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性感女神安吉麗娜 · 朱莉在38歲時,發現自己攜帶了高危的乳腺癌基因突變後,決定切掉了自己的乳房。
此舉能否喚起公眾對乳腺癌預防的重視且不說,至少讓許多基因檢測公司集體高潮了一把。現在的廣告已經變成了「來吧,吐口痰,用它我就可以解密你的身體,幫你遠離疾病」。
和許多其他「高科技」的產品一樣,基因檢測的出現,讓很多人驚喜,也讓人迷惑:基因檢測,真的有那麼神奇麼?
基因編輯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也同時將公眾的視野聚焦到這個以往神秘的領域。今天我們也來八一八同樣神秘的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究竟能測什麼
「擰開蓋子,吐一口白沫,合上,封裝,郵寄到相應的地址」,儀式感滿滿完成上述動作,然後就可以開始等待結果,畢竟「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種人生終極問題,誰不期待呢。
確實,大部分基因檢測公司提供了「祖源分析」的檢測——分析你及你的祖先分別是來自於中國乃至世界的哪個種族的人。
這是因為DNA雙鏈在繁衍過程中通過「解鏈-複製-重組」的過程中代代相傳,理論上,比較你的DNA和實驗資料庫中類似DNA的人種族分布,可以大致推斷你及你的祖先起源。
基因資料庫,是靠全世界基因測序研究者在世界各地收集不同地區和種族人群的基因變異情況,而建立的。不同公司採取的資料庫不盡相同,因此得出的報告會有少許差異。
啟動於2008年1月的千人基因組計劃(1000 Genomes Project),聯合了來自世界各地機構的多學科研究團隊貢獻巨大的測序數據集,成立了公共資料庫,免費向科學界和社會公眾開放/wikipedia
不得不說,這應該是基因檢測最靠譜的地方了。
然而靠譜歸靠譜,並不是許多人都願意為了檢測自己祖源花個幾百上千的錢。那公司要賺錢怎麼辦?
反正檢測數據量增加,成本增加不大,那就多來個套餐吧,順便抓住大家更關注的各種健康、遺傳、疾病風險作為更好的賣點,來個套餐吧……但這些項目都靠譜嗎?
商業基因檢測坑你沒商量
國內商業基因檢測公司,除了祖源分析外,大部分還提供了營養和代謝相關、運動相關、疾病風險預測、藥物相關等其他項目的檢測……這已經不僅僅是回答一個「我從哪裡來」這樣簡單直接的問題了,堪稱打開了上帝視角。
2018年9月28日,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基因檢測展位受參觀者關注/視覺中國
下面,我們來詳細講一下基因檢測的操作原理,以及商業基因檢測公司是怎麼忽悠人的。
基因檢測公司如何確定基因和疾病的關係?
