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被大量化學品裹挾:60年間化肥施用量增長100倍

2021-01-20 網易財經

圖為農村中一家極普通的農藥商店。蔣高明攝

    我國化肥平均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

    我國每年約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被指「白色恐怖」

    我國每畝農田需用近兩斤農藥且60%~70%殘留土壤中

「科學認識植物生長調節劑」、「規範使用無害健康」、「已納入農藥嚴格監管」

無論專家如何解釋和安撫,近日「裂瓜」事件中的「膨大劑」三個字,已讓不少消費者今夏吃西瓜「望大生畏」。但令人不安的又何止一個什麼「劑」?

「不管有沒有害,為什麼要用它?」這句頗有代表性的疑問,實際上是在指向一個根本性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問題。

記者近日獲悉,目前我國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

我國農藥年產約170萬噸,平均18億畝農田每畝需要近兩斤;

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中,殘膜率達40%

這些化學合成物質不僅汙染了耕地、水等農業之本,還嚴重威脅到食品安全。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資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這是一百年前西方農學家發現的中國農業最令人稱奇之處。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農業正在工業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等裹挾著一路狂奔。

如今我們已深陷食品安全困境不得自拔。專家提醒,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

 年約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

對「白色汙染」問題,人們往往較關注城市中一次性塑料餐盒及購物袋等的使用與回收。但記者獲悉,目前我國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於土壤中,殘膜率達40%。農膜在農業生產中的大量使用而並不考慮其降解問題,令我國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加速了耕地的「死亡」。

「我實地考察過幾十個國家,從來沒有見到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大張旗鼓地推廣、應用農膜,弄得全國山河一片 白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如是說。

長期致力於退化生態系統與退化農田修復的蔣高明,日前對記者講起他在一些農村看到的幾乎被清一白色塑料膜覆蓋的農田、山坡的景象時,用「白色恐怖」來形容。

據蔣高明介紹,大量殘留在土壤裡的農膜,在15-20釐米土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的難耕作層。而最關鍵的是它沒辦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壽命後得出結論: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還降解不掉。

令人擔憂的還有,在降解農膜的過程中,會有致癌物二惡英排放到空氣中。比如有些勤快的農民將農膜從田裡揀出來後就地焚燒,看似乾淨了,實際上低溫燃燒排放的劇毒二惡英進入了農民身體和大氣中,成為難以除掉的惡性汙染物。

在蔣高明看來,農膜是現代農業最垃圾的發明。人們利用它得到一部分增產後產生依賴。在脫離了傳統鋤地做法,不用有機肥、秸稈等養地,覆蓋一層農膜就實現了保溫、保水、除草、殺蟲等目的,表面看是再好不過的事,但實際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是在加速耕地「死亡」,無異於「殺雞取卵」。

 60年間化肥施用量增長100倍

記者被告知,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短短幾十年,我國耕地肥力出現了明顯下降,全國土壤有機質平均不到1%。而與此同時,我國化肥用量及其增長速度也令人吃驚。

據蔣高明介紹,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頃,但目前我國農用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達到434.3千克/公頃,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從其提供的我國化肥平均施用量變化圖上看出,上世紀50年代我國一公頃(15畝)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現在是868斤。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這些化肥的利用率僅為40%左右。沒用完,都變成了汙染。」蔣高明說。

還有一個數字讓蔣高明耿耿於懷:我國工廠化養殖動物每年產生27億噸動物糞便,約為工業固體廢料的3.5倍。但因養殖業與種植業分離等原因,這些本可成為很好肥料的動物糞便並未用到應該用的地方。結果一方面造成農田面源汙染,一方面大量製造化肥。兩者都因趨利,受害的是耕地與消費者。蔣高明說。

關於農藥,蔣高明掌握的數據是:我國農藥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頃,其中有60%至70%殘留在土壤中;2008年我國農藥總產量173萬噸,平均每畝施加1.92斤農藥。

蔣高明的農藥年施用總量動態變化圖顯示,1990年農藥施用總量約為70萬噸,20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70多萬噸。

其實,即使沒有化肥農藥等造成的直接汙染,工礦企業廢水汙灌等對耕地的間接汙染已經使之不堪重負。有關方面數據顯示,我國因汙水灌溉而遭受汙染的耕地達3250萬畝。目前全國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汙染,其中40%基本喪失了使用功能,流經城市的河流95%受到嚴重汙染。

