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爆炸已經造成112人遇難,事故發生後,港區內存放的危險品,特別是700噸劇毒的氰化鈉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據《科技日報》報導,這700噸氰化鈉已經被找到,目前正由相關單位進行處理。
搜狐財經在8月15日下午獲悉這700噸氰化鈉是由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北誠信)生產,該消息也從多家媒體裡獲得證實。
搜狐財經從河北誠信內部人士了解到,這700噸氰化鈉是由河北誠信位於元氏縣的工廠生產,用於出口,但具體運往哪個國家不詳。該人士還對搜狐財經表示,每噸氰化鈉的出廠價一萬元左右,總價700萬。
總部位於河北元氏縣的河北誠信是全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氰化鈉及其衍生物生產企業之一、石家莊市工業五十強企業、河北省百強企業、中國化工500強企業。2013年,河北誠信的銷售額為75億元,是元氏縣的支柱企業。
氰化鈉,劇毒,皮膚傷口接觸、吸入、吞食微量就會中毒死亡,遇水會強烈水解生成氰化氫,氰化氫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5.6%~12.8%時,具有爆炸性,也具有毒性,在二戰時納粹德國曾把氰化氫作為毒氣室的毒氣使用。
但氰化鈉同時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用於基本化學合成、電鍍、冶金和有機合成醫藥、農藥及金屬處理方面。絡合劑、掩蔽劑。金銀等貴重金屬提煉和電鍍等。
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液化氰化鈉,1978年,上海石化引進日本生產專利技術,建成我國第一套固體氰化鈉生產裝置。目前,氰化鈉產品主要分為30%的液體以及95%-99%的固體氰化鈉。據悉河北誠信主要採用輕油裂解法製造液體氰化鈉。
目前,河北誠信的工作人員正在事故現場協助處理這批氰化鈉。
世界第一的氰化鈉生產國 廣泛用於提取黃金
據搜狐財經了解到,2003年以前,我國高純度固體氰化鈉進口量佔國內需求的40%以上,氰化鈉的進口量從2001年的19292噸到2007年增加到3萬噸。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廠商對氰化鈉的投資加大,氰化鈉產能產能擴張迅速,成本大幅降低,質量也相應提高,逐漸替代了進口產品並且出口量迅猛提升。2001年,中國的氰化鈉出口僅有5284噸,到了2009年,出口量開始趕超進口,2013年,我國氰化鈉出口量高達77054噸,出口額24855萬美元。
我國氰化鈉生產能力已經 超過澳大利亞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河北和安徽都是氰化鈉的生產大省。
中國出口日本的歐洲的氰化鈉主要用於化學合成,而出口南美、北美、澳大利亞和南非的氰化鈉主要用於黃金提取。
在我國,氰化鈉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在醫藥、農藥、染料、精細化工行業有巨大的需求,被廣泛用於生產無機氰化物黃雪鈉鹽、氰化鉀、氰化鋅等以及有機化合物如氰乙酸、三聚氯氰等。中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取得氰化鈉生產的技術突破,目前氰化鈉等化工原材料的生產和出口,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醫藥原料、中間體的生產與出口國。
氰化鈉除了在醫藥、農藥、化工等領域有重要用途,還被用來提取黃金。這種提取法被成為「氰化法提金工藝」。國內的黃金生產企業曾經廣泛使用氰化鈉提取黃金。上世紀90年代,紫金礦業率先用氰化鈉溶液提煉黃金。此外中金黃金也曾採用「滲濾氰化法」,在碎石中倒入氰化物,以提取黃金。
但用氰化物提取黃金會對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2010年7月3日福建省上杭縣紫金山(金)銅礦,因連續降雨造成廠區溶液池區底部黏土層掏空,汙水池防滲膜多處開裂,發生滲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汙水順著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導致汀江部分河段汙染及大量網箱養魚死亡。
