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測基因、查癌症,聽起來挺簡單的……

2020-11-27 騰訊網

果殼全新內容品牌「放大燈」更新了一篇文章。

他們試圖解讀「癌症基因早篩」概念,挖掘其中的技術原理與產業進展,希望你再次聽到這個詞時不會一臉茫然——關注「放大燈」,看看技術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美東時間2019年11月21日,一家名為「泛生子基因」的精準醫療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招股書;12月17日,另一家名為燃石醫學的公司,也傳出明年上市的消息。

如果順利,精準醫療中概股將實現「兩開花」。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中國公司都在投入重金研究「癌症基因早篩「技術。

但對大眾而言,癌症基因早篩還是十分陌生的故事——它們的原理是什麼?這些公司又有哪些煩惱?

全世界都在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癌症威脅,這可能是個不太好的消息。新的研究顯示,在2007~2017年195個國家的95個癌症大類中,幾乎所有國家的癌症發病率都在提升,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都有患癌風險[1]。

最近引發人們關注的案例,當屬33歲的首鋼男籃隊長吉喆因肺癌去世的消息。媒體報稱,吉喆在確診癌症時,已是肺癌中晚期——這是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對多數癌種來說,「早發現、早治療」,預後越樂觀。

有數據為證:Cancer Statistics 2019指出,過去二十年,早期篩查和及時治療使美國多種癌症死亡率直線下降[2]:

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48%(1990~2016);

女性肺癌死亡率下降23%(2002~2016);

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40%(1989~2016);

前列腺癌死亡率下降51%(1993~2016);

直結腸癌死亡率下降53%(1970~2016)。

從患者體驗和財力負擔的角度來說,癌症診療「重心前移」是大勢所趨,「早篩」顯得越來越重要。

到目前為止,人們已開發或正試驗多種可用於癌症早篩的技術,包括:

鉬靶攝片(用於乳腺癌)

低劑量螺旋CT(LDCT)

B超

核磁共振

消化道內窺鏡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即CTC)

分子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即ctDNA)

糞便DNA(stDNA,用於結直腸癌篩查)

傳統的早篩手段各有缺點。B超可謂簡便廉價的篩查手段,靈敏度高的B超可以檢測出直徑1毫米的腫瘤,但它並不能應對所有癌種,且直徑小於3釐米的腫瘤(例如肝癌)相對隱蔽,一般醫生漏檢可能性較大;增強CT雖不錯,但副作用較大(碘對比劑可能引發過敏,糖尿病、腎功不佳者也不適用),且這些昂貴的設備也不是隨處可得。

抽血檢查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目前一些體檢機構通過血液、尿液等樣品,檢查癌胚抗原等腫瘤標誌物以判斷是否患癌。不過,這些傳統腫瘤標誌物檢測極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除了前列腺癌特異抗原(PSA)之外,權威的醫學指南並不推薦用腫瘤標誌物來篩查癌症。

為什麼腫瘤標誌物檢查≠癌症早篩?看這裡

《95後女博士攻克「滴血驗癌」?癌症沒那麼好查的……》

如果有一種新方法,抽一管血,查個DNA就能篩查癌症,你要不要試試?

事實上,這就是以ctDNA為代表的癌症早篩技術的最大賣點:在腫瘤還未形成時,發現致癌基因的突變。

ctDNA,即「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可理解為腫瘤細胞破裂後向血液循環系統釋放的DNA碎片;所謂cfDNA,即「循環遊離DNA」(circulating free DNA),是外周血液中的DNA碎片。

研究發現,通過收集和檢測這些碎片,有可能發現癌細胞DNA的蛛絲馬跡包括鹼基突變和DNA甲基化(關於DNA甲基化,閱讀本文的你只需要知道它是早篩一種維度就行),並及早治療。

cfDNA包含了正常細胞的DNA,ctDNA則專指腫瘤細胞的DNA。因此,有些公司也傾向於對外宣稱以cfDNA篩查早期癌症。二者具體的關係可以參考下圖——

腫瘤細胞脫落和破裂後,可將其DNA釋放到血液中。圖 | Wikipedia: Circulating tumor DNA

這種以ctDNA為研究對象,名為「癌症基因早篩」的泛癌種早篩技術,近年來成了生物技術公司的熱門研究對象。

必須指出的是,同樣是基因檢測,「癌症基因早篩」與「癌症遺傳風險評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謂「癌症遺傳風險評估」,是在人患癌之前,針對遺傳易感基因進行檢測,其檢測的是人患癌的可能性,重在預防(如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因遺傳攜帶相關癌症易感基因,主動選擇提前切除乳腺和卵巢)。