以「運動基因」中的「膝蓋前交叉韌帶保護能力」這一項基因檢測為例,研究者首先做基因測序實驗,找來兩組志願者,一組是前交叉韌帶(以下簡稱韌帶)斷了,一組韌帶沒斷。
接下來,會給所有志願者測某個或多個基因,比如COL3A1基因,它編碼的產品III型膠原蛋白能夠起到「加固」韌帶的作用。如果你的韌帶受傷了,這個基因還和你修復損傷的速度有關。
人的韌帶保護能力肯定是有差異的,決定這種差異的秘密可能就在COL3A1這些基因上的不同突變。基因檢測前期做的,就是找到你是哪種突變。
我們假設人群中有可能出現a和b兩種突變。如果我們發現韌帶斷的那組全是a,不斷的那組全是b,那我們就認定這個基因位點是和「韌帶保護」相關的,你是a就保護的差,是 b就保護的好。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只要測出你的這個基因在這個位點上的突變情況究竟是 a 還是 b,對比資料庫中 a 容易斷還是 b 容易斷,就可以給你一個答案:你的「膝蓋前交叉韌帶保護能力」有多強。
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正式運營,這也是國唯一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視覺中國
聽起來很科學?其實,國內很多商業檢測公司從原理這一步,就已經站不住腳了。
運動能力,幾乎是國內基因檢測公司報告裡必不可少的一項。在某家一線公司官網上,給出來了詳細的科學依據和參考文獻。但仔細查閱發現,截止到2017年,另一個與前交叉韌帶保護能力相關的基因COL1A1在醫學資料庫 Pubmed 上可以搜到四篇,但這家公司只放了兩篇。另外兩篇為什麼沒寫在官網上呢?因為得不出該基因位點和韌帶斷裂關係。
如果說這種「避開不利證據」的行為,是擔心結果矛盾,那直接把自相矛盾的研究直接放上官網,這種操作就更讓人看不懂了。前文提到的COL3A1基因上的位點rs1800255,該基因檢測官網僅提供的兩篇研究結果就是矛盾的。
一篇以南非白人為研究樣本,結果顯示該突變和韌帶斷裂風險無顯著關係。另一篇雖然得出了有關係,但這個關係是在特定前提下成立的,卻被賣家過度推廣了,屬於你的那部分數據有可能本質是沒關係的,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賣家秀和買家秀吧。
另外,歐洲頂級臨床醫學機構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有一個研究,對所有研究韌帶損傷風險和基因突變的關係的文章,進行了系統的評價,包括我們上文提到的多數研究,數據出現誤差的風險很高,也就是說,從方法上本身就有缺陷,參考意義不大。
深圳某基因測序公司的宣傳欄上,展現了基因檢測的各種強大功能/視覺中國
除了統計和數據處理方法的問題,誇大宣傳向來都是健康類公司的常規做法,基因檢測公司也不例外。
例如部分公司還會檢測你的「皮膚保溼能力」。在醫學上,保溼能力其實難以定義,於是他們想當然地找了個類似的科學依據:有依據說某基因和一種叫「魚鱗蘚」的疾病有關,皮膚乾燥就是魚鱗蘚諸多特點之一——那就算這個基因和皮膚保溼能力有關聯吧。
反正抓住大家「關注自己水嫩的皮膚」做為賣點才是最重要的,大家也不會去深究背後的科學依據。那這個關聯,你信麼?
如果你生活在農村,天天需要幹農活兒,沒有條件買好的護手霜,到了秋冬季節,無論你的「保溼基因」如何優良,手一樣會皴裂/視覺中國
最後更奇葩的是,多數基因檢測公司的官網上也明說了,不管是韌帶斷裂,還是所謂的「皮膚保溼」,還是其他的諸如偏頭痛、情緒穩定能力等等,他們的樣本人群都是來自高加索人種,也即白人的基因資料庫,中國人?不好意思,「僅供參考」。
哪怕上述所有有意無意的誤導和過度宣傳都不存在,基因檢測作為一個新新事物,仍存在諸如樣本量少,科學檢測技術限制和醫學相關知識未明確等種種問題,例如「口腔潰瘍」等風險的檢測。明明是一個還待研究討論的技術,因為資本的推動過快地進入了商業化。
總而言之,如何解讀的基因數據,因為參考的資料庫的證據等級不夠高,檢測結果的參考意義也就不強。再加上國內很多基因檢測公司截取的文獻研究存在自相矛盾或者模糊不清的問題,行業規範未形成,標準、手段和解讀方式不統一,很可能你這一套基因,在不同公司檢測出現不同的結果。到時候你相信哪家呢?
2008年5月9日,第七屆中國(北京)保健產業暨營養健康產品博覽會上天賦基因檢測企業打出「冷門金礦穩賺錢基因檢測」的廣告/視覺中國
商業基因檢測真的科學嗎
從數據獲取到數據解讀的邏輯鏈,商業基因檢測公司存在各種各樣的bug,各家公司問題不一,那麼如果有一家公司完全按照正規研究文獻來檢測你的基因,得出來的結果就一定科學嗎?