「令出多門」 港口存放危險化學品的監管灰色地帶
據《財經》雜誌的報導,河北誠信的這批氰化鈉是裝在白色鐵通和木桶內,每隻鐵桶高度有50釐米左右,每桶有50公斤,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一個月大概要送四五次,裝在貨櫃內,每個貨櫃能裝25噸,一次送六七個貨櫃。通常,這些氰化物會在瑞海物流存放數天,不超過一星期。
根據國家安監總局頒布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規定,設立存儲危險化學品的企業,必須向省一級的經濟貿易管理部門和設區的市級安監部門提出申請,由這兩家單位組織專家進行審查,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也必須由這兩個部門頒發。但瑞海國際沒有取得當地安監部門的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
瑞海國際沒有取得當地安監部門的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而在貨櫃堆場存儲氰化鈉,成為媒體廣泛質疑的焦點。
然而根據《辦法》的相關規定,依法取得港口經營許可證的港口經營人在港區內從事危險化學品倉儲經營的,不需要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瑞海國際恰恰擁有港口經營許可證:(津)港經證(ZC-543-03)號。
人民日報微信公號《俠客島》曾發報導,企業的港口經營許可證由港航局頒發,但行政效力只限於港口。瑞海國際最初在工商註冊的時候,註明的業務範圍就是在港區內從事裝卸、倉儲等工作。進出口的貨物一般在港區的倉儲基地臨時存放,所以,港航局都會在批覆港口經營許可證的同時,附加一個危險品堆存的經營許可證,用於在碼頭臨時存放一些危險品。
而根據交通部頒布的《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港口內進行裝卸、儲存、包裝危險貨物以及對危險貨物貨櫃進行裝拆箱等作業活動,隸屬於交通部門下轄的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監督、管理。此處對「危險貨物」的定義,包括危險化學品。
有港口從業人士對搜狐財經確認,港口內的安全生產確實由港航局的安全監察部門負責,當地安監局確實無權管轄。瑞海國際的貨櫃堆場確實位於天津港內,符合《辦法》和《規定》的條例。
該港口業內人士還表示,從事危險品運輸、裝卸的工人,要有海事局發的相關證件,特別是危險品從業人員上崗資格證。《中國之聲》記者曾在現場遇到一位瑞海公司裝卸工人,他告訴記者,此前沒有經過危化品培訓。
同時,根據瑞海國際倉庫環評報告全本,氰化鈉的最大暫存量只有10噸,但爆炸現場卻被證明有700噸氰化鈉。是否違規,還需當地港航局確認。
截至發稿前,搜狐財經未獲天津港的確認。
氰化鈉等危險品的出口兩個重要的文件:《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以及《有毒化學品環境管理放行通知單》,相應地相關申報要素包括:成分含量和包裝種類。其中的《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是商務部頒發的,另外有毒化學品環境管理放行通知單是環保部門頒發的。
據外貿業內人士對搜狐財經表示,出口氰化鈉必須要有最終用戶的使用說明,否則就無法辦理《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搜狐財經從環保部門的規定中了解到,出口氰化鈉需要提供進口國主管部門同意信函複印件(附同意信函的中文或英文譯文)。
業務辦理流程也相當複雜。環保部化學品登記中心受理企業申請後進行初審,然後上報國家環保總局汙 染控制司審批。如審核合格,籤發《有毒化學品出口環境管理放行通知單》,化學品登記中心通知企業領取《有毒化學品出口環境管理放行通知單》。如審核不合格,汙染控制司會通知化學品登記中心不予批准的原因,化學品登記中心會通知企業。
河北雲集了大量的化工企業,天津港是北方重要港口,所以每年都有大量化工產品、原料從天津港進口。河北誠信已經出口氰化鈉多年,具有進出口經營自主權,工廠可以自行報關,並且業務繁雜的瑞海物流也有報關業務。河北誠信的公司網站稱「產品遠銷南北美、歐洲、亞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現場一位官員的說法,這批氰化鈉主要用於電鍍和去鏽。由此推斷,應該是銷往歐洲或日本。
曾是「汙染大戶」的明星企業 或逼走軍用機場
