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城市會如何發展?希伯來大學地圖模型給你答案

2020-11-02 以色列科技學術

作為地理學家,Yair Grinberger博士和Daniel Felsenstein教授對地圖情有獨鍾。但與其鑽研過去那些塵封已久的國家地圖,或是繪製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的當代世界地圖,他們的地圖更像是不斷猜測各種可能性的絕妙實驗。

依據官方資料庫中的真實數據,Grinberger博士和Felsenstein教授的「地圖」其實是一個以色列城市的電腦模型。只需簡單操作,他們就能通過假設各種外源性災難(如地震、洪水、爆炸等)預測城市可能遭受的損害。

這個名為「DySTUrbD」(城市災難動態模擬器)的模型能夠模擬災害過後三年的城市發展情況,研究一個城市如何在這樣的災難後恢復或變化。城市規劃師、工程師、以及城市和國家層面的第一決策者可以使用該模型來檢測他們的短期和長期政策最終會如何影響一個城市的建築使用、商業活動、人口分布、交通、生產力、勞動力和住房市場等因素的變化。

「我們的地圖能幫助決策者建立應急系統,以檢測哪項方案最為有效,並對城市產生不同的了解。我們的模型會對決策的制定產生極大影響。」Yair Grinberger博士說道。

當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Grinberger博士和Felsenstein教授意識到,DySTUrbD沒有能力應對這次新的城市危機。在以色列科技部基金的支持下,他們開始採用典型流行病學模型,在建築物層面上模擬出傳染病對城市的影響。這個模塊被命名為「SEIR」,它能追蹤疑似感染人口數(Susceptible)、暴露人口數(Exposed)、感染人口數(Infected)以及排除在外(恢復或死亡)的人口數量(Removed)。

與DySTUrbD相結合,這個流行病學模塊能建立起一個有關傳染病的空間社會模型。由此,Grinberger博士和Felsenstein教授將能夠開始引入政策,調整各項因素,並計算出三年後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Daniel Felsenstein教授表示: 「我們模型的奇特之處在於他能準確地解決分配問題:根據不同社會經濟群體,我們能得出哪些群體會獲益。我們在模型中納入了標準社會經濟假設,由此能夠得出特定政策對窮人和富人的不同影響。」

Grinberger博士和Felsenstein教授希望他們的研究將有助於決策制定者檢驗不同程度的幹預措施將如何發揮作用,包括決定是否限制不同人口之間的流動、或是否應當暫時關停某些活動。此外,他們還可以看到各項長期政策,如對部分或全部人口的不同形式的經濟支持,可能會對城市的未來發展產生多大影響。

基於後疫情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全球城市規劃面臨新的挑戰,這也對大學教育應用到未來城市的發展中提出新的要求。

希伯來大學將於2021年開設智慧城市與城市信息學碩士專業,並設立耶路撒冷智慧城市中心(JCSC)。增設的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學碩士專業是面向留學生群體的一年制英語授課碩士學位。鑑於課程性質,希伯來大學將提供實地考察機會,向學生介紹以色列的城市結構,尤其著重於耶路撒冷獨特的城市發展。

該項目招生對象是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希望利用空間分析對當代城市發展有更為廣泛的了解。且不需要具備GIS、遙感或空間信息系統的學習經歷。旨在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關鍵的分析能力。

希伯來大學的城市規劃項目和地理學系的地理信息學項目是以色列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項目。結合兩個優秀學科,希伯來大學將在此基礎上開拓高等教育的新領域,培養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規劃者和政策制定者。

