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各國經濟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加快了各國的數位化轉型。上海率先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打造國際數字之都」,對新時期上海網絡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
12月30日,CIS 2020網絡安全創新大會「城市數位化轉型與個人信息保護」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上,上海市數字證書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和賽博研究院聯合發布《面向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數字信任體系建設研究》報告,為我國城市數位化轉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參考和幫助。
報告提出,打造面向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數字信任體系,以可信數字身份驗證識別和可信數據流通為核心,針對新型網絡安全風險和數字治理難題,通過制度標準、技術創新、產業生態等多維度建設,最終實現身份信任、算法信任、數據信任、能力信任、規則信任等五大目標的數字時代新型信任關係。
上海市網際網路協會副理事長、原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顧嘉福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是事關數位化轉型成效的重要議題,需要深刻理解城市數位化轉型對上海發展的重大意義,需要高度重視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數據安全風險,需要各方攜手共建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數據安全治理能力。
「新一代數位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深度融入城市數位化轉型中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助力治理數位化轉型、生活數位化轉型、經濟數位化轉型,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網絡安全挑戰。」上海市委網信辦網絡安全處副處長(主持工作)王靜指出,應加快城市數位化轉型時期網絡安全保障的理念轉變,聚焦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重點領域,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培育壯大網絡安全產業生態。
目前數字信任體系建設情況如何?上海市數字證書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崔久強介紹說,「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建立了面向全市的市民、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身份認證體系,接下來將針對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需求,提升整個身份認證體系的可用性和管理性,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對物的身份認證體系,比如說家庭裡面用的攝像頭,如果沒有嚴格的保護機制,外部就可以入侵攝像頭來偷看,通過基於數字證書的保護機制,通過可靠的身份認證後才有權限看攝像頭,這樣才能有效保護居民個人隱私。
還有入職時籤署勞動合同、保密協議等,這些以後可能都是在線籤署。合同裡涉及個人身份、收入等敏感信息,首先要進行對機構的身份認證和對人的身份認證,通過傳輸加密通道、存儲加密機制等保障信息安全,同時通過一些協議的設計,能夠讓每個人只交付最少的信息,就可以獲取最大的服務便利,通過追溯機制還可以找到打開過合同的每個人。但目前普遍性還不夠,我們希望通過多方共同努力,讓在網上傳輸的數據都有相應的安全加密機制、安全存儲機制等,保證數據不被竊取和濫用,這是我們接下來要重點努力的方向。」
他表示,通過數字信任體系的建立,可以讓隱私得到保護、數據不被濫用,建立清朗安全可信的數字生活生態圈。未來可能人、物、組織等每個主體都會有自己的數字身份,基於數字身份建立一套授權的數據共享機制,能夠讓大家在享受數字生活便利的同時,保護好數據隱私和權益。
本次論壇上,CISP註冊個人信息保護專員培訓/認證(上海區域)也正式啟動。據悉,CISP-PIP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個人信息保護專業人員資質評定。該認證主要面向數據保護、信息審計、法律合規、風險管理、安全監管等領域的專業人員,旨在幫助組織全面構築個人信息保護的專業隊伍和專業能力,有效提升數字經濟時代各類組織數據合規和治理水平。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