官方也承認目前我國土地尤其是耕地汙染非常嚴重。據調查,全國受汙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幾乎佔到了中國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為此有識之士呼籲,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僅是守住其數量,還要守住其健康、潔淨之「紅線」。

 工業化農業危及食品安全

在蔣高明看來,農業依賴大量化學物質投入堪稱所謂現代農業的突出特點,危害甚多,不可持續。它不僅需要開採大量礦山、石油等,使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大量化學品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汙染後,不利於植物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但危害絕不僅於此,耕地汙染還嚴重威脅到食品、糧食安全。」

蔣高明說,「繞一個圈子,耕地中的有毒物質最終要回到人體安營紮寨。」因為有毒物質被植物吸收積累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並繼續在人體內聚集。最終引發各種疾病。前不久報導的「鎘米」就是例子。

當「鋤禾日當午」式的傳統耕作方式被取代,農藥、化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等成為現代農業的「常規武器」時,蔣高明認為「我們的農業生產方式出現了嚴重問題」。「工業化農業已經大大動搖了我們的農業之本。」

當引起西瓜「爆炸」的膨大劑被公眾知曉後,人們困惑的是「為什麼要用它」,因為很顯然,此舉是違背植物生長規律的。

但類似的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在農業生產中比比皆是,正像蔣高明所列舉:反季節果蔬生產,加劇了農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動物「速成班」將雞、鴨、鵝等禽類的生命周期縮短至28-45天,豬縮短至2.5-4個月。「這些嚴重違背生物學規律的種植和養殖模式大量泛濫,令各種農藥、激素和添加劑充斥城鄉食品。」

有種說法,不如此我們就要挨餓,我們的糧食安全會出問題。蔣高明認為,保持目前糧食產量,就農藥化肥而言,施用量減半足矣。

人們困惑:我們的食品之源 初級農產品,已經在生產中經受了如此化學化、工業化的「洗禮」,怎敢再在食品加工、運輸或保存中不加節制地添加各種化學製劑甚至是非食用的有毒有害物質?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