相關焦點

  • 對話哈佛大學教授:後疫情時代城市如何可持續發展
    11月16日,在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雷澤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對後疫情時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見解。在他的觀點裡,科技是解決「城市病」的一個關鍵。「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它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不可以因為問題而放棄它。關鍵在於運用什麼樣的技術來使用它。」  抗擊疫情  城市首要的是建立「報警」系統  今年,新冠疫情無疑是全球面臨的巨大挑戰。
  • 「疫情地圖」背後的故事
    因需求不同,多家媒體、大學科研機構、國家相關部門等紛紛繪製和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疫情地圖」。傳染病學歷史上就有利用「疫情地圖」成功發現病源,並改變了公共衛生及城市設施的經典例子。特別是隨著城鎮居民人均壽民的增長,很多時候會存在與慢性病共存的狀態。如何確保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在城市規劃中評估城市氣候與環境,達至宜居舒適?是城市管理者和規劃師所面臨的挑戰。早在二戰結束後,德國率先開展了加強地理科學的圖示化研究與規劃應用方面的探索。
  • 科爾尼發布2020年全球城市指數排名與報告,解讀後疫情時代城市發展...
    同時發布的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示了疫情如何打破城市原有的生產生活狀態,並為城市在後疫情時代重塑區域與城市發展的新秩序與新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探索建議。在今年的指數排名中,北京超越香港,歷史性地進入全球第五名。這也是自2008年第一期報告發布以來,前五位城市首次排名更迭。
  •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探討後疫情時代城市應急管理與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2020年04月26日 16: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疫情之下,數據的 100 種表達
    1 實時地圖澎湃新聞·美數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實時更新地圖丁香園:新冠病毒最新實時疫情地圖北京大學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實驗室:疫情晴雨表等系列交互地圖眼看著疫情從最初的一張靜態長圖到各家媒體標配的動態地圖,並隨疫情發展不斷完善。
  • 時空大數據與智能技術的時代共舞,百度地圖給2020的答案
    那麼,支撐百度地圖從PC、移動、智能時代一路領先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百度地圖的技術尋道走過了十五年歲月的百度地圖,其技術探索史追溯起來著實有點漫長。其中,有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它匯聚了百度地圖既往的技術優勢,也開闢了適應未來發展的新價值空間,那就是2018年。
  •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中文雲課堂正式上線,諾貝爾獎得主分享教育與...
    近日,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在線創新中心正式推出希伯來大學雲課堂中文系列課程,在最新一期課程中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阿龍·切哈諾沃教授將與中國學員分享猶太教育的精髓以及他對家庭教育與成長的思考和對疫情後世界的看法。通過該線上課程,中國學員將有機會了解猶太民族的教育方式和創新思維,獲得一些寶貴的經驗。
  • 我國疫情防控成效如何?科研團隊利用數學模型驗證有了結論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張運 趙婷婷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二次爆發的可能性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擔憂。那麼,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到底如何?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怎樣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10月19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揚州大學了解到,該校林支桂教授科研團隊利用數學模型刻畫了在我國公共衛生四級應急響應機制下採用分階段實施幹預措施控制疫情的發展,驗證了國家早期採取公共衛生應急預案一級響應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並對國內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成效進行數據化解構,系統分析了原理和意義。
  • 希伯來大學,一段校史
    同時,魏茲曼博士也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在其當選為以色列第一任總統之前,魏茲曼博士一直擔任希伯來大學理事會主席。他堅信,在耶路撒冷創建一個科研機構是實現猶太復國主義知識分子夢想的重要因素。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初期,猶太知識分子們就有了創建希伯來大學的概念。
  • 靠一張地圖遊覽7.5億年前的地球,它會告訴你,恐龍埋伏在哪
    想知道你居住的城市,1.7億年前是什麼樣?想知道你在叢林裡漫遊的時候,哪些恐龍埋伏在身邊?想去非洲旅行,划著船就能到達?現在,通過一張互動地圖,你可以盡情在7.5億年前的地球上玩耍!在上面,你可以看到冰河時代把地球染成白色;一系列單細胞生物(如綠藻)誕生;侏羅紀時期,形成於千萬年前的盤古大陸慢慢分裂,開始向現在的位置漂移——直到如今,人類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地球最大的威脅。
