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津大學教授:降雨不會讓氰化鈉變毒氣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濱海新區出現降雨,針對民眾關心的「降雨是否會使氰化鈉發生反應產生毒氣」、「這些『毒水』如何處理」等問題,記者採訪了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應急專家組諮詢顧問成員、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劉慶嶺教授。
下雨不會致氰化鈉產生毒氣
「氰化鈉外觀上是一種白色粉末,容易在水中物理溶解,不會和純水發生化學反應而變成另外的物質。氰化鈉遇酸才會產生高毒氣體氰化氫,也就是說,只有下酸雨,才有可能有一定量的氰化氫產生。」劉慶嶺說。
處理含氰化鈉廢水有成熟技術
事故發生後,天津大學十位化工、環境、建工、精儀等相關學科教師成立了應急專家組,向總指揮部提供建議。「我們提前對18日的降雨作出預案,為確保事故區域汙染不外洩,指揮部採取了封堵排水口、設置圍堰、現場應急破氰、汙水處理廠加裝破氰裝置、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劉慶嶺表示。
「含氰化鈉廢水的處理在國內是成熟的技術,已應用多年。」劉慶嶺說,濃度超標的含氰化鈉廢水集中在圍堰內,一般採用高級氧化的方式,用氧化力強的藥品把氰化物氧化掉,使之成為無毒的物質,這一過程叫做「破氰」。
「由於排水口已經封堵,圍堰已經設置,此時降雨,既不用擔心廢水外溢,也有利於讓懸浮在空中或落在屋頂上的汙染物沉降、淨化空氣。」劉慶嶺表示。
正確認識才不會覺得那麼可怕,懂得才會防範——
氰化物並不神秘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後,社會各界可謂「談氰色變」,覺得氰化物離我們很遠,覺得氰化物很神秘,氰化物果真很神秘嗎?接下來我們就認識一下。
什麼是氰化物?
氰化物特指帶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為無機氰化物和有機氰化物。通常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無機氰化物,常見的有氰化鉀和氰化鈉。
氰化物有多毒?
作為一種劇毒的化學品,可經人體皮膚、眼睛或胃腸道迅速吸收。少於35mg/kg,成年人口服150mg至250mg可引起猝死。儘管氰化物屬於劇毒化學品,但氰化物以其特有的氣味使人不至於誤食,也不至於讓皮膚長時間與其接觸。即使皮膚直接接觸到了氰化物,立即用水洗掉即可,如果誤服氰化鈉,直接催吐就醫,因此氫氰酸中毒,也有其特定的條件,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也並非吃了氰化物就會中毒,只要在含量範圍內都不會有問題,請看各國對食品和飲用水中氰化物的標準:
氰化物中毒有救嗎?
氰化物毒性雖大,但是中毒也能有多種方法進行急救,並且有特效藥物,因此氰化物中毒並非意味著死亡。另外,人體對CN-有較強的解毒機能,況且氰化物是非蓄積性毒物。當不致產生中毒劑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進入機體後,可被迅速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排出體外。
氰化物是幹什麼用的?
氰化物主要用於黃金提取、電鍍以及化學合成。氰化物可合成常見的藥物和食品添加劑如青黴素、維生素B6、葉酸、鳥嘌呤、咖啡因等;常見農藥草甘膦、氰戊菊酯、百草枯、阿特拉津、稻瘟靈等;常見染料或顏料靛藍、華蘭、螢光增白劑等;常見胺基酸: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氰化物怎麼來的?
工業上大多採用輕油或者天然氣合成,也可由丙烯腈副產,但是並非工業生產才可產生氰化物,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比如:植物中氰化物存在於苦杏仁、桃仁、枇杷仁、亞麻仁、楊梅仁、李子仁、櫻桃仁、蘋果仁等種子中,氰化物在植物體中的含量:苦杏仁:3.71g/100g,李子仁、枇杷仁、櫻桃仁、楊梅仁、白果:2.67g/100g,梅仁:4.33g/100g,蠶豆:300g/100g,白粉梅:11.6mg/100g、青皮梅:10.18mg/100g,亞麻籽:38g/100g,銀杏種子:523g/100g,木薯葉:20.27~28.48mg/100g,木薯塊:4.68~9.26mg/100g,高粱葉、玉米幼苗中含量在38~70mg/100g。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並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遞減,其含量為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來自土壤腐殖質。腐殖質是一類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並含有一定數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與其中有機質的含量密切相關。
什麼情況下氰化物會進入人體?
呼吸、飲水、接觸土壤或食用含有氰化物的食物,吸菸或吸入火災發生時的煙霧是氰化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另外在吸入有害廢棄物處理廠附近含氰化物的空氣或是食用天然含有氰化物的食物時,也有可能讓氰化物進入我們的體內。
氰化物如何降解?
天然水體對氰化物有較強的自淨作用,當少量氰化物進入水體,水中微生物可破壞低濃度的氰化物,將氰經生物氧化用途轉化為碳酸鹽與氨,使其轉變成為無毒物質,同時消耗水中部分溶解氧。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淨過程相當迅速,不會累積。
由於自然界對氰化物的汙染有很強的淨化作用,一般來說外源氰不易在環境和機體中積累。只有在特定條件下(事故排放、高濃度持續汙染),氰的汙染量超過環境的淨化能力時,才能在環境中殘留、蓄積,從而構成對人和生物的潛在危害。但是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鈉水溶液在50℃以上時,將發生不可逆轉的水解反應,生成甲酸鈉和氨。溫度越高,水解的速率越快。工業上常利用這一性質來處理含氰廢水。另外,高濃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氣或者雙氧水在1小時內就可以將其降解到安全濃度,所以說氰化物是極易被降解或消除的。
結論:氰化物並不神秘,離我們不僅不遙遠而且就在我們的身邊,並且一直伴隨我們的生活,只有正確認識才不會覺得那麼可怕,只有懂得才會防範。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