本文提到的「癌症基因早篩」,則是通過癌細胞釋放出的基因等蛛絲馬跡,確定人是否已經罹患癌症或處於尚未形成實體瘤的癌症極早期階段,重在診斷

資本競逐

近4年來,僅在中國和美國,就有多家投入「癌症基因早期篩查」業務的生物科技公司拿到巨額融資,其中,大部分篩查技術都是以ctDNA研究為主。

國內癌症基因早篩概念公司一覽,放大燈團隊據公開資料整理

國外癌症基因早篩概念公司一覽,參考Crunchbase、注釋[3][4] ,放大燈團隊整理

為何有這麼多投資方和公司願意投入ctDNA的研究?

從賺錢的角度來看,人們實在無法拒絕如此龐大的潛力市場。

中國癌症診療市場正在快速增長。全球增長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發布報告稱 ,2018年全中國治療癌症的費用是2198億美元,2023年會增加到3517億美元,2030年則會增長至5920億美元[5]。

未來,近6000億美元的癌症診療市場,基因檢測業務規模可達千億元。普華永道旗下諮詢機構思略特即預測,到2023年,中國腫瘤基因檢測市場將會保持25%以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年檢測量將達到60萬~70萬次,年檢測費用將達到60億元,潛在市場空間可達到500億~1000億元[6]。

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癌症基因早篩業務應得一杯羹。

目前,醫療公司主要關注肝癌和肺癌(也是中國發病率居前的癌種)。第三方機構Frost & Sullivan預測顯示,在中國,僅早期肝癌篩查的市場規模就可達到72億美元,早期肺癌篩查規模則將達到58億美元[5]。

從花錢的角度看,研究與推廣新技術,本身是高成本的業務,這都需要融錢。

一位在MIT供職的華人科學家告訴放大燈團隊,假陽性結果會給基因早篩技術和病人帶來極大壓力,必須保證技術經得起檢驗。在美國極其嚴格的監管環境下,要證明基因早篩技術有效,臨床試驗病人的樣本一定要大,「臨床試驗很貴,這也是每次融資金額如此之高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癌症基因早篩的故事很美好,現實略殘酷——儘管推進「癌症早篩」業務的公司都拿到了融資,但依然會因缺錢而煩惱。

比如,泛生子基因的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今,研發費用一直低於營銷開支,且差距越來越大(從2017年的4577.7萬元 VS 9456.9萬元,到2019年前三季度的5933.6萬元 VS 1.84549億元)。

泛生子基因(Nasdaq: GTH)的現金損益表的營收與運營數據,來源:泛生子招股書[5]

這在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財報中並不鮮見,如2018年10月上市的美國癌症早篩公司Guardant Health的最新季報亦如此:

美國癌症早篩公司Guardant Health( Nasdaq: GH)的研發費用,遠低於銷售市場管理與檢測成本,來源:Guardant Health 2019年Q3財報[7]

生物醫療科技公司的研發支出反而不及運營成本?答案就在「新技術」本身。

為了引發更多一線專業醫生和科研人士關注與討論,「學術推廣」就成為必需選項:與國家或地區的KOL合作,舉辦各類醫學會議、建立和推廣診斷和治療指南、與當地醫院的專家合作,提供專有技術和資料庫,幫助醫生選擇癌症治療方法、管理和監測……從架構上來看,多數醫藥公司的學術推廣業務都隸屬市場部,因此相關項目的所有開支自然算在「市場營銷」頭上。

「頭部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市場教育的作用,腰部尾部公司基本就跟著享受福利了。」一位頭部公司的從業者告訴放大燈團隊,「這些支出實際上是為整個行業的發展買單。」

此外,激烈的行業競爭,也導致相對成熟的業務,需通過大量的銷售人員的營銷,才能拿下醫院訂單。拿下訂單後,服務工作還必須周到細緻。這些都無形中大大推高營銷支出。

這些醫療公司的研發費用本已高昂,營銷與服務費用又居高不下。在可見的未來幾年,「未落地的新業務賠錢」+「成熟/未落地業務費用逐年走高」,可能是癌症基因早篩公司,乃至大部分新藥/新技術研發公司都將面臨的問題。

所以,這賠錢玩意兒有什麼前途?