遺憾的是,我們要告訴你,商業基因檢測距離真正的「醫學診斷」,中間大概隔了一個全人類基因組計劃。
尤其是一些基因檢測公司的檢測報告裡,拿出了「致癌風險」這樣重量級的炸彈。身體倍兒棒活了幾十年,突然告訴你未來患上癌症的風險有90%,堪稱晴天霹靂。
基因檢測裡的癌症風險,真的靠譜嗎?
不管基因檢測結果如何,我們必須認清一個基本事實:人的健康狀況,是由「生理-心理-社會」共同影響的,遠遠不是單一的基因編碼能決定。
事實上,大多數癌症相關基因的作用僅僅只是致癌環節的其中一個而已,以胰腺癌為例,目前科學界認為的胰腺癌危險因素有:
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越胖越易患病;年齡:這是大多數癌症的共性;吸菸;飲食:喜愛吃紅肉或高溫飲食。;基因;糖尿病;缺乏運動;上述任何一項都不同程度決定胰腺癌的風險,而基因和其他的危險因素一樣,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是一個參考數值而已。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因胰腺癌去世/視覺中國
檢測報告告訴你宮頸癌風險很低,但意外感染HPV也可能導致你得宮頸癌;告訴你肝癌風險很低,但你天天酗酒,也有可能逃不過。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韓國人和朝鮮人基因狀況接近,但朝鮮人平均身高比韓國人矮了接近5cm。後天社會環境的影響成功超過基因。
當然,基因檢測公司也在官網告訴你,他們的基因檢測並沒有覆蓋所有影響癌症風險的基因或位點,但並沒有告訴你,檢測癌症風險是有誤差的,在醫學檢測中,健康的人也可能被誤診,生病的人也可能查不出來病症,幾乎所有的檢測都有一個誤差範圍。同樣,基因檢測成陽性,也並不一定患病,檢測成陰性,也不一定就完全健康。
2016年,賀建奎副教授回國後創立了國內第一批基因測序公司/視覺中國
事實上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官方對於商業化基因檢測指導健康甚至醫療診斷的態度一直都是:不支持。
2013年,基因檢測界的「爸爸」23andme,提供的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服務,被美國 FDA叫停了。雖然後續幾年逐漸放開了多項疾病的檢測,但FDA 也明確指出,消費者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不應依據23andMe 的結果來做出臨床決策,包括抗激素治療和預防性切除乳房或卵巢等,這些決定需要其他驗證性檢測和遺傳諮詢。
2014年,中國藥監局和衛計委聯合發出禁令,禁止任何醫療機構開展基因測序相關臨床應用。雖然後來同美國FDA類似,也逐步放開臨床試點的政策,且對商業檢測並未嚴格限制,但足以見官方的態度。
當然,基因檢測公司都比較聰明,他們中的許多也在注意條款裡寫明了,檢測報告不能用於指導臨床。那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隨便測出一個癌症高風險來,你心裡的恐慌誰來平復,就不得而知了。
某基因公司和雲南某檢驗所合作,集中檢測和防控致病基因相關的重大疾病/視覺中國
那如果不用來做醫療相關參考,作為指導生活習慣總可以了吧?其實這從邏輯上來講,也是不對的。
比如做了基因檢測之後發現患高血壓的風險是別人的幾倍,你可能更加注意清淡飲食。但假設你不知道結果,或者結果沒提示高血壓風險高,就可以隨便吃了麼?
