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至3月1日,亞太經社委員會(ESCA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主持的政府間組織——颱風委員會在我國廣州舉辦了第51屆大會,這一次會議上,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氣象機構代表討論了關於西太平洋颱風的種種事項,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消息是颱風除名。在會議上,公布了2017年除名颱風的替補名稱和2018年的除名颱風。
在這次會議上,菲律賓申請除名了在2018年造成巨大災害和影響的颱風名字山竹(Mangkhut)、我國申請除名了在我國北方造成了嚴重影響的颱風名字溫比亞(Rumbia)。 同時,2018年被申請除名的天鴿(Hato)、天秤(Tembin)和啟德(Kai-tak)也公布了替補名名單。
近日,據中央氣象臺消息稱,颱風委員會第51次屆會決議,2017年由於造成嚴重災害而被除名的颱風「天鴿」、「天秤」和「啟德」這三個颱風名字已經有了新的替補名稱。而經中國氣象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和臺灣地區氣象部門協商,新名字的最終中文譯名於也已經公布:被除名的「天鴿」被替換「山貓」,被除名的「天秤」被替換為「小犬」,而被除名的「啟德」被替換為「鴛鴦」。
2017年12月的颱風啟德(左)和颱風天秤(右)
這幾個名字聽起來還是比較奇特的,看上去都是動物,但其實它們有著特別的意思,山貓(Yamaneko)和小犬(Koinu)兩個名字由日本提供,都是星座名稱,其中小犬代表小犬星座,而山貓則代表天貓座,可能是為了避免與國內某商業公司的名字衝突,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而香港提供的名字鴛鴦則是一種水鳥,也是香港一種飲料的名稱。
颱風的命名和除名其實是一套規範化但比較複雜的流程,受到颱風影響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10個名字,組合成一張颱風命名表,按照順序由日本氣象廳依次命名,畢竟西太平洋是全球熱帶氣旋活動最活躍的洋區,一年可以產生20-30個颱風。在這些名字中,不僅有字數限制,而且要考慮不同語言的發音難度,不能有不良的含義,亦不能與容易產生恐慌的詞近似。
而一些颱風因為產生了巨大影響和破壞、或是具有特殊事跡,也可能會被提出除名,比如2018年造成巨大破壞的山竹和溫比亞就被除名了,避免再想起它的巨大破壞而產生恐慌情緒。比如颱風畫眉因為其極其靠近赤道襲擊新加坡的罕見情況也被除名,颱風清松則因為其英文發音與海嘯相近而被除名,而颱風婷婷、欣欣則因為是其名字太無特色而被香港提出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