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氰化氫逸散不嚴重 降雨造成的風險可控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天津氣象臺預計,18~19日有小到中雨。氰化鈉遇水會產生高毒氣體氰化氫。針對可能的降雨,17日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稱,已對現場進行嚴密監控,降水之後的情況「已有解決預案」。專家表示,超標廢水破氰處理技術完善,人工消雨難度不大,降雨造成的風險可控。

  超標汙水是否漫延

  均在警戒區,尚未漫延至外環境水體

  17日發布會上官方明確,環保部門在事故區域17個點位檢出氰化物,距離事故爆炸點最近的一個監測點氰化物超標達27.4倍。

  環保專家彭應登對新京報記者表示,17個點位檢出氰化物,說明氰化物的汙染有擴散。但是,數據顯示,氰化物只是在警戒區超標,警戒區外並未超標,說明地表水體汙染基本控制在了事故核心區內,尚未漫延至外環境水體。

  彭應登表示,地表水體的汙染不同於空氣汙染,水體汙染如果不接觸人體,不會對人群構成直接傷害。但要注意的是,水體中的氰化物在環境條件變化時,可能引起氰化氫氣體揮發至空氣中,這樣的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據了解,為了確保事故區域汙染不外洩,事故現場指揮部採取了封堵排水口、設置圍堰、現場應急破氰、汙水處理廠加裝破氰裝置、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天津市室內空氣環境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慶嶺教授也參與制定了天津濱海火災爆炸事故氰化物廢水處理緊急預案。

  劉慶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各類化學品中含有機物的大部分在爆燃過程中被燒掉,殘餘的大部分為無機化學品,其中氰化納最危險。但目前的信息是已發現並緊急處置。被炸飛的小部分可能會由於降雨進入水中,目前已建立圍堰,天津大學環境學院也制定了四套處理方案,可以處理低濃度到高濃度的含氰化物廢水。

  「大家可以放心,含氰化物廢水處理是成熟技術,已應用多年。」劉慶嶺說。

  下雨對防化有何影響

  目前氰化氫逸散不嚴重;專家稱風險可控

  氰化鈉遇水將產生高毒氣體氰化氫。事故發生後,基本沒有發生降雨。

  「地面有氰化物汙染,遇水會產生氰化氫,但它本身溶於水,在酸性條件下會逸散。目前我們也在嚴密監控中,逸散情況不嚴重。」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在昨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天津氣象臺預計,18~19日有小到中雨(雨量有10~20毫米)。彭應登表示,10毫米以上達到中雨級別。目前在天津事故現場,這樣的雨級主要會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散落在地面、未清理的化學品可能被雨水攜帶到水體和土壤造成汙染。另一方面,是對於現在已經在地面或土壤裡的化學品,降雨可能使它們凝溶,進而對地下水造成汙染。

  彭應登表示,氰化鈉有可能隨降雨而形成氰化氫氣體。「氰化氫能否從水中揮發出來,取決於一定的條件。如大酸度、高濃度、高氣溫等。從現在天津事故現場的情況看,達到上述條件從而造成氰化氫氣體揮發出來的可能性不大。降雨而造成的氰化物的危險可以控制在警戒區域內。」

  應該如何應對可能的降水?彭應登說,降雨時,主要關注的焦點應該在地面上。應該注意雨水徑流可能會衝刷地面散落的化學品,化學品會隨著雨水徑流遷移至低洼水坑造成水體汙染,或者淋溶含有化學品的土壤,並進一步下滲汙染地下水。

  此前,央視報導稱,若有降雨雲團天津將人工消雨。彭應登介紹,對特定的區域實行人工消雨作業主要是阻止降雨雲團,「提前用碘化銀或溴化銀去打擊這些雲水團,讓這些雲水團在進入我們需要防雨的區域之前就消失。」