不健康飲食能導致的疾病太多了,還有脂肪肝,糖尿病,胰腺炎……真的要作死,基因都攔不住。
和最近爆出的體檢亂象一樣,基因檢測本質是市場經濟下對正常醫療過程的一種幹擾。醫療診斷是建立在由醫生主導的,完整的病史、查體、輔助檢查和多學科共同會診等過程。而商業化基因檢測和常規商業體檢直接跳過了中間最重要的一步。以至於不管你需不需要,所有的基因檢測公司的服務都是給你一個大套餐,這才叫做「過度檢查」。
2018年3月12日,河南商丘。一家四代男丁先後同患白血病,非常罕見,後來這家人在上海做基因檢測,也沒有發現異常/視覺中國
當然,我們今天討論的都是商業化的基因檢測,而基因測序技術本身在臨床上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比如對罕見病如亨廷頓舞蹈症、血友病的診斷,比如指導某些癌症的靶向藥開發如白血病和乳腺癌。
事實上,對安吉麗娜朱莉切掉乳房預防乳腺癌的行為,科學界實際上是很有爭議的——目前有很多手段可以對乳腺癌早期發現、早期幹預,只要有這個意識,沒必要做預防性切除。
前段時間,賀建奎副教授的基因編輯之所以廣受詬病,正是類似的道理:HIV無論是母嬰阻斷、感染預防甚至是當做慢病管理都已經可以做到非常成熟了,完全沒必要讓兩個嬰兒承擔如此大的、未知的風險。當然,安吉麗娜朱莉切的是自己的乳房,因此外人也無話可說。
最後,哪怕真的想和她一樣做乳腺癌篩查,不好意思,她做的乳腺癌篩查花了4000美元,技術細節和效果,遠不是你花400人民幣吐個口水這種能達到的。
本文已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副研究員、遺傳學博士歐陽笠審核。
參考文獻:
1. Posthumus M, September AV, Keegan M, et al (2009)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s: COL1A1 gene variant. Br J Sports Med 43:352–356. doi: 10.1136/bjsm.2008.056150
2. Stępien-Słodkowska M, Ficek K, Eider J, et al (2013) The +1245g/t polymorphisms in the 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ol1a1) gene in polish skier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Biol Sport 30:57–60. doi: 10.5604/20831862.1029823
3. Khoschnau S, Melhus H, Jacobson A, et al (2008) Type I collagen alpha1 Sp1 polymorphism and the risk of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s or shoulder dislocations. Am J Sports Med 36:2432–2436. doi: 10.1177/0363546508320805
4. Ficek K, Cieszczyk P, Kaczmarczyk M, et al (2013) Gene variants within the COL1A1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 J Sci Med Sport 16:396–400. doi: 10.1016/j.jsams.2012.10.004
5. O'Connell K, Knight H, Ficek K, et al (2015) Interactions between collagen gene variants and risk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Eur J Sport Sci 15:341–350. doi: 10.1080/17461391.2014.936324
6. Stępien-Słodkowska M, Ficek K, Maciejewska-Karłowska A, et al (2015) Overrepresentation of the COL3A1 AA genotype in Polish skiers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Biol Sport 32:143–147. doi: 10.5604/20831862.1144416
7. Kaynak M, Nijman F, van Meurs J, et al (2017) Genetic Variants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Sports Med 47:1637–1650. doi: 10.1007/s40279-017-0678-2
8. Basel-Vanagaite L, Attia R, Ishida-Yamamoto A, et al (2007) Autosomal recessive ichthyosis with hypotrichosis caused by a mutation in ST14, encoding type II 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 matriptase. Am J Hum Genet 80:467–477. doi: 10.1086/512487
9. Munro C, Randell L, Lawrie SM (2017) An Integrative Bio-Psycho-Social Theory of Anorexia Nervosa. Clin Psychol Psychother 24:1–21. doi: 10.1002/cpp.2047
10. Ilic M, Ilic I (2016) Epidemiology of pancreatic canc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22:9694–9705. doi: 10.3748/wjg.v22.i44.9694
11. Lin Q-J, Yang F, Jin C, Fu D-L (2015)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pancreatic cancer in Chin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1:7988–8003. doi: 10.3748/wjg.v21.i26.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