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柳迪:我為這種既偉大又無意義的東西深深著迷

2020-12-05 界面新聞

 

3月4日,柳迪個展《脫離傳統智慧》開幕。說起來,自打2013年畢業以後,我幾乎沒再見過他,一次看展偶遇也大約是兩年前了。他跟記憶裡的樣子差不太多,似乎瘦了一些,略滄桑,大概是熬夜備展累的,笑容還是總讓人感覺特別親近。

柳迪做作品向來慢,這我是有印象的,不確定的是他是過於糾結還是為技術所困,或許兩者都有。

這幾年,除了創作,柳迪還在中央美院做過一段時間的輔助教學工作,被問起這段經歷,他說:「也許我更適合高等教育」,相比許多美院學生都教過的考前班,愛講「形而上」的柳迪常常有無力感,還是講創作更適合他,「也有這幾年自己做作品的一些心得,可以分享」。最後,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的教學結果,反響挺不錯的。

這場柳迪的個展除了展出之前動物系列最終完成的幾張照片,重點自然是新創作的兩個3D動畫視頻,同樣構建了一個主體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但在邏輯上又不太一樣。異常茂密的樹林,滿臉皺紋的老人和科幻極強的室內場景,似乎都在指向一些更宏觀的內涵。

 

對話柳迪

 

界面:你曾經在採訪裡提到,之前的創作是來自生活中的焦慮感,現在還是這樣嗎?

柳迪:對,焦慮感一直都有,但焦慮的方向不太一樣,動物那個系列的焦慮感,現在看來,是來自那個年齡的一種躁動,對日常生活的厭煩,做東西算是一種自我治療和自我確認吧。現在展覽做完之後,我覺得好多了。

界面:這次展覽的名字叫「脫離傳統智慧」,讀起來挺拗口的,怎麼理解?

柳迪:「脫離傳統智慧」這個短語是我造的,它原本的叫法是「超越傳統智慧」。

「超越傳統智慧」這個概念來自於一本介紹基礎理論物理的書,它本來指的是在人類歷史中,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其實是一次次超越傳統智慧的過程。

我們的早期歷史裡,是用神話與巫術來解釋世界的,這之後我們用科學來解釋世界,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直到量子物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越來越精確,但同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最準確的世界模型是最違背直覺的。

界面:違背直覺?為什麼?

柳迪:牛頓的模型很好理解,世界就是一塊懷表,太陽月球地球都像齒輪一樣運轉。但相對論就不太一樣了,時間是相對的,雙胞胎可以以不同的速度衰老,這很不合理,但實際上卻比牛頓的模型精確多了。

量子物理說起來就更像是玩笑,在量子物理的模型裡,物質的定義變得模糊,詳細的情形你可以去看「雙縫實驗」,那個東西到最後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有關於「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總之,我解釋了這麼多是想說「超越傳統智慧」這個概念具體的意思,因為「傳統智慧」是很好的解釋了世界並且符合直覺的模型,而每一次我們對世界模型的更新都是一次超越傳統智慧的過程,也是一次次超越直覺的過程。

我想,這表示了人類的理解力在宇宙中是一種如此偉大的存在。但同時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真正的完全理解了這個世界,那會怎麼樣呢?

我認為並不會怎麼樣,這個世界並不在乎被一種生活在某顆星球上的無毛生物理解,那麼,我們對世界的終極理解是無意義的(當然可能它有助於把我們的子孫繁殖到宇宙的各個角落)。因此可以這麼說:人類的理解力它是一種十分偉大而又十分無意義的存在。

我的意思是,我為這種既偉大又無意義的東西深深著迷。

回到名字的問題,「超越傳統智慧」的指向性太強了,我感興趣的人類理解力不僅包括總體上對宇宙的理解,也包括對周遭一切的理解,並且相比起「超越」我更喜歡即將「超越」卻還未達成的那些個微妙時刻,所以我沒有直接用「超越」,而使用了「脫離傳統智慧」,我想我在視頻裡表達的更多的可能不是精光四射的超越時刻,而是某種脫離了傳統智慧卻還未超越它的散發曖昧氣味的時刻。

界面:這個理論跟作品的關係是什麼?