賺錢也是技術活

有新技術,總不能不跟;遇到窘況,總不能坐以待斃。

多數中國癌症早篩公司並非單一業務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拆東牆補西牆」——利用已有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伴隨診斷乃至消費級全基因組檢測的現金流收入,貼補癌症基因早篩與市場投入。

到目前為止,基因醫療已實現了對人從生前到死後的全流程覆蓋,包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個人基因組檢測、腫瘤遺傳基因檢測、腫瘤早篩與實體瘤靶向基因檢測。放大燈團隊製圖

這裡,我們順便聊聊中國癌症基因早篩公司的現金牛業務:NIPT、癌症精準診療。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是基因檢測行業首先成功商用的技術,該技術在美國和中國都實現了大規模推廣應用。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NIPT在美國的覆蓋面達到43%[8],而在中國,每年有300萬~400萬(約佔2000萬總量的20%)的孕婦接受NIPT。在中國大陸地區,產前基因檢測機構超過1000家,醫療機構371家[9]。

多家國內公司財報顯示,NIPT已是基因檢測行業利潤率最高的業務。貝瑞基因2019年上半年基因檢測毛利率超過60%[10];而華大基因2018年全年「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的收入超過13.76億元,毛利達到69.19%[11]。

癌症精準治療。已確診的癌症(實體瘤)病人,通過基因測序,找到治療靶點,以指導精準用藥,避免「盲試」,已成為新興的癌症診療方法。所以,如果醫療公司的癌症基因早篩業務不賺錢,那還可到成熟的中晚期癌症診療市場切一份蛋糕。

針對不同類型的抗癌藥,基因檢測的用處也各不相同。對癌症病人來說,即便是同類癌症,導致癌變的突變基因也不盡相同,所以為了提高靶向藥、PD-1/PD-L1等免疫抑制劑的精準性,避免「盲試」帶來的經濟損失和治療時間窗口損失。

使用基因檢測服務找到有效靶點,可實現精準用藥,同時預估藥物對患者的療效和耐受度,一旦出現耐藥現象,可通過再次檢測,更換新的靶向藥。

基因測序在腫瘤診療時的應用流程示意,放大燈團隊製圖

有從業者也向放大燈團隊承認,單靠ctDNA癌症早篩業務很難盈利,需要打「組合牌」。目前看來,開發癌症基因早篩業務的公司,普遍期望或探索的盈利途徑還有——

醫保與下沉市場。事實上,癌症基因早篩的預期定價普遍較高。從業者寄希望於通過政府帶量採購,使價格降到合理區間,以換取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癌症基因早篩不能只靠三甲醫院推廣,未來的市場一定在基層。」一位從業者告訴放大燈團隊,「只有使用量上來了,價格才能降下來。」

「窗口期」的機會。如前所述,醫療技術公司試圖通過基因早篩手段,在DNA突變期,即沒有形成腫塊的「極早期」就檢查出來癌變。從「極早期」到真正的「病發期」還有一個時間窗口,如果通過基因方式發現了癌症信息,到發病為止,患者可能只能手足無措,焦慮不安。

「你不可能在發現癌細胞基因突變之後,坐等腫瘤長出來了才去治療。但問題是,目前沒有任何醫療手段在這個期間介入治療。」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放大燈團隊,「如果哪家公司能做出適合這個窗口期的產品,那將獲得更大收益。」

哪些有潛力的技術能把握這個商業機會?

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CRISPR大神張鋒的SHERLOCK公司

《「諾獎」種子選手張鋒的商業版圖》

大病商業保險。不少精準醫療公司已在癌症早篩商業保險領域躍躍欲試,對極早期篩查癌症的基因公司來說,商業保險是個更安全也更有說服力的機會。

大餅很美,但一個大問題是:在生物醫藥領域,投入巨資研究,但最終因技術不過關,宣告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基因癌症早篩從技術上可行嗎?

新技術靠譜嗎?