堆放在天津港的700噸氰化鈉出自石家莊市元氏縣誠信工業園,該工業園距石家莊市區29公裡,毗鄰京珠高速、107國道。
河北誠信是河北元氏縣利稅大戶,這家企業的利稅曾佔元氏縣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河北誠信除了位於元氏縣的總部,在石家莊市區、欒城縣、滄州黃驊港和新疆等地設有8家子公司。據該公司2014年資料,整個集團有員工6000人。
據介紹,誠信化工元氏工業園的原址為一個磚瓦廠,上世紀80年代末在磚瓦廠基礎上建立了元氏縣化工總廠。《河北日報》2014年9月10日題為「領航綠色化工,鑄就誠信品牌——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以創新促綠色發展」,文中稱,當時改建化工廠之時,磚瓦廠虧損高達160萬元。企業管理混亂。該廠廠長褚現英率領幹部職工,大刀闊斧地進行一系列改革,艱苦創業,建成了第一條氰化鈉生產線,生產出了第一批合格的氰化鈉產品。一年後,企業扭虧為盈。
1992年,企業開始著手改制,實行全員持股激勵制,同年氰化鈉產量達到3萬噸,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1994年企業正式更名為「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逐步規範化運營。
隨著企業的擴張,其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家明星企業在較長時間裡成了排汙大戶。
2011年5月,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曾報導,河北誠信有限責任公司等20多家化工廠,多年來將含有氰化鈉等毒素的汙水大量排放,造成幾個村莊的地下水和農田汙染,部分群眾被迫買水度日。該報導稱,元氏縣已投入上億元治汙,並於2008年底建了汙水處理廠。但部分群眾認為,汙染問題並未解決,生產生活依然艱難。
當時的報導稱,當地政府在群眾的壓力下,曾協調排汙企業開始向村民發放「排汙補償金」,河北誠信出的「補償金」排第一位。時任河北誠信總經理的智群申曾說以前排汙是因為縣裡沒有汙水處理廠, 「為此,我們已經累計拿出400多萬元補償當地農民。」
但當地一些幹部群眾認為,按照環保法規,有關部門應當嚴厲處罰汙染企業,問題嚴重的要關停。當地政府沒有這樣做,而是「協調」企業花點錢補償了事。這等於讓企業排汙合法化。
據當地人士向搜狐財經描述,不僅當地老百姓,就是軍方也對誠信的汙染叫苦不迭。「位於石家莊的空軍第四飛行學院在元氏有一個機場,距離誠信工廠不遠。雖然軍方也曾多次投訴,但幾番較量下來,軍方基地最後撤銷了事,只留了一些留守人員。」
對此,搜狐財經發現河北誠信附近確實有軍用機場,但暫未從四飛院獲得證實。
此後,河北誠信也進行了一些環保改造升級項目,如投資3.3億元的含氫尾氣升級改造項目、氨卸車管改造、802車間過濾改造、鍋爐省煤器項目改造、805車間硫銨蒸發水回用等技改提升等項目。
搜狐財經從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現在河北誠信的環保治理已經做得相當完善,該工作人員表示「百姓的投訴不敢保證百分百沒有,但確實好了很多。」
元氏縣是河北省級貧困縣,多年來當地缺乏工業支撐,誠信化工是當地的第一納稅大戶,納稅額一度佔到全縣的四分之一。一位當地人士告訴搜狐財經,元氏縣沒什麼像樣的企業,文化水平較低的青壯年要就近打工,誠信還算是個不錯的地方。「一般工人轉正後月收入有3000多元,在元氏來說很不錯了。」
誠信化工對外宣傳中稱,其各大產業基地中,百分之八十的員工都是就近吸納,為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儘管有就業、稅收等經濟利好,但誠信化工在很多元氏人看來都如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尤其是看到天津發生的爆炸事件後,當地百姓不斷表達擔憂,距離縣城很近的誠信如果發生問題,整個縣城都很危險。
也有評論指,誠信化工實屬「躺槍」:「天津的爆炸事故是產品的存儲和物流環節的事情,河北誠信化工是生產方,至於它在事件中是否存在問題,應該等權威機構的鑑定結論。」
據當地人士向搜狐財經描述,不僅當地老百姓,就是軍方也對誠信的汙染叫苦不迭。"位於石家莊的空軍第四飛行學院在元氏有一個機場,距離誠信工廠不遠。雖然軍方也曾多次投訴,但幾番較量下來,軍方基地最後撤銷了事,只留了一些留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