柳迪:關於題目與作品的直接聯繫,我可以解釋一下。我這幾個動畫都各自有一個由頭,在作曲的概念裡應該叫「動機「。所以它們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動機「。

《自我的重量》是來自於貢布羅維奇的一個哲學思考,大概意思是:我們每個人自我的重量取決於地球上人口的數量,人類的自我的重量是一個恆量,每個人自我的重量約等於他那個時代人口數量分之一。

也就是說當人類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大時,我們會變得越來越輕。柏拉圖那個時代的人類的自我會更重一些,而我們,相比起過去的人類,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

大概意思就是這樣,在我的作品裡我把這個動機發展成了一個樹林的意象與一個巨大的人類的結合。

《自我的重量》

《頑固而持久的幻覺》的「動機「是一張NASA網站上的重力實驗室的照片,而最後它變成了一個泡在泳池裡的老人和一個結合了阿拉伯浴室建築風格和某一時期社會主義審美趣味的泳池。

《頑固而持久的幻覺》

一開始我知道這個作品會是一個人臉的意象,但我不確定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後來我在一點點構建那個社會主義趣味的建築的時候,這個形象慢慢清晰了,這應該是一個衰老的人類的臉,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個作品除了一張NASA的照片作為由頭,它還有了一個新的主題,就是關於衰老,關於如何對抗時間,關於使用短暫的肉體追尋永恆之真理是否可以作為對抗衰老與意識消逝的方法。

《頑固而持久的幻覺》

而這個題目來自愛因斯坦,他在他的一位朋友去世以後他寫下這句話,大概意思是:「像我們這樣熟悉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分別不過是頑固而持久的幻覺。」

第三個的名字我還沒完全確定,但它的「動機「可以說,它的動機是阿西莫夫寫過的一篇科學雜文,那篇文章我沒記錯的話應該叫《月塵》,文章寫在阿波羅登月之前。他在《月塵》那篇科普文章裡預言:因為月球常年有隕石降落,隕石在月球表面形成了大量的灰塵,所以月球表面會有幾十米厚的灰塵,那麼,當登月艙降落到月球表面的時候會被月球塵埃完全吞沒。但很明顯,後來月球車在月亮表面開的飛快,關於這一點我們都看過登月錄像了,阿西莫夫遺漏了月球沒有空氣從而導致灰塵會結成硬塊這一事實,而不是像地球上一樣鬆軟。所以即便是人類當中最聰明懂得最多的那部分人也會有失手的時候,這很有趣。所以第三個錄像的意象是月球。

這三個動機一個是假設(貢布羅維奇)一個是預測(阿西莫夫)一個是對未知環境的模仿(重力實驗室),如果說他們有沒有什麼聯繫,對我而言是有的,我認為它們都是一種人類理解世界的嘗試。我管這叫做「脫離傳統智慧的時刻「,像阿西莫夫就是脫離了傳統智慧然後發現走錯了方向,這讓這件事不那麼嚴肅了,所以對於我而言還是先不提超越,脫離本身就很有魅力。

界面:所以其實是有三個視頻(展覽的是已完成的前兩個),它們之間有一個結構關係,應該把這三個視頻放到一起來理解,而不是對照之前的系列?

柳迪:是的,在我最初的構思裡,目前這兩個視頻作品是一起考慮的,甚至不止這兩個,應該說有三個視頻作品是一起考慮的,我管他們叫「脫離傳統智慧「,實際上它們是一個大的構思裡的三個部分,可以理解為一行詩裡的三個意象,或者同一個語法結構的三次造句。

它們可以分解為一個樹木的意象,一個人臉的意象,和一個月球的意象。它們在展廳裡並列展示,所以你會同時看到這三個意象,他們產生同一個場域。

但同時,它們是同一個語法結構的三次造句。他們本身的結構是:在較長的時間裡,它們各自展現一段無限循環的影像,但會在某一時刻出現一次全景式的展示,這之後再回到之前無限循環的過程中,如此往復。

舉例說就是,樹木的那個動畫,在大部分時間裡,它都是一片被風搖晃的樹林,但在某些時刻,它會展現出一個樹林後面的巨人。

遊泳池那個動畫,在大部分時間裡,它都是一張充滿畫面的人臉,但每隔一段時間,鏡頭會後退,直到你看到那個人所在的室內環境到底是什麼樣。

我自己喜歡這個結構,因為它本身映射了生活中的某種情況,我管它叫做長時間的乏味與短暫的歡愉。

界面:新視頻裡似乎有一些神性,宗教感的東西,你是有意在建立嗎?

柳迪:關於宗教感,我想它最初來自於我們去廟宇和教堂的經驗。我相信你所提到的宗教感不是指當我們讀到基督誕生的故事或者釋迦摩尼的故事時感到的東西,而是我們去到宗教場所感覺到的某種體驗。我認為這種體驗不是宗教本身帶來的,而是藝術帶來的,是藝術為宗教提供的產品,從古代祭祀身上的羽毛與面具,到宗教壁畫與宗教建築,這些東西本質上是藝術的物質體現,而宗教需要這種超越日常的體驗來徵服信徒,這樣的體驗單單依靠故事是比較困難的,當然也可以辦到,但視覺藝術會更有效果。所以,這並不是宗教裡的東西,而是藝術,是某種超越日常的體驗。

界面:在看展的時候,我偶然發現《自我的重量》裡的那個巨人不見了, 這是有意安排的嗎?

