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家鄉的地理變化,覺得山、地、江、海似乎生來就是這樣,從未改變過。如果將地球的時間減少到24小時,而最近的3個小時裡,湛江的地形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並非如此。
大多數湛江的陸地是半島和島嶼,多為海拔低於100米的階梯地帶。北邊是低丘陵,最高的地方是廉江市的北邊,西邊。該半島臺地緩坡,三面臨海,臺地略微起伏,無明顯峰谷,地勢平緩,坡度3~5度。大的緩坡之間有稻田、溪流或衝刷溝等切削物。由於火山噴發留下的殘存山丘較高,地勢逐漸變低。
海岸線平原區,以河流衝積形成的海岸平原為主,部分為海岸臺地,地勢平緩,起伏極小。在全省海岸線中,湛江的海岸線有1556公裡,佔2/5左右,全國的1/10左右;在全省148.7萬畝海洋灘涂中,佔48%,佔1/10左右。
上面是湛江目前的地形,看起來似乎很普通,但其形成過程經過了約六億年的時間,並經歷了許多典型的階段,如「淺海—陸地—山嶺—凹陷—沉積—海峽—火山」。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
從巖石的地理特徵分析,到現在為止,大約六億年前的早古生代,寒武紀早期,整個地球只有一個單細胞生物。當時,湛江地區沒有陸地,只有一望無際的淺海而已。雷州半島北部的地殼隨後經歷地震,急劇下降。在寒武紀末期(大約5.3億年前),地殼在運動中上升,海水在退去後才有陸地。此時,地球上出現了「生命大爆發」,各種生物迅速出現,湛江地區也不再是死氣沉沉,各種動植物開始活躍起來。
漂亮的淺海
中泥盆世早期(4億年前),雷州半島北部以山間盆地沉積為主,後期(3.45億年前)為中泥盆世晚期,地殼趨於穩定,從西南向東北侵入海水,形成淺海砂頁巖。石炭紀末期(2.86億年前),海水突然消失,造成二疊紀地層的缺失。
然而,二疊紀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紀年,在這期間發生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是地球上五次大滅絕中最嚴重的一次,造成98%的海洋生物和96%的陸生生物在五十萬年內突然消失,大量生物被"蒸發",整個海洋和陸地上的生命跡象基本消失。還涉及到湛江地區。在此大滅絕之前形成的古生代海面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有一種海洋動物卻保存了下來,那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鱟。
海洋動物鱟活化石。
在距今1.8-2.25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indo-chinamovement)中,發生了強烈的印支運動。看看英文名字就知道是「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地質變化,也是我國現代地貌的基礎,有許多褶皺山脈,此時形成了橫斷山脈和秦嶺。
由於這一運動,雷州半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生代的滄海變成了陸地,雷州半島(包括海南島)全露出來了!但是,由於地殼上升運動緩慢且不均勻,廉江地區上升速度較快,形成了較高的山嶺,而坡頭、南三、東海島等地上升速度較慢,仍保留著海水的凹陷。
從0.7-1.8億年前到中生代侏羅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強烈的燕山運動使我國許多地區的地殼受到強烈擠壓,褶皺隆起,形成了連綿的山脈。廉江地區西北、東西向有斷層。斜坡頭、南三島、東海島等地殼急劇下降,也形成了西北斷裂和東西斷裂。這一時期形成了湛江凹陷、螺崗嶺凹陷、紀家溝凹陷、烏石溝凹陷、錦和溝凹陷、邁陳溝凹陷、東海溝凹陷、雷北溝凹陷、雷南溝凹陷等基本形態。
在七千萬年前的新生代,雷州半島的地殼升降運動和斷層活動仍在繼續,使中南部陸地面積進一步擴大,形成了陸域、湖域、海陸交錯、濱海、淺海等多種地形,其中陸域巖層厚度達519-1669米,地勢穩定。
新生代第三紀末,約兩千萬年前開始,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雷瓊的斷層沉降和海水入侵加劇,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分離,逐漸形成寬達18海裡的瓊州海峽。這就是說,在兩千萬年前,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是同一塊大陸,海南島並不存在,只是屬於雷州半島的一部分。時至今日,就海底大陸架而言,海南島仍與雷州半島相連。
海南島地圖
此後,第四紀(650萬年前至今)的地殼運動仍然經常發生,導致湛江地區地殼進一步上升和斷裂,以致深埋於地下的火山熔巖流、熔巖和火山碎屑大量地從地面流出。自第四紀早期以來,巖漿流在溢出表面不斷增加,堆積面積不斷增大,形成了以盾狀、丘狀、大小不等的巖漿山為主體的凝結後的第四紀早期巖漿噴發。這片火山巖覆蓋著3694平方公裡的土地,大約是雷州半島的40%!
這幾座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熔巖山,經過長期的風化和剝蝕,形成了現在廣泛分布在半島中南部的火山熔巖臺地和火山丘陵地形。因此,湛江的火山泥田肥沃,耕地面積達300多萬畝,並形成了眾多的礦產資源。
而對於湖光巖、青石島這些較為著名的火山遺址,則是五十萬年前的產物,而湖光巖更是在一百六十萬年前爆發。他們對整個湛江地區的地質歷史來說,不過是一種新的認識。您對湛江地貌的形成有何看法?請留下你的意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