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專題:野生華南虎照片是驚天騙局嗎
關於搜尋華南虎行動的調查
1蹤跡 華南虎沒有滅絕
「儘管一些外國專家認為華南虎已經消失,但是中國政府還從未宣布過這樣的消息。」羅菊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年已七旬的羅菊春印象中,雖然24年未見華南虎的蹤影,但中國近些年在環境保護上所做的努力及一些從山民那裡獲得的有關老虎的信息,便能成為華南虎還有可能存在的證據。
「這24年裡,專家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華南虎的尋找,有過一些痕跡,但都不夠有力,誰都沒有見過活體。」羅菊春說,一些百姓發現的足跡,雖然沒有被專家們完全認可,但給尋找華南虎帶來了希望,在這種情況下,談華南虎滅絕為時過早。
事實上,國際上公認,當一個物種少於30至50隻時,該物種便已處於危險的邊緣。因此,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上,華南虎被列為了極危物種。極危在級別上僅次於滅絕。
羅菊春說,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規定,連續50年找不到某種動物在野外的蹤跡,即宣告野生滅絕。可實際上,中國沒有發現野生華南虎,距今也只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如果真的確定華南虎已經滅絕,國家林業部、農業部等幾大權威部委會聯合發布消息。」
2人員 「老虎專家」後繼無人
「尋找華南虎是一門很講技巧、蘊藏很深文化的學問。」胡慧建說,最懂老虎的人,其實是那些世世代代與老虎打交道的人,就像「老虎鄧」,幾十年間,幾代人從打虎英雄做到了護虎人,他們才是真正的老虎專家。據胡慧建介紹,在我國江西、湖南等地,都有像「老虎鄧」這樣的世家,但是,由於多年不見虎蹤,加上流傳的種種說法,讓搜虎行動慢慢變成一種「無希望」的事情,年輕的山民們已不願意參與此項工作,認為風險太大。「這樣,山林中的『老虎專家』就沒有了接班人,對於我們的工作這可謂是巨大的損失。」
「老虎世家的打虎英雄們現在的生存狀況不佳。」胡德夫說,他們已經過了靠出賣勞動來供養自己的年齡。
「現在給我們做嚮導的一般是山裡的年輕人,他們自然不是老虎專家,他們的特長是熟悉山路。有村民說哪兒有老虎的蹤跡,就由這些年輕人帶我們去。」胡德夫說。
事實上,就連許多科研工作者也會因為「無希望」而不願參與這項課題研究,加之巨大的經費缺口,從事這項研究的人是越來越少。「認為尋虎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很多人都持這種觀點。」胡德夫說。
「即便沒有權威機構宣布華南虎滅絕,許多專家心中也在打鼓。」羅菊春說。
3經費 主要靠政府撥款
「2000年國家林業局組織有關部門的野外調查,我們廣東就因為經費問題沒有參加。」雖然事情過去了好幾年,胡慧建提起來還是充滿遺憾。
目前,廣東省科學院華南搜虎隊的經費來源主要還是靠政府撥款。最近一年的時間,胡慧建和他的同伴們可以說是相當知足:「廣東林業局的廖主任非常開明,很支持我們的工作,資助我們了20萬元,《南方都市報》也慷慨解囊,拿出20萬元支持我們,加上單位撥款5萬元,這45萬元經費真得讓我們很振奮。」
科研工作的確很「費錢」。胡慧建給記者翻起「帳」來:這一年時間裡,搜虎隊行動了8次,添置紅外設備就用了12萬元,算下來每次行動花費不超過4萬元,「要知道,其實4萬元遠遠不能撐起一次行動的。」胡慧建說,因為他們和當地保護區的關係非常好,在對方處處提供便利和幫助的情況下,45萬元才花到了今天,「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這筆錢已差不多花完了。」
胡德夫說:「許多設備是國產的,而國外專家的設備也是自帶的,所以,如果算上這些及許多無形投入,遠不止100萬元這個數字。」 胡德夫說,經費是科研工作的最大推動力。
4意外 珍稀動物被發現
在多年的搜虎工作中,除了能掌握更多痕跡、更大程度上鎖定重點地區及收集衛星圖片以外,胡慧建興奮地說「還有很多好處」。
「豹、雲豹、中華秋沙鴨、黑鸛,這些在南嶺地區已多年未見的珍稀動物,在我們的搜虎行動中都找到了!」胡慧建說,科研人員對於這些動物的重要分布區域也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平遠發現廣東省目前已知數量最大的鴛鴦種群,超過20隻,並在始興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鴛鴦活動情況;在白盆珠水庫發現了廣東省最大數據的中華秋沙鴨(國家I級),數量約有30隻,還確認了黑鸛(國家I級)在該水庫的存在。還在乳源天井山發現了黑熊,這是近十年來科研人員首次在野外發現黑熊蹤跡。