柳迪:除此以外你還會發現樹木突然變成了彩色。

這件作品本質上是以循環作為基本結構的,所以它的規律就是持續很久的樹葉的晃動,然後出現一次巨人,再回到樹葉部分的循環,一直持續下去。

但我加入了一個玩笑,我管這叫做「關於預期的玩笑」。在幾個相同的循環以後再加入一個不同的東西,比如,這次升上樹頂的鏡頭裡沒有巨人。這樣是一個隱藏的玩笑,是對於人的預期的把玩。

我們應對外界的方法大部分時候源於經驗:地球上所有的人類會以相同的速度老去,一聽可樂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些都是我們的經驗並指導我們行動。

而對於這幾個視頻作品而言,前半部分的重複是在建立一個臨時的經驗,但「無人的森林」是對經驗的破壞,「彩色的樹木」也是。

界面:我的個人感受,我大概在你本科畢業展的時候看到你寫了一段作品描述,比較感性,我印象挺深的,然後到現在,覺得你做作品的感覺會更理性,你覺得是有這樣的變化嗎?

柳迪:我覺得在某個階段,你的知識儲備不夠,創作更多的是靠感性的東西來激發,刺激你往前走,你的理性判斷並不是那麼精確,經歷的事情和做的創作多一些,可能會積累一些技巧,我覺得這兩個東西是一直在此消彼長的。但是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是一直在延續的。

界面:聊聊技術吧,感覺你作品裡技術還是挺重要的,像這次的視頻,那張老人的臉,有特別豐富的細節,你是想用技術去實現這種比真實更真實的感受嗎?

柳迪:其實我是在設置一個技術壁壘,讓更有才華的藝術家不要在這個地方跟我競爭。(笑)

之前有人問我你做的這麼真,為什麼不去拍呢?多累啊!是啊,我為什麼就這麼喜歡自虐呢?因為這個事情我在想到的第一秒就否定了,我能想到拍出來再液化的那個結果不是這樣的,它達不到我想要的那個效果。其實三維無法實現比照片更真實的感覺,照片永遠是最真實的。但在我用三維去模擬真實的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別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是它產生了一種質感,很微妙的,介於現實世界和三維的那種塑料感之間的一種質感。

界面:你說的這個讓我想起來畫照片這事。

柳迪:對,照相寫實主義,為什麼我們還愛看,也是它將將要達到照片但是還沒有達到的那種感覺。在做三維的時候,我也是用一個人類創造出來的工具來追一個現實世界裡的感覺,產生出的即將達到又還沒達到的那種微妙的感覺。挺有意思的。

界面:你做三維也會有像做雕塑所說那種造物主的快感嗎?

柳迪:有,這個造物主的快感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就是如果我來做一個東西,我一定會選擇創造一個東西。所以我不愛拍照片。當然,這並不妨礙我欣賞好的攝影作品。

界面:做三維是特別繁瑣的,這個技術實現的過程你是享受它還是覺得是阻礙?

柳迪:是特別繁瑣,我曾一度想要放棄三維技術,就是這個過程太痛苦了,因為機器太理性了,跟創作的感性是相反的。而且,三維軟體太複雜了,你要控制它做一些很微妙的東西是很難的。

但是,當我發現它帶來的這個質感的時候,我就決定要跟它死磕了。在你跟一個東西較勁的時候,你可能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比如,你上學要走一段特別長的山路,其實挺艱難的,但時間長了,你可能發現你的體力比別人好。所以,做三維這個東西,後來訓練得我特別理性。我記得三維老師說過一句話,機器永遠是不會騙人的。所以,從前出錯的時候,我會產生不可知論,我覺得所有的步驟都檢查了,為什麼還是錯了?這個時候宗教和神話就起作用了:我想,這一定是上天給我的懲罰。

但其實你最後還是能檢查出來問題。

界面:你還會繼續跟技術較勁嗎?比如嘗試VR或者3D列印?