  「目前,天津事故現場需要消雨的區域是一個小的特定的區域。難度不大。」彭應登說。

  本版採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鄧琦 吳為

相關焦點

  • 專家已闢謠
    在救援緊張展開的同時,也有這麼一些不和諧的雜音。朋友圈瘋轉「雨水有毒」 真相是……  昨天有大量諸如「提醒天津的朋友,雨水有毒,不要淋雨」之類的不實信息通過微博微信瘋傳。  事實是,中國之聲記者採訪了解到,我們防雨,是因為雨水可能讓氰化鈉爆炸或釋放出有毒氣體氰化氫,而不是說這個雨有毒。  目前在事故現場周圍區域地下管線中,由於檢出氰化物等特別汙染物,環保部昨天調集一批汙水處理專家赴天津進行汙染處置。
  • 氰化氫HCN檢測儀
    第一種是使用氣體檢測管,比如我們可以使用GASTEC氰化氫檢測管,它有幾種規格,因此可以檢測這些量程:0.2---10ppm或者0.5---150ppm或者17---2400ppm或0.05---1.6%VOL。
  • 地球歷史上,有過兩次持續100萬年的降雨,是何原因造成的?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經出現過兩次100萬年的降雨過程,對當時的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知道了降雨的機制,下面就來看看地球上第一個百萬年降雨事件。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第一次降雨事件發生在地球剛形成後不久的時候,也就是距今40多億年前。
  • 北京懷柔發生氰化氫洩漏事故
    4月20日下午,位於北京懷柔區的北京中發黃金有限公司八道河冶煉廠,在處理金礦廢液過程中發生有害物質氰化氫洩漏事故,該廠工人常佔武、常穩清和付林瑞搶救無效,中毒身亡。  據懷柔區政府副區長何春祿介紹,此次洩漏事故共造成11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另有7人出現不適反應。  當天晚上,距離事發地點兩公裡內的210名群眾被疏散,警戒線一直拉到距事故現場30公裡的神堂峪口。
  • 專家解釋江蘇鹽城龍捲風成因 蘇北今天仍有短時強降雨
    信息 專家解釋江蘇鹽城龍捲風成因 蘇北今天仍有短時強降雨 2016-06-24 09:29:11來源:央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中日韓為何遭遇強降雨襲擊,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多國近來都遭到強降雨襲擊,大量人員受災。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
  • 蘋果籽能讓馬中毒嗎是否對馬真的有風險嗎
    經驗雖如此,但是否對馬真的沒有風險?1、蘋果籽有毒性?蘋果籽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被壓碎或咀嚼後代謝時,會變成氰化氫。氰化氫具有高毒性。無論是宮鬥劇還是網絡小說,杏仁常被用做暗算別人的「神器」。《甄嬛傳》中的安陵容,被打入冷宮後,最終吞食杏仁自盡。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常把氰化氫作為毒氣室的殺人毒氣使用。所以,蘋果籽因為其中含有苦杏仁苷,對馬來說是有中毒風險的。
  • 降雨會形成「毒雨」嗎?
    遇到降雨會變成「毒雨」嗎?一問:氰化鈉呈什麼形態?  曲睿晶:氰化鈉只有遇到足夠多的水才危險,氰化鈉遇水可能產生氰化氫等高毒性氣體。在30攝氏度的溫度下,1千克水可以溶解0.4千克左右固體氰化鈉。  四問:氰化氫進入大氣後,人體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曲睿晶:人體不接觸就沒有感覺,目前輕微超標這個量,只會感覺到有些嗆人。
  • 生命起源配方新解:氰化氫+水?
    這些存在於地球早期的簡單化學物質反應形成氰化氫、甲醛和其他中間體,這些中間體進一步反應生成胺基酸和其他生物分子。圖1.ab-initio納米反應堆進行模擬片段研究人員發現氰化氫(從早期地球大氣中凝結成海洋)和水可以產生生成胺基酸甘氨酸和核糖核酸前體所需的分子。重要的是,這些反應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都是可行的,換句話說,它們不需要大量的能量或金屬催化劑就能生成。研究小組說,這項模擬揭示了生命前體形成的新潛在途徑。
  • 美專家解析一些地震造成嚴重損失的原因
    原標題:美專家解析一些地震造成嚴重損失的原因  新華網洛杉磯8月4日電(記者郭爽)中國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美國專家認為,全球有不少地震之所以造成重大人員財產損失,主要是由于震源淺、震級強以及一些房屋抗震能力不足等原因。
  • 降水量疊加地質災害風險較常年偏高 青島市防指組織專家研討具體方案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警惕7處水庫洩洪導致河道護岸衝毀、堤防破壞等風險,重點關注即墨東京山、鶴山等重要地質災害點……日前,市防指辦公室組織市防汛有關專家和市氣象、水文、水務、應急、自然資源和規劃、海洋、農業農村等部門,召開防汛會商會議。
