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氣象臺預計,18~19日有小到中雨。氰化鈉遇水會產生高毒氣體氰化氫。針對可能的降雨,17日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稱,已對現場進行嚴密監控,降水之後的情況「已有解決預案」。專家表示,超標廢水破氰處理技術完善,人工消雨難度不大,降雨造成的風險可控。
超標汙水是否漫延
均在警戒區,尚未漫延至外環境水體
17日發布會上官方明確,環保部門在事故區域17個點位檢出氰化物,距離事故爆炸點最近的一個監測點氰化物超標達27.4倍。
環保專家彭應登對新京報記者表示,17個點位檢出氰化物,說明氰化物的汙染有擴散。但是,數據顯示,氰化物只是在警戒區超標,警戒區外並未超標,說明地表水體汙染基本控制在了事故核心區內,尚未漫延至外環境水體。
彭應登表示,地表水體的汙染不同於空氣汙染,水體汙染如果不接觸人體,不會對人群構成直接傷害。但要注意的是,水體中的氰化物在環境條件變化時,可能引起氰化氫氣體揮發至空氣中,這樣的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據了解,為了確保事故區域汙染不外洩,事故現場指揮部採取了封堵排水口、設置圍堰、現場應急破氰、汙水處理廠加裝破氰裝置、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天津市室內空氣環境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慶嶺教授也參與制定了天津濱海火災爆炸事故氰化物廢水處理緊急預案。
劉慶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各類化學品中含有機物的大部分在爆燃過程中被燒掉,殘餘的大部分為無機化學品,其中氰化納最危險。但目前的信息是已發現並緊急處置。被炸飛的小部分可能會由於降雨進入水中,目前已建立圍堰,天津大學環境學院也制定了四套處理方案,可以處理低濃度到高濃度的含氰化物廢水。
「大家可以放心,含氰化物廢水處理是成熟技術,已應用多年。」劉慶嶺說。
下雨對防化有何影響
目前氰化氫逸散不嚴重;專家稱風險可控
氰化鈉遇水將產生高毒氣體氰化氫。事故發生後,基本沒有發生降雨。
「地面有氰化物汙染,遇水會產生氰化氫,但它本身溶於水,在酸性條件下會逸散。目前我們也在嚴密監控中,逸散情況不嚴重。」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在昨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天津氣象臺預計,18~19日有小到中雨(雨量有10~20毫米)。彭應登表示,10毫米以上達到中雨級別。目前在天津事故現場,這樣的雨級主要會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散落在地面、未清理的化學品可能被雨水攜帶到水體和土壤造成汙染。另一方面,是對於現在已經在地面或土壤裡的化學品,降雨可能使它們凝溶,進而對地下水造成汙染。
彭應登表示,氰化鈉有可能隨降雨而形成氰化氫氣體。「氰化氫能否從水中揮發出來,取決於一定的條件。如大酸度、高濃度、高氣溫等。從現在天津事故現場的情況看,達到上述條件從而造成氰化氫氣體揮發出來的可能性不大。降雨而造成的氰化物的危險可以控制在警戒區域內。」
應該如何應對可能的降水?彭應登說,降雨時,主要關注的焦點應該在地面上。應該注意雨水徑流可能會衝刷地面散落的化學品,化學品會隨著雨水徑流遷移至低洼水坑造成水體汙染,或者淋溶含有化學品的土壤,並進一步下滲汙染地下水。
此前,央視報導稱,若有降雨雲團天津將人工消雨。彭應登介紹,對特定的區域實行人工消雨作業主要是阻止降雨雲團,「提前用碘化銀或溴化銀去打擊這些雲水團,讓這些雲水團在進入我們需要防雨的區域之前就消失。」
「目前,天津事故現場需要消雨的區域是一個小的特定的區域。難度不大。」彭應登說。
本版採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鄧琦 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