柳迪:我現在反倒放開了,之前動物的系列束縛了我很長時間,現在我擺脫它了 ,我可能會嘗試一些別的東西,比如畫畫,或者做些實物出來,會嘗試更多不同的方式。

 

以下圖片為《動物規則》系列​

>>>>

柳迪

1985年出生於陝西省

2010年榮獲Lacoste愛麗舍攝影獎一等獎

 

展覽《脫離傳統智慧》

2017年3月4日至4月29日

北京藝門畫廊

 

所有圖片由藝術家和北京藝門畫廊提供

相關焦點

  • 使觀眾為之深深著迷的歌劇,有著怎樣的誕生故事?
    作者丨[美]卡羅琳·阿巴特 [英]羅傑·帕克摘編丨安也 為什麼幾個世紀以來,歌劇使觀眾為之深深著迷
  • 「無意義」才是有意思
    為何青睞「無意義」昆德拉為何如此青睞「無意義」?我們不妨追根溯源,回到1967年,講講該年昆德拉發表的處女作《玩笑》。小說主人公路德維克暗戀同班的一個美麗女同學,但又不願意說破,於是就給她寄了一張明信片,上面不寫詩,不調情,而是發了一通調侃當局的俏皮話。
  • 對抗人生無意義感非實用指南
    01昨天,有個臺灣的讀者朋友發私信問我為什麼很長時間沒更文了,對此我倍感抱歉和慚愧!一來是因為我平時寫的多是一些比較個人和隨性的文字,其實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講並沒有太多現實價值,既不輸出乾貨知識,也不為捧哏逗人樂。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如此:小的時候,仿佛在『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之下,只有無盡的『服從』;長大了,就得工作,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骨頭酸痛、聽覺遲鈍、視線模糊、頭髮花白、滿臉皺紋、聲音嘶啞,老得不認識鏡中的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是種負擔……」 正如伯頓四百多年前的這本老書所言,「無意義痛苦」並非新鮮事物。這些慣常的痛苦,我們的祖先也不能倖免。
  • 「中國歷史和文化令我著迷」(海客談神州)
    為此,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當我閱讀中國歷史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觀察當時的整個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和文化令我著迷」。「我發現了阿中歷史的重要連接點——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到過今天的荷姆茲海峽、阿曼佐法爾、葉門亞丁港等地,和當地的阿拉伯民眾交往頗深。
  • 李銀河:生命之宏觀無意義和微觀自賦意義
    從宏觀角度看,人生無意義,在萬千星球中,在萬千生命體中,人無意義地生生息息,來來去去,能有何意義?從微觀角度看,人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某種意義,它可以是一個僅僅利己的人生,可以是一個僅僅利他的人生,也可以是一個既利己又利他的人生。它可以是一個快樂的人生,一個痛苦的人生,也可以是一個既快樂又痛苦的人生。每當人面對人生無意義這個命題,都會變得痛苦異常,甚至把「人生無意義」這句話當眾說出來,人都會立即感受到猶疑、失落、絕望。如果人生從造物的眼裡看真的沒有意義,那人還活個什麼勁?
  • 訪談:肖恩·麥可斯成SCSA嘉賓
    肖恩·麥可斯(Shawn Michaels)最近做客史蒂夫·奧斯汀(Steve Austin)的節目《奧斯汀秀》,以下是訪談的精華片段不過當你第一次提出交手的時候,感覺就像告訴我『出去單挑, 怎麼幹都行』,很爽快,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好啊,哥們。(笑)我當時頭上頂了太多高帽子,總是想著怎麼去當好冠軍,怎麼更完美。可事實上,我更需要的是 一個對手,一個值得我依賴的對手。現在想起來,說句有點冒犯的話,我們的比賽可以算得上是福萊爾vs斯廷博特(Flair-Steamboatish)這一級別的了。
  • 令人著迷的魚的象徵意義,揭開魚類的神秘面紗
    魚的象徵意義多種多樣,令人著迷。如果你想一想,魚生活在一個我們通常無法看到的世界。這使魚成為探索未知,發現秘密和學習直覺生活的絕佳盟友。在這裡獲得更多知識和象徵性的魚類意義。為了充分理解魚的象徵意義,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它們的水域。水擁有處理潛意識和知識深度的古代象徵意義。
  • 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
    紀念「一二九」的大會,在延安已經開過不止一次了,過去幾次我都沒有能參加,今天我是非常興奮地來參加的。   我認為,現在中國的事情更好辦了。中國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反帝反黑暗勢力兩件事。帝國主義和黑暗勢力,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反起,到現在已反了一百年了。時間很長,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是現在這件事情是好辦多了。
  • 既妖魔化 又何懼真假 法外無他 我配合你一下——薛之謙《配合》
    我接受馴化 我傷口複雜 等待懲罰 我變成蓮花 我變成蓮花 世人要我髒 此外無他 我本生性自由,卻無故捲入紛爭,馴化原本是形容動物的,我的狀態就像被馴化的動物一樣。我變成了你們所說的罪犯,你們不就是想要這種結果嗎?你們不就是想讓這個世界多一個惡人嗎?
