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贏教育
在自體心理學中所指的傾聽主要是共情性的傾聽、神入的共振,傾聽到了一定時刻,才可以形成有一定背景的假設。我們在收集來訪者資料的時候,我們在逐步的深入的去了解來訪者的故事,或者去了解整個人的成長的過程的時候,我們需要不斷地反覆的去跟他在一起去傾聽,去和對我們需要的資料,可能需要我們傾聽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形成我們的假設,或者稱之為動力學假設,背景的假設,但這個假設同樣是設立在這個背景上,我們不可以在剛剛聽到來訪者曾經的創傷,看來他就是一個很明顯,或者說很有意義很值得分析的創傷的時候,我們就字形的代入進去,然後會認為他會有哪方面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討論的,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早已經不再中立了,我們已經讓來訪者成為了我們的自體客體,而不是我們成為了他的自體客體,他反過來是在滿足我們去驗證我們的一些猜測,或者是驗證我們一些想要去驗證的理論。
自體心理學之父科胡特說:分析師不能將對病人的理解壓縮成任何他所持理論的先入為主的概念的僵化模型中。它必須等待到能夠更精確地了解病人需求的本質,才能經由比較正確的解釋,向病人傳達他的理解。
可能我們在諮詢當中,會有很多這樣的時刻,特別是我們在學習中或者是在精神分析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在我們聽到一條來訪者的一條線時,我們可能非常激動,覺得這條線我們可以展開分析,比如在初始訪談的時候,這個來訪者會說我最近失眠,我最近人際關係出了問題,我總是很想哭,情緒特別不好,有很多抑鬱的情緒,這個時候諮詢師就會反映出,這些內容可能是由於來訪者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的關係不太好,可能是生過重病,可能他是在四五年前失去了自己的愛人喪偶。
那其實這些在分析師看來都是一些創傷事件,那可能父母關係不好對他的影響是什麼,那這個喪偶對他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就抓住他的這一點,比如說五年前他的愛人離開了,然後去對她進行一個分析,對她進行一個假設呢,我們真的是要這樣做嗎可能他會給我們提供一些非常重要的資料,而且這個資料放在我們的經驗當中我們可以給一個非常漂亮的解釋,或者是一個非常好的詮釋,但是當我們面對一個無助的哭泣的來訪者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更加的貼近他的情感,去對他有一個更深的了解,而是去想他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事件,而是去假設一些我們諮詢師的想法,或者更多的是想我們諮詢師認為的精神分析的視角,他更多的並不是來訪者最需要的,那他是不是很重要呢,當然是重要的,這些小時候的經歷,父母的關係問題,對於這個來訪者的人格構成來說他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線索,但如果在那個時刻,如果我們只是抓住我們想要去抓的那條線索,我們想要抓的那條關於她老公的離開給她造成的創傷,去分析可能他會有一些羞恥,內疚,解離,而忽略了他的情感,這是非常捨本逐末的一個情況
所以我也在和大家說在以往的諮詢當中,或者在現在的諮詢當中,強調的一定是來訪者的情感,或者在諮詢當中來訪者和諮詢師共同建構出來的情感,他強調的是一個此時此地,或者強調的是當下,如果說我們放棄了當下,這麼好的一個時機,然後去挖掘,去看他曾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其實還是會有一些偏離的。
同學們,這個知識點,你學會了嗎
關注遠贏教育,一起學習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