(注:本文所有數據均引自蔣高明剛剛出版的《中國生態環境危急》一書及公開報告《困境與出路:食品消費信心不斷下降之時展望生態農業》)本報記者韓樂悟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
  • 打響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 昆明力爭2020年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
    日前,昆明市打響一場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戰役,力爭2020年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增長。  響應號召  打響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  連綿的稻穀迎來豐收,成熟的稻花魚在田裡活蹦亂跳,一動一靜,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圖景。2018年截至8月,我市計劃實施1.19萬畝稻魚綜合種養項目已全部落實完成。
  •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節肥又節藥農業效益高(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和農藥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農業大省如何破解汙染難題?
    農業化學品汙染嚴重,生活汙水處理困難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張文軍介紹說,河北省的農業面源汙染主要表現在:農業化學品投入強度大,利用率不高;畜禽糞便排放量大,處理率不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蔬菜尾菜處理不及時等。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成效明顯。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   (二)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湧現,現代農業活力增強   國家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大量湧現。
  • [公告]史丹利:史丹利化肥扶餘有限公司60萬噸/年新型生物、緩控釋...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實現350億元,同比增長4%;工業增加值預計實現100億元,同比增長6%;工業利潤預計實現23億元,同比增長4.5%。 扶餘市農業經濟穩中有升。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實現了「九連增」,總產量達到352萬噸。實施畜牧業提升工程,牧業增加值預計實現27億元,同比增長9%。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95戶,農業產業化標準生產基地達到15.5萬畝。
  • 專家:未來農業一定是網絡化;我國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5倍
    尤其是對於農業來說,一個高成本行業!如何降低成本,除了藉助現代化、科技化的技術提高效率,其實還有一個就是自產自銷。比如,牧原股份、新希望、大北農、溫氏等養豬巨頭都自己生產飼料,從而降低飼料購買成本。【熱點】智慧農業專家:未來農業一定是網絡化中國農業科學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吳文斌表示,我國農業生產近年都在不斷豐收,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伴隨著大量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我們的勞動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率是不高的。這就需要我們引入新的信息技術的手段,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
  • 農業化學製品的生產
    2012年哈氮肥公司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現代化改造,並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5倍,哈磷酸鹽公司繼續進行化肥生產,歐洲化學化肥公司也啟動了化肥生產項目。    2012年農業化學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與2008年相當,仍為0.6%,在化學工業中的比重則提升了0.3個百分點,達到20.1%(見下表)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土地經不起我們再折騰了
    1978年突破6000億斤,達到6095億斤,人均糧食產量319公斤,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累計增產10894億斤,年均增長2.6%;人均糧食產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長1.3倍。而這個數據的背後是大量化肥農藥的投入!
  • 當代中國農業轉型技術選擇之爭:化學化?轉基因?
    全炯振( 2010) 經過測算,發現中國農業技術選擇的「S 字型增長路徑」 特徵,並認為中國目前處於第二和第三階段。至於第三階段以後的增長,「S 字型增長路徑」給出了一個開放的、不確定的答案。這一模型說明,未來農業技術選擇方向並不一定是土地節約型。國內關於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判斷,其實已經暗含在了對農業規模化的判斷中,這一問題實際上可說是農業規模化之爭的延續。
  • 科學看待化肥 勿讓化肥「背鍋」—新聞—科學網
    筆者作為77級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與農業化學專業的本科生,上大學前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畢業後一直從事土壤和土地的教學科研工作,覺得很有必要利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科普化肥的作用,為化肥正名。 一、化肥對作物增產起到了重要貢獻,高產作物需要施用化肥才能實現高產 化肥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現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作物生長所需的高效營養物質。
  • 秘魯農業化工產業簡況
    2014年秘魯的農業化學品(化肥,除草劑,殺菌劑等)的出口總額為6400萬美元,比上一年增長8.4%。在過去十年,秘魯的蔬菜水果出口平均增長18%, 這大大促進了農藥和肥料的生產和進口。2014年,複合肥的產量達到21.75萬噸,同比增長22.5%,菌劑估為6253噸,同比增長90.9%,營養劑達到36.09噸(39.3%),農藥646萬升(-12.3%)。
  • 「中國農業新聞網」央視: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我們別再折騰...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貢獻: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我國化學農業高速發展時期至今已有近40年,不可否認化學農業給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 化學農業的貢獻已到盡頭!生物農業已然到來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大約8億農民,糧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人要是吃不飽肚子,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重視農業發展是國之大事。農業問題事關每一個國人! 化肥農藥的貢獻與弊端! 貢獻: 我們所說的化學農業就是指:依靠化學肥料,農藥種植獲得的產量!
  • 科學網—「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沒有科學依據
    以水稻為例,解放前沒有化肥時水稻畝產不足100公斤,而今全國平均每畝水稻產量在500公斤以上,而華東太湖地區則能達到600公斤以上。根據全國肥料網試驗測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達40%以上,因此化肥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三十年來,化肥大量或過量施用,在增產穩產的同時,也導致了不可否認的副作用,如資源浪費、水體富營養化等。
  • 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沒有科學依據!
    自從有了化肥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大幅提升。以水稻為例,解放前沒有化肥時水稻畝產不足100公斤,而今全國平均每畝水稻產量在500公斤以上,而華東太湖地區則能達到600公斤以上。根據全國肥料網試驗測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達40%以上,因此化肥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農業農村部批准登記的微生物肥料只有這11類
    然而,我國農業長期過度依賴化肥,導致土壤中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群落遭到破壞,土壤活性下降。改善當前破壞嚴重的土壤生態系統,提高土壤地力,當務之急就是補充土壤有益微生物,施用微生物肥料是最直接的有效方法。
  • 5年內糧食產量不減,化肥用量減500萬噸,有機肥增400萬噸
    農民施用化肥先講個現實故事,我國現有的化肥生產企業2000家以上,這麼廠家生產了全國所需各種化肥約5400萬噸,有機肥料300萬噸,還有部分出口肥料。但是據查,實際年生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根本沒有,排前10的產銷大化肥廠普遍在100-500萬噸之間,而產能最大的公司可數雲天化1100萬噸,即使全產能生產銷售,也只佔全國化肥用量5400噸的20%,這遠遠不及全球大化肥企業佔比本國30%的標準。
  • 儲成才團隊找到使用更少的化肥,達到相同產量的方法
    2021年1月7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 儲成才團隊發表題為「 Genomic basis of geographical adaptation to soil nitrogen in rice」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櫱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使得 在水稻生產中,使用更少的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