抽一管血,就能篩查癌症,這事兒怎麼聽著像是那個矽谷巨騙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西拉諾斯(Theranos)公司玩剩下的?該公司因為「指尖採血就能檢驗多種疾病」的謊言而導致公司解散,公司創始人被告上法庭。

多位癌症基因早篩行業從業者告訴放大燈團隊,西拉諾斯的醜聞令他們也連帶被普通大眾質疑,但其實二者完全不同。在癌症基因早篩研究領域,國內醫療公司主要精力集中於ctDNA,血液樣本量也更多,但爭議猶在。

研究者承認,與傳統早篩方式相比,通過ctDNA篩查癌症,有不少優勢。

首先是時間優勢。癌症診療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越早發現癌症的診斷技術,就越有價值。「不少研究顯示,在無症狀期、甚至癌症確診兩年前,通過cfDNA就能檢查到相關的腫瘤突變,癌症發現得越早越容易治療,這類檢測有可能提高癌症療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癌症研究科學家(轉化醫學研究方向)、果殼科普作者彭茂宇博士告訴放大燈團隊,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有著明顯不同,同一群細胞隨著時間進展,或者受藥物治療後也可能與之前的自己不同,「這種方便迅捷的檢測方法,能協助醫療人員實時決定治療方案。」

其次是體驗優勢。癌症基因早篩只要抽一管血(約10毫升)就可進行檢測,避免傳統的腫瘤切片模式開刀取樣的痛苦,這對患者來說也是潛在的福音。

不過,目前,中美的「癌症基因早篩」業務,都還處於大規模試驗期,也未獲監管放行,因為ctDNA技術還面臨不少問題。

一方面,即便是最新的測序儀,對ctDNA的捕獲、測序與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它對檢測儀器靈敏度要求極高。「ctDNA半衰期較短,在血液中含量極低,需要非常靈敏可靠的檢測手段才能降低誤報機率。」彭茂宇向放大燈團隊表示,「對檢測結果的解讀,會受限於當下對基因序列功能的了解,如果發現罕見且意義未明的序列突變,會給解讀造成困難。」

它所顯示的信息相對有限。「液體活檢,包括ctDNA檢測,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便測出早期癌症,也不能確定病灶的空間位置。」前述MIT華人科學家提醒道,「醫生可能仍然不知道如何手術,如何放療。」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人們對ctDNA本身的了解需要進一步深化。上述科學家表示,「它的產生和代謝在不同人群、不同癌種、不同治療過程中的變化都要有大量的數據支持,才能讓醫療人員在分析結果時,區分哪些波動是屬於正常基底波動範圍,哪些是跟腫瘤相關的變化。」

「早期癌症往往局限於黏膜或者表皮層,遠遠未突破進入血液,所以ctDNA可能在晚期癌症中更容易找到。」浙江省腫瘤醫院醫生、科普作家與果殼科普作者丁超質疑道,「這就意味著ctDNA檢測並不適合早期癌症的篩查。而且癌症有一百多種,每種癌症也有數種到數十種類型,腫瘤基因成千上萬,如何尋找合適的ctDNA呢?」

2018年,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和美國病理學家協會聯合發表的評論指出[12]:

對早期癌症而言,ctDNA試驗沒有表現出臨床效應和有效性。

在臨床試驗之外,沒有表明ctDNA檢測在癌症篩查中有效……單純依靠ctDNA分析的診斷方法可能無法識別腫瘤組織的相關信息。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研究者通過超深度測序後[13]證實,高深度測序分析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高數量的假陽性測序變異,數據顯示,cfDNA突變與組織突變的真實一致性不到1/4,即便使用FDA批准的測序方法,也有超過50%的ctDNA突變並非來自腫瘤細胞,而可能來自白細胞。

英國肺癌研究聯盟基於CTC(即Circulating Tumor Cell,循環腫瘤細胞)的高通量測序提示,腫瘤早期CTC不僅能攜帶原發腫瘤的突變信息,也能攜帶數月後發生的轉移灶突變信息,在精準預防轉移發生領域,具備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14]

這也是目前業內爭論的另一個焦點:癌症早篩,到底是用CTC還是ctDNA?