  • 後疫情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發疫情暴發後,各國政府希望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它們在制定經濟復甦計劃時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鎖定高汙染、低效、高碳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要麼加速推動必需的轉型,發展低碳、價格合理的能源及可持續的城市和交通系統,從而創造長期經濟和社會效益。後者才是應該選擇的方向。
  • 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幾乎改變了所有我們熟悉的日常——從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到人際距離、生活方式……如何看待疫情/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如果以十年為尺度,這種不確定性又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 後疫情時代,海洋垃圾問題亟待答案……
    疫情引發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的急劇增長,據該組織估算,如果這些口罩無法得到妥善處置,地中海海域廢棄的口罩數量將會超過水母!它們有的靜靜躺著有的漂浮在海裡有的是從海裡衝到岸上來的,夾雜著沙礫和貝殼。在美麗的海灘上,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海灘上,你搶都搶不到的N95,在這裡隨處可見。
  • 直播預告 第二屆「曼」談教育—後疫情時代未來國際教育與職業發展...
    導語全球疫情,令海內外高等教育機構遭受了長達半年的浪潮衝擊,現時局平復,逐見勝利曙光。在逆流中尋求生機,履步維艱的時刻已經過去,後疫情時代到來。對教育領域學者、海內外華人學子、各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探索在後疫情時代下的發展模式尤為重要。促進全球教育領域學者、業界大咖深度對話,以及給全球海內外華人學子傳遞未來國際教育、繼續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新職業教育在疫情下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方法,從而推動海內外教育資源的流動。聯合海內外資源培養未來國際化高端人才,是高等教育機構、教育從業者、教育領域學者共同的社會責任與長遠期盼。
  •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133件愛因斯坦藏品登陸上海
    本次愛因斯坦特展由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授權,解放報業(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上海UDN主辦,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協辦,上觀新聞作為全程媒體支持。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以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副校長奧龍·沙格利爾(Oron Shagrir)參加了開幕典禮,值此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之際,為國內觀眾呈現代表愛因斯坦的智慧人生的珍貴展品。
  • 希伯來大學收穫多項學術大獎,創新永無止境
    以色列獎 (Israel Prize)希伯來大學農業系Dani Zamir教授是今年以色列農業獎的獲得者,其實驗室識別出了決定作物活性的基因和機制。結合經典和基因組學輔助方法,他通過綜合育種克服了產量瓶頸。Dani教授成就頗豐,同時還建立了解決番茄基因組問題的國際項目。他致力於培育不同品種的番茄,這其中包括人工培育的番茄。
  • 繪製全球疫情實時地圖的中國留學生
    新冠疫情暴發前,他就曾參與預測美國和太平洋島嶼國家和地區的麻疹風險及斯裡蘭卡的登革熱疫情。  杜鴻儒也具有跨學科背景。他是天津大學化工學院2017屆畢業生,曾就讀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化工材料科學專業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工業工程及運籌學專業。  他長於數學模型和路徑優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行病大數據處理、通過網絡優化和數學建模來研究和預測全球流行病的發展。
  • 美國確診超50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地圖成全球矚目中心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疫情地圖更是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的中心位置。   小到個人、大到組織,做疫情數據的有很多,連世界衛生組織都建了一個「全球地圖」來統計全球疫情數據。  它就是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疫情地圖,累計訪問150億次(相當於全世界每個人都打開了兩次),日均訪問超10億次,是當之無愧的N0.1。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地圖:   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   該地圖已經成為新冠肺炎數據最權威的來源。
  •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2020年07月30日 14: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 後疫情時代AI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專家有話說
    此次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為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分享國際智慧,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研究議題與可持續發展之道。大咖集聚 分享AI治理的思與得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慧技術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伴隨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對於經濟社會發展中利益與潛在風險平衡問題的擔憂。在新形勢下,如何保障人工智慧良性發展,有效解決技術引發的新型歧視、偏見、社會分割等諸多問題,成為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