胡德夫說,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山區出現了更多的自然移民,在我們探訪的山區,越來越多地看到「十室九空」的現象,「這不得不稱為一個好的跡象,有更多的空間讓給了野生動物,為種群恢復帶來了一絲希望。」 胡德夫說。
5感言 恢復華南虎生存環境
拯救華南虎,首要是恢復華南虎的野外棲息環境。
胡慧建說,華南虎的野外棲息環境需要生命網絡和食物鏈條的支撐,搜虎工作要做的就是對這樣的環境進行恢復和評價,「比如我們在嶺南地區已經發現了食物鏈中華南虎的下級生物比如野豬、黃麂等,雖然這些動物很對華南虎的胃口,但夠不夠吃的問題則是需要我們考慮的;再比如,華南虎是密林不入的,因為會影響它的爆發速度,它喜歡的是植被乾淨的原始森林,而現在華南地區被過度採伐,這樣的環境不及上世紀90年代的百分之一。
「每次當我們離開一個村莊時,都能看到村民落寞的眼神。」胡德夫說,這令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一方面,他了解當地人尋找老虎的積極性很高,另一方面,他又擔心當地人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反而會帶來不良的效果。
特約記者 張玲 實習記者 鄒樂/文
尋找華南虎 一直在進行
「說起華南虎的保護工作,還得從蔣幼齋老人說起,他可謂是尋找華南虎的創始人。蔣老於上世紀70年代率先提出『中國不能再打虎』,要知道,在當時,虎患還是一大害。」胡慧建介紹說。
關於虎患,胡德夫幽默地說:「武松打虎打的就是華南虎,這樣說就好理解了。」
上世紀80年代開找
胡慧建說,上世紀80年代,全國開始尋找華南虎,在1985年,通過調查估計得出全國當時還有20來只華南虎,當時的調查證據來自山民家的虎皮、華南虎目擊者、被虎咬傷抓傷者,還有華南虎的糞便。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國內再也沒有人在野外真正見過野生華南虎。一些人開始相信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這個結果我不認!」胡慧建解釋道:「為什麼呢,因為在1986年和1987年,廣東當地著名的打虎專家『老虎鄧』曾作為嚮導帶搜虎隊上山,就找到了華南虎的痕跡(糞便)。」
據胡德夫介紹,1990和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野生動物基金會派貓科研究專家科勒夫婦先後到福建和湖南考察華南虎的蹤跡。他們在歷史上虎災嚴重的永春縣一都鎮林山村,發現有大型貓科獸足印和「掛爪」(虎類飽食後在樹幹磨牙留下的痕跡)。而在壺瓶山核心區考察,也發現了華南虎的蹤跡,認定壺瓶山有華南虎野生繁殖種群存在。「現在一些資料上顯示的上世紀90年代我國還有20餘只華南虎的數字,來源是當時科勒夫婦的估算數字,就是估計而已。事實上,他們也沒有見過華南虎的活體。」
信息收集2000多條
據了解,1993年中國四省華南虎及其棲息地調查結束後,中國林業部仍要求各地繼續收集野外華南虎痕跡信息。截至2000年6月,收集到有關目擊、虎嘯、掛爪、足跡、糞便、毛髮和被食動物屍骨等各類信息2000多條。
2000年至2001年,我國廣東、湖南、江西、福建交界處估計存活的二三十隻野生華南虎已難覓蹤跡。當時就有國際虎保護領域權威專家、美國的Tilson博士提出,華南虎已經野外絕跡。Tilson在報告中稱,這種曾讓無數亞洲人引以為豪的珍稀猛獸從此僅僅生活在紀錄片、照片、圖畫和人們的記憶之中。
2001年到2004年間,胡德夫承擔了「華南虎野生種群及棲息地調查」中美合作項目。在為期三年四個省市的調查中,沒有發現華南虎的實體。「但我有一點感受特別突出,那就是『到處是人』,山區居民人口壓力很大,野生動物棲息地嚴重破碎。」胡德夫說。
2004年,胡慧建開始了搜虎的準備工作。「2006年10月資金到位,也正是這個時間正式開始。」據他介紹,過去的一年裡,主要以信息收集、生境評價為主。記者找到他時,是他最近一次行動剛剛完畢回到辦公室的第一天。「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見到華南虎的活體,但是我們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我們的尋虎工作總共預期為十年。」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