那麼,「使用ctDNA做癌症基因早篩」是偽概念嗎?暫時不是。

ctDNA技術研究進度很快,當下不宜徹底否定。即便是持質疑態度的專業人士,也未棒殺。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和美國病理學家協會的評論指出:「考慮到(ctDNA)研究的快速進步,不久將需要重新評估文獻,同時開發工具和指導臨床實踐。」[12]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最近發表的文章也表明,cfDNA與實體瘤細胞內的突變情況比較一致[15],這也給ctDNA的研究前景帶來了樂觀消息。

應用場景和適用人群也不一概而論。彭茂宇預計,它很有希望出現在常規體檢中,成為癌症篩查第一道防線和補充篩查手段,而不是完全取代(即使是目前獲批的液體活檢技術,也不能徹底取代常規篩查手段);丁超則認為,在某些有家族史的高風險人群中可以嘗試。

單一維度早篩並不現實。「目前很少有公司僅依賴ctDNA/cfDNA就給出診斷結果,而是通過測多個參數來確定。Grail公司早年主打檢測基因突變,但發現用處不大,現在已經轉到表觀遺傳的一些表徵(DNA甲基化)和其它參數。」一位研究者告訴放大燈團隊編輯,「還有公司則在突變的基礎上,加外泌體(exsome)、蛋白組學(proteomic)信息才能準確判斷。」至於國內公司,則暫未加入國外的新參數,但目前已普遍選擇「ctDNA鹼基突變+DNA甲基化」的技術組合,提高精準度。

總之,科技公司為求安全起見,普遍不再寄希望於檢測ctDNA單一維度就實現精準早篩,而開始尋找多重維度的生物標記物綜合參考確認。「未來還是需要制定新的檢測SOP(標準作業程序)。」前述MIT華人科學家告訴放大燈團隊,加入更多維度的參數,可能是未來ctDNA業務成功與否的關鍵。

螺旋上升的生意

技術的進步直接決定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而後者的日臻完善,又推動技術進一步商業化。未來三到五年內,如果癌症基因早篩能應用於臨床(這取決於人們對技術的加速改進,對ctDNA的研究的推進,對癌症本身的理解程度),則有望產生百億美元級別的公司(事實上,行業頭部公司Grail的估值在2018年底就已達到32億美元[19])。

我們有理由對癌症基因早篩持樂觀態度。

前景利好。儘管一線醫務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對ctDNA癌症基因早期篩查持謹慎態度,但需要看到的是,大規模早篩試驗也在同步進行。2019年中國臨床腫瘤學年會上[16],與會者稱:肝癌極早期預警標誌物篩查項目PreCar數據顯示,新的篩查技術較現有診斷金標準提前6~12個月就能篩查出極早期肝癌。

適齡人群有必要每年體檢做癌症篩查。這意味著,癌症基因早篩具有「重複消費」的商業特性。如果癌症基因早篩技術成功通過監管部門批准,那收益將相當可觀。

政策正向利好整個行業的方向發展。一方面,癌症基因早篩有望享受無創產檢一樣的待遇,通過政府之力實現大面積推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17]指出:

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症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動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

另一方面,醫改也在推動基因癌症早篩業務轉移陣地。隨著醫改的推進,不少地區已經開始逐漸要求醫院降低檢驗價格,如2019年6月,北京開啟了醫耗聯動綜合改革,要求公立醫院全面取消醫用耗材加成,這意味著,原屬檢驗科的一些營利空間,有望逐漸轉向以基因檢測公司為代表的第三方檢驗機構。

當然,問題依然在。

過度診療與性價比之疑。對「癌症基因早篩是否有必要、能發揮多大作用」的問題,業界質疑頗多。

針對一些基因篩查公司的某些癌種篩查,《財經》雜誌曾質疑[18](《解密基因「算命」:癌症早篩並非人人都適合》),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種的早期篩查有「過度診斷」之嫌。

另外,早期癌症篩查也面臨性價比的困境。「循證醫學的原則,在於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沒有證據支持的方法就不能應用於臨床。」丁超認為,「在已經有廉價有效的癌症篩查措施應用的時候,拿這種看似高大上其實性價比極低的技術做篩查,就是過度醫療。」

利潤轉移之問。受資本退潮和新入場公司數量增加等因素影響,基因檢測公司在過去的一年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寒冬」——頭部公司與腰部/尾部公司的融資規模差距迅速加大,整個行業面臨盈利壓力。

頭部基因檢測公司通過開展NIPT和癌症伴診業務,希望轉移利潤可以支撐癌症基因早篩的研究。但目前為止,還面臨不少問題:

中國NIPT/癌症伴診的市場規模增速,能否滿足基因檢測公司的數量增速?換言之,舊蛋糕夠分嗎?