  • 氰化鈉並非爆炸「元兇」 屬較穩定晶體遇水不爆炸—新聞—科學網
    這名專家特別指出,即便有些氰化物洩漏也應該是很小部分,在開闊空間裡會很快稀釋掉,此前世界範圍的氰化物洩漏事故罕有造成氣體汙染中毒的先例。因此,網上有人擔憂所謂700噸氰化鈉洩漏能毒死全中國人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 為什麼2020年梅雨汛期南方降雨這麼強?專家分析
    每年6月,隨著梅雨季的開始,我國南方陸續進入降水集中期,但今夏汛情尤為特別,不僅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事件頻發,南方地區還出現多輪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累積雨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截至目前,由南方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已造成廣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0餘省份上千萬人受災。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有多強?雨水為啥這麼多?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不吃早餐?原來會造成這麼多疾病風險!
    要知道,如果第一餐不吃或吃不好,就等於一開始就沒給身體這臺機器加滿足夠的「燃料」,導致一天疲勞「運轉」。所以,不吃早餐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會造成很多的疾病風險!1.肥胖:很多人會認為不吃早餐可以保持身材苗條有利於減肥,其實這是錯誤的。《英國營養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人更可能增加體重。
  • 天津大學教授:降雨不會讓氰化鈉變毒氣
    原標題:天津大學教授:降雨不會讓氰化鈉變毒氣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濱海新區出現降雨,針對民眾關心的「降雨是否會使氰化鈉發生反應產生毒氣」、「這些『毒水』如何處理」等問題,記者採訪了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應急專家組諮詢顧問成員、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劉慶嶺教授
  • 卓尼強降雨冰雹災害造成經濟損失一千多萬元
    卓尼強降雨冰雹災害造成經濟損失一千多萬元 2020-05-08 0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滋病成可防可控慢性病 專家建議:預防是「頭等大事」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愛滋病專業學組副組長、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教授指出,目前社會公眾對愛滋病患者甚至專科醫生的恐懼和歧視還沒有消除,知艾、防艾工作還要繼續加大宣傳,對於確診感染的患者而言,只要儘快接受規範治療,預期壽命和生活質量可與常人無異。
  • 福州市學校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方案(試行)
    根據風險的可控程度、發生機率、影響範圍和可能造成損害的程度等因素,將學校安全風險分為Ⅰ級(重大風險)、Ⅱ級(較大風險)、Ⅲ級(一般風險)和Ⅳ級(低風險)四個等級。  Ⅳ級:風險在可控範圍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極小,如發生,可能造成較小財產損失或人員輕微傷害;  Ⅲ級:風險在可控範圍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如發生,可能造成一般財產損失或人員傷害;  Ⅱ級:風險可能失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較小,如發生,會造成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  Ⅰ級:風險失控可能性大,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一旦發生,會造成較大財產損失或群死群傷
  • 【專家觀點】抗旱:由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我國北方乾旱頻繁發生,年均受旱面積上升至2711萬公頃,嚴重乾旱的2000年和2001年分別高達4054萬和3847萬公頃。   乾旱不僅影響農業生產,而且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了解乾旱,及時採取科學的防禦和應對措施,是減輕乾旱影響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