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北京軍區參謀長史魯澤少將在天津港危險化學品倉庫「8·12」瑞海公司爆炸事故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爆炸現場氰化鈉的位置已確定,有兩處,初步估算,有數百噸。
這一表態證實了「天津爆炸地點附近有危險品氰化鈉」的媒體報導。雖然現場的氰化鈉是否會
對人體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還無法一一解答,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國內低品位礦山中的黃金,有不少都是通過氰化鈉的「堆浸法」來提煉的。
氰化鈉可以提煉黃金
爆炸事故發生後,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人員曾向爆炸現場指揮人員表示,該公司有700噸氰化鈉,存放在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下稱「瑞海」)的倉庫裡。
巨量的氰化鈉,一個重要用途便是提供給黃金礦產公司用於提煉黃金。
紫金礦業(02899.HK,601899.SH)一位管理層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該公司就將氰化鈉作為提取黃金的方式之一,「這是國際通用的做法。」
「我們有自己的供應渠道。從氰化鈉的運輸到儲存、使用等都有非常嚴格的制度,公安部門也會跟蹤。氰化鈉並不那麼可怕,主要用雙氧水或者漂白粉做降解,分解為二氧化氮等。」對於天津當地發生爆炸後氰化鈉這一物質可能產生的後果,他表示不是特別清楚,「這需要問專業人士。」
氰化鈉為一種立方晶系,白色結晶顆粒或粉末,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氣味,能溶於水、氨、乙醇和甲醇中。我國大量黃金公司使用的黃金提取方式,也加入了氰化鈉。
19世紀的淘金熱潮中,人們無需使用氰化鈉,而是拿著一個篩盤,在小溪邊用水浸,就可以篩出金子。淘金熱過後,淺層的黃金已消失不見,不少黃金都深埋在幾百米的地方,必須要有技術手段才可能獲得。
堆浸法鑄造「紫金礦業」
在我國,黃金礦山的品位並不高,而且黃金企業中的75%都是小型礦山,資源利用率很低,國內礦山的綜合成本在每盎司380美元以上,與國際綜合成本每盎司337美元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福建的紫金礦業卻在多年前就降低了黃金的開採成本,超越美國、加拿大及南非等多個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起,紫金礦業的黃金生產綜合成本為每盎司290美元,相當於每克72.93元。而加拿大的BarrickGold、美國的NewmontMining、南非的GoldFields的生產成本分別高達每克90.2元、76.38元、110.05元。
紫金礦業的低成本開採奧秘與其董事長陳景河密不可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報導,國內最著名的礦山企業——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就從使用氰化鈉溶液、成功提煉出黃金起步的。
上世紀80年代,陳景河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後進入福建省的閩西地質大隊工作,開始進行紫金山金銅礦普查項目。11年後,陳景河赴國有性質的上杭縣礦產公司工作,這家公司也是那時更名為福建省上杭縣紫金礦業總公司,隨後再改制。
陳景河冒險將傳統上只在北方乾旱地區使用的「堆浸法」黃金提煉工藝引入溼潤多雨的紫金山區,用氰化鈉溶液對礦堆進行噴淋,使礦石中的擬提取組分溶解進入溶液,然後從溶液中回收黃金。
運用氰化鈉提取黃金,不僅大幅降低了金礦的開採成本,而且也奠定了紫金礦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紫金礦業對此毫不諱言地表示:「本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降低入選地質的品位。」
2003年12月,紫金礦業在香港H股上市;2008年4月回歸A股上市,2008年3月,核心企業——紫金山金(銅)礦被中國黃金協會評為「中國第一大金礦」。
氰化鈉方式引爭議
然而,這種國內普遍的黃金提煉方式,並沒有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一位來自同濟大學的化學專家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氰化鈉的管理難度仍然不小。
山東某大型金礦技術人員告訴本報記者,氰化納有劇毒,0.05克氰化納就能毒死一人。氰化納的運輸保管非常嚴格,運輸需要有危險品運輸資格,併到公安局備案,使用過程非常嚴格,領取使用都至少兩人參與,有領取記錄、時間、籤名,並有嚴格的領取制度。
紫金礦業也承認,在採礦過程中需使用爆炸物和氰化鈉,若在儲存和使用該等物料過程中管理不當,可能發生人員傷亡的危險。
此外,由於國內的礦源成分並不純粹,金精礦中的鉛、銅及鐵等貴金屬含量有的甚至高達6%,因此所需的氰化鈉消耗量也不小,雖然部分地區將每噸金精礦消耗的氰化鈉從9公斤這一數字大幅降低,但總體產量和需求量並不低,使得實際的氰化鈉需求量仍較高。
第三,用氰化鈉的「堆浸法」提煉黃金,產生含氰化鈉的劇毒廢水、含其他重金屬的有毒汙水也須妥善處理,否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
不過,2000年8月,山洪衝垮了紫金礦業攔截廢礦渣的大壩,帶有氰化鈉殘留液的礦渣呼嘯而下,衝毀當地農民的莊稼。10月,一輛載有10餘噸氰化鈉的汽車傾覆在紫金山山澗並洩漏,造成102名村民中毒,飲用水源被嚴重汙染。
雖然氰化鈉工藝存在不少非議,但並不影響中國黃金產量的繼續增加。2015年上半年,全國生產黃金228.735噸,比2014年同期產量增長8.37%。
低成本催生黑金礦
「堆浸法」的低成本也催生了不少黑金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代縣等地,地下礦產豐富,有不少沒有手續的黑金礦。由於氰化鈉已被納入《危險化學品名錄》範圍,所以這些黑礦礦主都會花重金從非正規渠道購買氰化鈉。
「使用氰化鈉提取黃金的堆浸法工藝簡單、設備少、投資少、見效快,且成本低、適應性強。」當地一名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表示。
這種無序瘋狂的開採,也給當地的環境生態造成了無法修復的破壞。金礦附近的水源幾乎全被破壞,水庫內沒有任何活物,附近的農作物也枯死一片。汙染稍輕的山溝,在當地政府進行種植樹木加之多年來雨水衝刷後,已勉強恢復。而一些汙染嚴重的地方,至今一片荒蕪。
儘管氰化物是公認的浸金劑,但其「劇毒」的物質屬性仍會讓人覺得不安,且氰化廢渣對於環境也有嚴重的破壞,因而我國在氰化尾渣處理方面也有包括氯化、酸化及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等多種方式。而最好的提金做法,還是使用無氰和微氰等替代產品。
中國黃金集團副總經理杜海清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們公司現在會更多地使用無氰產品來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此外,金礦企業也正在就無氰冶金進行研究。這一課題已列入山東招金集團科研重點課題。
而在世界各國,也會運用例如氯化法、硫脲法、硫代硫酸鹽法、溴化法等來提煉黃金等金屬。製圖/蔣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