在NIPT/癌症伴診市場,基因檢測公司能否從傳統醫檢所口中奪食?能奪多少?換言之,既得利益者願意吐出嘴裡的肉嗎?

基因檢測公司的NIPT/癌症伴診的轉移利潤,能否支撐癌症基因早篩業務的研發與推廣費用?換言之,東牆的磚,夠砌西牆的高度嗎?

NIPT與癌症伴診業務競爭激烈,在癌症基因早篩技術未被批准用於臨床之前,科技公司似乎應積極開發新的檢測項目如病原體檢測等,來應對營收壓力。

如今,所有從業者都在凝神屏息,等待第一項正式獲批的癌症基因早篩技術率先出線。而新技術的成敗,多少決定著基因測序行業的下一個商業化之路是否順利。一位接受放大燈採訪的研究者認為:「如果(頭部)這幾家公司成了,對行業會有很大促進。」

癌症基因早篩行業的潛在機會,和面臨的問題一樣多,其螺旋上升的歷史進程,就像DNA的結構,迷人而複雜。

(本文經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志敏審閱)

參考文獻

[1]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Cancer Collaboration.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Years of Life Lost,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for 29 Cancer Groups, 1990 to 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7, 2019.doi:10.1001/jamaoncol.2019.2996

[2]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19).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9(1), 7–34. doi:10.3322/caac.21551

[3] Chen, M., Zhao, 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liquid biopsy: cancer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 Hum Genomics13, 34 (2019) doi:10.1186/s40246-019-0220-8

[4] ctDNA Analysis for Cancer? Not So Fast. (2018). Cancer Discovery, 8(5), 526.1–526. doi:10.1158/2159-8290.cd-nb2018-033

[5] 泛生子招股書 Form F1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782594/000119312519297263/d779078df1.htm#rom779078_5

[6] 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腫瘤NGS檢測市場:解碼精準醫療新篇章.https://www.strategyand.pwc.com/cn/zh/reports/next-generation-sequencing-cn.pdf

[7] Guardant Health 2019 Q3財報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76280/000162828019013718/gh-09302019x10q.htm

[8] Illumina Inc (ILMN) Q3 2018 Earnings Conference Call Transcript.The Mostly Fool.Oct 23, 2018 https://www.fool.com/earnings/call-transcripts/2018/10/23/illumina-inc-ilmn-q3-2018-earnings-conference-call.aspx

[9] 中國婦幼健康司,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http://www.nhc.gov.cn/fys/s7901/201905/bbd8e2134a7e47958c5c9ef032e1dfa2.shtml

[10] 貝瑞基因2019年半年度報告 http://vip.stock.finance.sina.com.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php?stockid=000710&id=5612344

[11] 華大基因2018年年報 http://vip.stock.finance.sina.com.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php?stockid=300676&id=5266256

[12] Merker, J. D., Oxnard, G. R., Compton, C. et al. (2018).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Joint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6(16), 1631–1641. doi:10.1200/jco.2017.76.8671

[13] Razavi, P., Li, B.T., Brown, D.N. et al. High-intensity sequencing reveals the sources of plasma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 variants. Nat Med 25, 1928–1937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652-7

[14] Chemi, F., Rothwell, D.G., McGranahan, N. et al. Pulmonary venous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issemination before tumor resection and disease relapse. Nat Med 25, 1534–1539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593-1

[15] Adalsteinsson, V.A., Ha, G., Freeman, S.S. et al. Scalable whole-exome sequencing of cell-free DNA reveals high concordance with metastatic tumors. Nat Commun8, 1324 (2017) doi:10.1038/s41467-017-00965-y

[16] 操秀英.新方法有望提前半年檢出肝癌.科技日報.2019.10.21(06)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0/21/content_432954.htm?div=-1

[17] 中共中央、國務院,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18] 趙天宇.解密基因「算命」:癌症早篩並非人人都適合.活粒.2019.4.15https://mp.weixin.qq.com/s/Fnz0QzOeQYShr6E4GV9rjA

[19] Bloomberg, Cancer-Testing Startup Backed by Bezos Weighs U.S. IPO Over Hong Kong.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8-12-04/bezos-backed-grail-is-said-to-weigh-a-u-s-ipo-over-hong-kong

