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神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小聽到大的神話故事,誰都能張口講上一兩段。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不自量力的夸父追趕太陽......
中國神話和全世界的神話一樣,充滿了詭異的內容和超凡的想像。
有人要問:神話都是假想出來的,讀了有什麼用?
其實,看似荒誕的神話背後,暗藏著太多寶藏用途。
01
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曾在一場講座中,向近千名學生宣揚了中國神話。他認為中國神話最能反應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一個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復活後化作了一隻鳥,每天銜來石頭想要把海填平。」(精衛填海)
「一個人因為挑戰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頭,可他沒死,而是揮舞著斧子繼續鬥爭!(刑天)」
大衛.查普曼用激情的語調表達了對中國神話的高度讚揚,「中國神話充滿了鬥爭精神,中國人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後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
「每個國家都有太陽神的傳說,每個國家的太陽神都無一例外地擁有絕對的權威。可是中國的神話裡,卻有敢於挑戰太陽神的故事:不僅有一位巨人去追趕太陽,還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用弓箭把太陽射了下來(后羿射日)。」
「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在中國神話裡,他們的祖先戰勝了洪水(大禹治水)」
大衛.查普曼最後感慨道: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於抗爭的精神已經成為遺傳基因,這就是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屹立至今的原因。
每個民族的神話都有自己的烙印,神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起源,它寄託了初民的理想、記錄了古英雄博大堅忍和犧牲奮鬥的精神。
至於為什麼要讀神話,有一個非常好的解釋:相信神話,沉浸其中去體驗那一個又一個光明與黑暗交織、暴力和溫柔並存、可愛又離奇的世界,並重新認識自己。這便是神話存在,以及我們要讀神話的意義所在。
02
神話不僅是民族精神的象徵,神話還是文學的泉源。
論語中曾記錄了孔子的感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意思就是:「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中沒有出現圖畫,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這裡的鳳凰,就是神話中的玄鳥。
孔子這句話中包含了三個神話故事:伏羲王天下,龍馬背負河圖洛書出來;舜帝在位時,鳳凰來儀;周文王治政,鳳鳴岐山。
孔子的一生都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為恢復周禮而奔波。卻始終沒能遇到一位賞識他的明主。因此,孔子在垂暮之年,借用這些神話故事,來抒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比喻當時缺少舜、文王這樣的聖君明主。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一首詩被稱為萬古第一奇文,它就是屈原的《天問》。全篇由問句組成,一口氣問了173個問題,幾乎每一問都涉及一個神話傳說或歷史故事,從天地的開闢,到英雄的智勇,展示了一幅幅怪誕詭奇、豐富生動的畫面。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鯀既不能勝任治水。眾人為何將他推舉?都說沒有什麼擔憂,為何不讓試著做去?鴟龜相助或曳或銜,鯀有什麼神聖德行?治理川谷也見功勞,堯帝為何對他施刑?將鯀長久禁閉羽山。為何三年還不放他?
屈原通過鯀禹的傳說,對鯀治水有大功而遭極刑深表同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自己在政治鬥爭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憤懣。
神話是文學的情人,美術和宗教的母親。神話給予文學生命的淵源和詩歌的靈感。中國的文學深受神話泉源的灌溉,開出了豐美瑰奇的藝術之花。
凡是文學的愛好者和研究者,都該對神話有相當的了解。
那麼,怎樣才能系統、正確地掌握所有古代神話,並了解所有神話的出處呢?
03
國際知名學者、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中國神話學會前主席袁珂先生,在1950年,出版了首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梳理了中國的神話脈絡,系統地介紹了各階段的古代神話。
書內文字生動活潑,在說故事之餘,更述明事實的源流,使故事既有趣味又富知識性。
本書被翻譯成俄、日、英、法、韓、捷克、西班牙、義大利等多種語言,部分章節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選入學校課本。比如「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等等,是年輕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不二之選。
今年6月,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了《中國古代神話》70周年經典紀念版。
本書特邀青年畫家Benyo繪製了精美的插畫,演繹絕美古代神話。畫面氣勢恢宏,符合年輕人現代化的審美品味,帶其走近璀璨的中國古代文化,觸摸民族精神的起源和脈絡,讓年輕人了解古代中國人的豐富想像力以及古代社會風俗、古人生活面貌。
在這本書中,不僅有神話故事,還提供了每段故事的古籍溯源《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能夠在讀故事的同時,擴充經典的閱讀量。也讓讀者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神話與文化、神話與生活、神話與歷史之間的聯繫。
下面,我們一起共讀本書的其中一小部分,一起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風貌和神話在歷史中的變遷。
04
共讀:中國神話的源起
對於神話,我們其實是有不少誤解的。
先說西王母。在世人心目中,西王母是一位慈祥美麗的中年婦女。在現今各類影視作品中,王母的形象都是既端莊又高貴。
其實,大家全弄錯了。
西王母原是一個掌管瘟疫刑罰的怪神。她長著豹子尾巴、老虎牙齒,頭髮亂蓬蓬地披著,頭上戴了一隻玉勝,善於嘯叫。跟美麗實在搭不上半點關係。
神話人物的這種巨大差異,要從神話的起源講起。
在原始人的觀念中,「神」和「怪」具有幾乎相同的意義。他們崇拜神,不是因為神的可親,反倒是因為神的可怕,他們希望神不要降災禍給他們。所以原始人的神,往往有著奇異古怪的形貌。女媧是人面蛇身,雷神是龍身人頭,奢比屍神是人面犬耳獸身,都是一些介於人獸之間的怪物。
後來,人類的知識逐漸發達,神也才跟著開始被美化。人類把自己的形貌賦予他們所崇拜的神,神不再是可怕的,而變為可親的了。在秦以後,神慢慢演變成了人的形貌。
以西王母形象的演變為例,在《山海經》中,西王母是「豹尾虎齒」的獰厲怪神。到《穆天子傳》中,周穆王去弇山見西王母,西王母和他詩歌喝答,這時西王母儼然是一個氣象雍穆之人了。稍後《淮南子》裡便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的傳說,西王母從兇神一變而為吉神。
神話裡雖然充滿了荒誕離奇的故事和人物,不過,透過神話,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們生活的發展,甚至能從中看到一些歷史的影子。
當人類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發展至高峰期時,神話中就出現了不少女神,比如女媧、羲和等。
人類在從野蠻進入文明的初期,散居在各地的小部落,由於戰爭和婚姻的關係,兼併成了幾個大部落。地面上出現 了雛形的國家,產生了號稱帝王的領袖,反映到天上,所謂「天帝」的那個至尊無上的神就產生了。
當各個氏族合併、形成部落,部落間常常爭戰,就產生了黃帝大戰蚩尤的神話故事。
神話雖然不是歷史,卻並不是完全脫離歷史事實的。世界神話都不約而同地講到遠古曾發生大洪水,西方有諾亞方舟,中國是大禹治水。這些應是源於真實發生過大水災的記憶。
神話對於我們來說,絕對算得上最熟悉的陌生故事了。每一段記憶中的神話故事,都有一些我們不熟悉的原貌。它們很有趣,也很重要。
博集天卷旗艦店正以7折優惠價熱銷本書。
將這本又美又專業的神話書帶回家,重溫美好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