  • 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大家好,我是宇健。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孕育出了生命。我們人類生活在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每天為了生活而忙碌著,可能是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會有人靜下心來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有的時候,小編也在想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是房子?是家庭?亦或者是金錢?但宇宙是公平的,每個人最終都會化為塵埃,從零開始,從零離去。今天,小編帶大家遨遊至宇宙的邊緣。
  • 人生存在處境之無意義
    現在,不再年輕的我在這裡又一次猛然追問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必須死,如果沒有一件事是恆久的,那有什麼事是有意義的?」「不論我做什麼,我的所作所為早晚會被遺忘。我也會化為烏有,那麼為什麼還要為任何事奔忙呢?」「我們終日忙忙碌碌。到底在幹什麼?如果說只是為生計而奔忙,那麼人生意義又在哪裡?」「生命本身到底有沒有意義?」
  • 拒絕「浪費時間」,才更容易被「無意義感」吞噬
    這次回家是為了看病危的爺爺,心情沉重,今年過完年,83高齡的爺爺被確診口腔癌晚期,之後開始了漫長的手術和化療,和病魔相抗爭,想來時日無多了,令人無限傷感。生命有時頑強如燎原之火,有時又脆弱得不堪一擊,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義。當然這不是我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有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大,有些人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些人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生命為什麼要有意義?
  • 「我看到老鼠會尖叫,但卻著迷於恐怖電影」|恐怖電影如何吸引觀眾?
    我還記得在小學和初中班級裡,唯一獲得群體觀看殊榮的,就是一系列的恐怖片,包括《午夜兇鈴》——大家在自修課或者趁著老師不在,在教室裡播放恐怖片一起觀看。 所以,到底是為什麼恐怖驚悚電影能夠吸引觀眾呢?甚至,某些觀眾在生活中並不是十分大膽的人,看到蟑螂老鼠都會尖叫,但是對恐怖電影卻並沒有產生懼怕心理,反而十分著迷?
  • 你為我著迷 / 賀先生,好久不見 向晚賀寒川《飄浮》
    你為我著迷 向晚賀寒川全篇通讀 你為我著迷 向晚賀寒川精彩呈現
  • 如果活著本身毫無意義,那麼追求無意義的意義又有什麼意義?
    小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或者爭取一件東西的時候,也不會問為什麼,有什麼意義。比如當我們喜歡一個皮球的時候,我們會完全沉浸於此,而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玩具汽車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想我打球有什麼意義,玩具汽車有什麼意義。不光喜新厭舊,而是瞬間棄舊求新。那時候也不會瞻前顧後,只知道小汽車是我想要的,我就要爭取它。
  • 大檢察官訪談|薛江武:著力「六個圍繞」譜寫嶄新篇章
    薛江武: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在黨的十九大上所作的報告提出新思想、布局新戰略、設定新目標、開啟新徵程,系統回答了我們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實現什麼樣的發展、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作出什麼樣的貢獻的時代命題,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再次實現歷史性重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綱領性文獻,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我看到他之前有接受採訪,表示自己最近幾年裡心中有個關於自己的疑問:「就是到底應該幹什麼的問題,90歲的時候,如何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他很怕在臨死前、腦子最清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那麼傻……死亡是最深刻的教育,只有直面生死,人生的真假才會無所遁形。但遺憾的是,人生不能重來,我們無法真正站在未來向現在的自己傳遞信息。
  • 訪談︱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要傳播的是「硬核」歷史觀
    以下為訪談正文。河森堡,本名袁碩,2011年進入國家博物館擔任講解員一切文化背後都是以自然科學為底色的澎湃新聞:你的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為何在大學畢業時選擇去國博做一名講解員?現在這種講解方式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河森堡:我很早就對文史感興趣,我們家在文化上比較寬容,父母不要求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學業上,所以我有很多精力去探索課本以外的東西,我什麼都喜歡知道一些,就看了不少書。我本來想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爭取寫出偉大的故事來,但卻進了計算機系。
  • 「24小時獨處計劃」:汪一平訪談
    汪一平:我是個極簡主義者,這次帶的東西很少,一條棉褲,我在家一直喜歡穿著,它讓我覺得在玻璃房裡自在一些。解悶用的IPAD和一副耳機,怕有緊急工作帶的電腦,還有一個喝熱水用的保溫杯。我甚至沒帶充電接頭,只帶了充電線。我喜歡輕輕鬆鬆,帶很少東西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