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購入貨物時,進項稅額是可以抵扣的,在購入貨物驗收入庫之時一般就默認為均為可抵扣的。因為購入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工生產形成產成品或直接用於對外銷售,所以購入的貨物所支付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是稅法允許進行抵扣的,但如果用途發生了改變或是意外損失等沒有用於應稅項目,而用於了非應稅之處,購入貨物時的相應數額的進項稅額是稅法不允許抵扣的,此時就需進行處理,即進項稅額轉出。
1、購入貨物用途發生改變
為生產、銷售購入的貨物,部分或全部用於免稅、非應稅項目、集體福利、個人消費等時,購入時對應增值稅進項稅額應轉出,與貨物成本一同計入相關成本費用。
例:企業購入生產用材料100件,250元/件,貨已驗收入庫,款已結算。企業基建需要領用20件。
借:在建工程 5 650
貸:原材料 5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50
例:商業企業購進洗衣機80臺,進價1200元/臺,其中40臺作為福利發給職工。
借:應付職工薪酬 54 240
貸:庫存商品 48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 240
2、購入貨物用於免稅項目
如果企業購入貨物既用於免稅項目又用於應稅項目,進項稅額能夠分別單獨核算時,就不涉及進項稅額轉出了,如不能單獨核算時,用於免稅項目的對應進項稅額就需轉出。另外企業生產的全部是免稅項目產品,在購入貨物時將進項稅額直接記入成本,也不涉及進項稅額的轉出。
例:企業生產免稅和應稅產品,購入原料一批價款1000元,包裝物500元,消耗電費300元。當月銷售產品收入23000元,其中免稅產品銷售收入10000元。
當月進項稅額合計:1000*13%+500*13%+300*13%=130+65+39=234元
當月不能抵扣進項稅:234*10000/23000=101.74元
借:主營業成本 101.74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101.74
3、購入貨物發生非正常損失
購入的貨物發生非正常損失,稅法規定是要徵收該貨物的增值稅。所以企業是不能抵扣購入時的增值稅稅額,需轉出處理。發生非正常損失的商品或產成品、在產品所應擔負的購入貨物或勞務的進項稅額,一般都已進行了抵扣。無法準確確定損失的貨物購入時間,實際進價和進項稅稅額也就沒有辦法確定。所以應該按貨物的實際成本計算確定不能抵扣的進項稅稅額。
另需注意區別非正常損失和正常損失的界定,稅法規定正常損失是允許進項稅稅額進行抵扣的,是不需要進行進項稅額轉出處理操作。
例:企業購入有保質期原料100Kg,單價35元/Kg,由於該原料保質期較短。由於保管問題,沒有及時使用,造成10Kg過期失效,無法使用,無賠償、無殘值。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395.50
貸:原材料 35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5.50
借:營業外支出 395.5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395.50
假設以上損失為正常損失,經報稅務部門認可後: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350
貸:原材料 350
借:營業外支出 350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350
例:企業購入商品1000箱,價款50000元。款項已支付,商品未到達。商品到達後驗收入庫時,實收900箱,少了10箱,原因不明。後經查,少的10箱貨物是銷售方發出時少發10箱,銷售方將補發。企業採用進價核算。
借:在途物資 50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 500
貸:銀行存款 56 500
商品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 49 500
待處理財產損溢 565
貸:在途物資 50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5
收到補發商品:
借:庫存商品 5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5
待處理財產損溢 565
例:企業購入商品1000箱,價款50000元。款已付,貨未到。貨物到達,經驗收發現少了10箱,原因不明,該商品零售價為55元/箱。經查是少發10箱,協商生決定做退貨處理。
借:在途物資 50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 500
貸:銀行存款 56 500
商品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 54 450
待處理財產損溢 565
貸:在途物資 50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5
商品進銷差價 4 950
收到退貨發票時:
借:應收帳款 565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656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5
假如不做退貨處理,而是做補發貨處理,收到補發貨物時:
借:庫存商品 55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65
待處理財產損溢 565
商品進銷差價 50
進項稅的轉出是必須要進行的,如不及時轉出是有稅務風險存在的,當出現了稅法規定的不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情況時,企業必須將相關的進項稅額做轉出處理。發生正常損耗也是需稅務部門認可的,無稅務部門認可,正常損失也是不允許進行進項稅額抵扣操作的,如進行了抵扣操作,企業將面臨稅務風險。情況可能不止以上幾種,但只要有用途的改變或數量的變化均需仔細甄別判斷是否涉及進項稅額抵扣轉出的情況,避免企業稅務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