策劃丨放大燈團隊

作者丨李拓

題圖丨圖蟲創意

一個AI

致富信息+1

相關焦點

  • 抽血查不出來?原來HPV竟是通過它來傳播
    每年,宮頸癌新發病例約有 13 萬人,是目前世界導致婦女死亡的第二大癌症,僅次於乳腺癌,而宮頸癌患者中檢測出HPV的概率高達99%。圖片來源於網絡 宮頸癌和HPV的關係 HPV是一種能引起皮膚乳頭瘤樣病變的病毒,也叫人類乳頭瘤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DNA病毒,它主要分為致癌性和非致癌性兩類,其中致癌性病有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等各種癌症
  • 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抽出來的血,最終去了哪裡?
    血常規是體檢裡最常見的指標,基本只要來到醫院,醫生都會讓抽幾管血,它可以查血糖、血脂、貧血等,近幾年血常規裡加了很多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很多人就好奇,這樣一項簡單的血常規可以發現癌症蹤跡嗎?還別說,有些指標還真可以反映體內腫瘤的情況。血常規主要查哪些指標?
  • 抽血能查什麼病?為什麼一抽就好幾管?
    「住院一個多月,天天都來抽血,明明檢查只需要一點血,為什麼每次都抽好幾管?」老楊在心裡抱怨。這些話,他才不敢對醫生護士說。血液檢查,在日常的體檢或者看病中是不可避免的一項檢查,而且每次一抽都是抽好多,讓很多人都紛紛表示疑惑:抽血到底有什麼用,需要抽這麼多嗎?都可以查出哪些病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為什麼住院時要天天抽血?
  • 香港測生男生女要怎麼做呢?香港查男女哪裡能做?
    香港測生男生女要怎麼做呢?香港查男女哪裡能做?隨著二胎的開放,香港驗血測男女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但還是有些新手孕媽對此不太了解,下面裕力健康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香港測男女要怎麼做?香港測男女哪裡能做。
  • 無創產檢再獲突破 胎兒是否有遺傳病孕6周抽血就能查
    無創產檢再獲突破 胎兒是否有遺傳病孕6周抽血就能查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最新一期《臨床化學》雜誌刊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趙慧君團隊的研究成果:通過抽取孕婦血液即可檢測出胎兒遺傳自父母的多種單基因變異,有些變異甚至可提前到孕
  • 測疾病風險測癌症,商業基因檢測真的靠譜嗎?
    商業基因檢測坑你沒商量國內商業基因檢測公司,除了祖源分析外,大部分還提供了營養和代謝相關、運動相關、疾病風險預測、藥物相關等其他項目的檢測……這已經不僅僅是回答一個「我從哪裡來」這樣簡單直接的問題了,堪稱打開了上帝視角。
  • 警惕,這些基因突變,癌症術後易復發
    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預測早期肺癌手術之後的復發風險呢,有基因檢測產品是這麼做的。手術之前抽血測血液的腫瘤基因變異,手術組織也測一次基因突變,然後在手術之後幾周或幾個月後再次抽血檢測基因變異,將這三次測序結果對比來看,如果手術後還存在腫瘤相關的基因突變,往往預示著沒有切除乾淨,這種產品如大家需要可以關注癌度留言諮詢。
  • 注意:當血常規裡這幾項指標增高,可能是癌症的危險標誌
    血常規是體檢裡最常見的指標,基本只要來到醫院,醫生都會讓抽幾管血,它可以查血糖、血脂、貧血等,近幾年血常規裡加了很多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很多人就好奇,這樣一項簡單的血常規可以發現癌症蹤跡嗎?  還別說,有些指標還真可以反映體內腫瘤的情況。
  • 「做胃鏡為何要抽血查梅毒、愛滋??」
    「做胃鏡為何要抽血查梅毒、愛滋??」 採血工作中,很多病人會問我們:「我是來做胃鏡檢查的,為什麼醫生還開了抽血
  • 基因檢測居然會有40%的錯誤率,一不小心就誤測為癌症!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很多人都對自己的 DNA 感到好奇,所以想去測一測 DNA,一些公司抓住了消費者的這個心理,開始提供直接面向消費者(DTC)基因檢測,23andMe、Ancestry.com、Family Tree DNA 等公司都提供此服務
  • 抽血篩查癌症,常用哪些指標?
    3、人附睪蛋白HE:聯合CA125,可大大提高對卵巢癌的診斷價值; 男性腫瘤標誌物 1、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前列腺癌指標; 2、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F-PSA):區分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 癌症重在預防
