賴嚴重。官方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化肥用量一直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75倍,而利用率卻僅為30%,遠低於世界水平。
  • 必備技能:鑑別化肥、農藥、種子真假的9個方法
    如果沒有上述標誌或標誌不完整,則可能是假冒或劣質化肥。 檢查包裝袋封口 對包裝封口有明顯拆封痕跡的化肥要特別注意,這種現象有可能摻假。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化肥雖是真的,但含量很低,如劣質過磷酸鈣,有效磷含量低於8% (最低標準應達12%)。這些化肥屬劣質化肥,肥效不大,購買時應請專業人員鑑定。
  • 生態農業是對化學化農業的撥亂反正
    在以資本驅動的現代農業模式下,糧食安全越來越被少數人控制,甚至波及到糧食曾自給自足的中國。美國發展現代農業,除了要依靠政府補貼,還將環境代價轉移到他國,如化肥、農藥、農膜等高汙染的行業是在中國生產的。在美國本土,搞轉基因那樣的懶人農業,已造成了農藥、化肥居高不下,並出現了超級雜草、超級害蟲,基因汙染,蜜蜂也因此面臨滅絕危險。
  • 雲南省提前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目標
    為貫徹落實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我省自2015年以來,全面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並出臺了《雲南省「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實施方案》,經過3年的努力,我省提前實現農業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到2020年實現零增長的目標任務。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依靠集體的力量把全國農田改造成大寨式的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的「海綿田」這種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顯然辦不到了。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已經變成了唯一的出路。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
  • 生態新方向,農業新臺階
    農田中主要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幹擾控制的,儘量不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儘量減少人為幹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可以用少量的農藥,主要是應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據我們的前期研究,如果發展生態農業,將目前90%以上的農藥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來,對產量影響並不大。
  • 化學農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種植方面,他們為了追求產量而使用化肥和農藥,這樣不僅糧食的品質下降。更嚴重的是,在化肥、農藥的使用過程以及生產環節中,對環境和能源的破壞極為嚴重。追求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的農業,意味著品種的整齊化一,意味著對土地更多的壓榨,把田園變成車間,從而使土地喪失了輪作休養、多樣化耕作的機會。
  •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優秀範例徵集結果公示
    食品夥伴網訊  12月23日,從全國農技推廣網獲悉,根據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和《中國農技推廣》《中國植保導刊》雜誌社《關於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優秀範例徵集活動的通知》(中農協函〔2020〕48號)要求,活動組委會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評審,評選出化肥減量增效優秀範例58個,其中示範企業22個、創新產品26個、雙減之星
  • 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微生物作為一種重要資源, 由於其數量多、繁殖快、生長周期短,易於大規模培養等優點,已經被運用於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微生物服務於農業的哪些方面微生物在農業生產的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我們這裡介紹比較重要,應用也最為廣泛的三個方面: 1. 微生物農藥;2.微生物肥料;3.微生物飼料。
  • 生物多樣性原理與生態農業發展
    我們也想找到一個品種對什麼病、什麼蟲都抗,不需要使用農藥。但這個路子很難。怎麼辦?我們想到用從生物多樣性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十多年的實驗,得到國際上高度認可。因為雲南有這樣的條件,利用品種資源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生境多樣性。在田裡種植三至五個品種,不同的品種有不一樣的抗病基因,田間就有N個不同的抗病基因,可以對抗不同的病害。
  • 化肥還是農藥
    有的市民分析這種顆粒物可能是化肥,有的市民猜可能是農藥。拆開之後,在五把蔬菜裡面,都發現了藍色顆粒物。南岸區南坪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今天檢測的蔬菜可以食用,只是農藥還沒有浸透到菜裡,或者是農藥殘留沒有超過國家規定的有害標準。藍色顆粒物本身是農藥,消費者絕對不可以食用,務必清除,加強清洗。這些藍色顆粒物的毒性有多大?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生物農業已然到來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 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 貢獻: 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
  •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
    2012年哈氮肥公司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現代化改造,並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5倍,哈磷酸鹽公司繼續進行化肥生產,歐洲化學化肥公司也啟動了化肥生產項目。    2012年農業化學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與2008年相當,仍為0.6%,在化學工業中的比重則提升了0.3個百分點,達到20.1%(見下表)
  • 你吃的蔬菜還健康嗎,化肥農藥也被列入國家法律了!
    咱們現在都提倡說有機蔬菜,無公害無汙染的農產品,什麼是無公害無汙染,說白了就是沒有化肥農藥殘留的農產品 有消費者買回來就發現西紅柿竟然會掉色,並且用衛生紙擦西紅柿,還帶有顏色,當監管部門到售賣掉色西紅柿的商場
  • 北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大力推進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2020年,根據《2020年全國植物保護工作要點》和《北海市農業農村局關於印發2020年北海市化肥農藥使用技術指導方案的通知》(北農字〔2020〕112號)文件精神,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我單位以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