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筆者還是一個在長江邊滾沙的混小子,那時候長江對於我們來講就是全部,是玩耍的地方、是淘寶貝的地方、也是抓魚改善生活的地方。小時候曾數次在江中見到一種體量巨大的魚,祖輩告訴我那是白鰭豚。
白鰭豚在80年代比較常見
那些年,長江中有不少寶貝,還有一些「大魚」。白鰭豚便是其中一種,這種魚大概有兩個孩子那麼長,嘴部又長又細,顏色為淺灰色或藍色,但腹面為純白色,偶爾會看到成群結隊三三兩兩的在江中玩耍。
每次看到白鰭豚的時候,就分外興奮,因為這種魚實在太大了,覺得特別開心。但是也從來沒有想過去捕撈,因為江中水流比較湍急,小孩子的快樂便是看見就好。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白鰭豚就非常少見了,上高中後幾乎就沒有見到過白鰭豚了。
號稱「中華美人魚」,已存地球2500萬年
白鰭豚其實是一種哺乳動物,並不是一種魚,已存世界上2500年之久,比人類的歷史還要悠久。因為體型豐潤修長,所以有「中華美人魚」的稱號,體重在80到220千克之間,在長期進化當中,它的視力十分不好,而且聽覺器官也退化了,發達的是聲吶系統,通過發出超聲波來觀察周圍的事物。
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遊,其種群數量在80年代開始銳減。喜在遠離岸邊的江心主流區活動,為疏人性豚類。在行動中有集群習性,常三五成群活動,偶爾也進入湖泊、支流與長江幹流匯合處活動。
到底還存在嗎?
白鰭豚生活區域範圍是從三峽地區的宜昌葛洲壩上遊35千米處,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陽湖在內。這段區域是白鰭豚長期生活繁衍的水域,但是現在幾乎都看不到它的身影,在2007年時期就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何為功能性滅絕呢?意思是說現在幾乎都沒有發現,但是不排除在未知水域有白鰭豚身影,可是因為數量實在稀少,白鰭豚恐怕無法繁衍生息,也會逐步滅絕。
滅絕原因?
其實白鰭豚在80年代以前還比較常見,在古代也有相關記載,清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段慕生與白秋練相愛的故事,白秋練就是由白魚精所變成的女子,白秋練就是我的化身呢!
為什麼近二三十年就開始功能性滅絕了呢?這主要是與人類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今天的長江流域居住著3億多人,相當於全世界總人口的5%。這片土地養活人類尚且不堪重負,更別提其他物種。
而且人類在長江的一系列活動給白鰭豚帶來巨大危害,諸如人類圍湖造田,減少了湖泊面積;修壩阻隔了魚類江湖間洄遊;長江水汙染的加劇導致我們的食物嚴重不足,免疫和生殖系統也受到了傷害。再加上有一些電網捕撈等,讓白鰭豚的生活環境受到嚴重幹擾,最終造成現在功能性滅絕的結局,令人十分唏噓!
在長江邊長大的你們,有見過白鰭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