  •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 驗血查癌神話破裂
    一滴血就能查癌症?常見癌症早期篩查取得新突破?近年來,很多打著「一滴血查癌症」的篩查項目層出不窮,號稱用一滴血可篩查10餘種癌症,由於簡便的篩查方式,很多人趨之若鶩。但好景不長,日前,創立血液檢測的企業「西拉諾斯」掌門人伊莉莎白·霍姆斯同意交出企業控制權,了結監管機構對她「大規模欺詐」的指控,由她主導的「抽指血查癌症」神話正式破裂。
  • 為什麼每次去醫院都要抽血?那麼抽出來的血,都到哪裡去了?
    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要先抽血呢?其實抽血化驗在醫院叫做血常規檢查,通過查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身體狀況,具體會查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血常規主要查哪些呢?在抽血檢查時,從血液中會提取很多數據。最為常見的就是血紅蛋白和血細胞以及血小板。那麼能反映什麼問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 為什麼每次去醫院,醫生總會建議先抽血?抽出的血能查出什麼?
    現在人更習慣看西醫,但一到醫院裡面看病,就要去做個抽血檢查,了解身體情況。大部分的疾病都需要抽血,有的時候發現,抽血也沒查出什麼問題來,就很納悶,覺得抽血這件事比較多餘。血液在人們看來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總是抽血就會很害怕出問題。那為什麼每次去醫院,醫生總會建議先抽血?
  • 醫生,懷孕了怕抽血,真的有必要抽這麼多嗎?
    導語 對於一些對「打針」有著天生抗拒的小仙女來說,「抽血」簡直就是從小到大不變的噩夢。 懷孕後看到那麼多,需要抽血的產檢項目,整個人都快暈過去了,不禁想要問上一句:醫生,懷個孕我真的有必要抽這麼多次血嗎?需要抽血的產檢項目有哪些?
  • 抽血查甲狀腺功能,檢查報告應該怎樣看?
    除了甲狀腺彩超,抽血查甲狀腺功能也是非常普遍的。面對檢查報告上的一系列數值,一臉茫然,箭頭朝上代表什麼?朝下代表什麼?高出正常值幾倍、甚至十幾倍是不是就是癌? 做彩超發現有甲狀腺結節後,醫生都會建議再抽血查一個甲狀腺功能(簡稱「甲功」),那麼甲功檢查單上都有哪些項目
  • 抽血檢查是查什麼的?提醒:女性體檢要謹慎,3點往往易疏忽
    體檢的時候一般都需要抽血,所以很多人想知道體檢抽血是檢查什麼?對於一些女性來說,體檢更要謹慎,因為女性更需要健康呵護。體檢的時候大多都需要抽血化驗,因此很多人都想知道體檢抽血是檢查什麼?一般來說體檢抽血主要檢查以下幾項內容:1、血常規檢查:這項檢查主要是通過對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和其它細胞的檢查,發現人體是否存在感染或其它血液疾病。2、血糖含量進行檢查:這項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檢查一下人們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問題。
  • 檢查身體時醫生為什麼要求抽血?抽血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在現代醫學中,關於抽血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但是通常也會有那麼幾個好奇寶寶會問,為什麼要抽那麼多的血,一管血難道不夠檢查用嗎?為什麼要抽好幾管。其實我們不管在體檢還是看病的時候,檢查血液是常規當中一種,這也是檢查時必要做的一項檢查。
  • 張蕾博士:研究「一管血測癌症」
    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通訊員 馬瓏元 文/攝在近日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福州數據技術研究院的癌症液體活檢大數據分析平臺項目,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該項目的負責人,就是福州濱海新城人才集體戶落戶第一人張蕾博士。昨日,記者在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會場採訪了張蕾。
  • 溫州將遺傳病基因檢測列入孕檢篩查 一口唾液能查三種基因疾病
    記者昨日從溫州市中心醫院產前診斷中心了解到,中心率全市之先將遺傳病基因檢測列入孕檢篩查項目,只需要一口唾液就能查出父母基因中是否攜帶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地中海貧血以及耳聾等三種缺陷。如果父母雙方均為攜帶者,則需進一步對體內胎兒進行產前診斷,確診有出生缺陷的患兒,可及時終止妊娠或加強圍產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