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老歌《鴻雁》唱道:「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聽到這首渾厚蒼涼的歌曲,總想去蒼茫的草原上奔跑,想著能和大雁一樣翱翔於藍天。
雁與中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每到秋天,一排排大雁隊列整齊,從寒冷的北方草原飛往遙遠溫暖的中國南方。
南飛的大雁,常常會撩動多情的人們善感的心弦,或思念遠方的親人,或聯想到個人的際遇……因此,中國文化中,雁被賦予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與雁有關的成語、故事、詩篇數不勝數,成為一種極美的文化意象。
代表相思之情
大雁是一種候鳥,每年定期遷徙。中國古人是極其注重家鄉觀念的,由於種種原因,漂泊在外的遊子,看到天空的大雁,容易心生羈旅之傷,心中泛起思鄉之情。
早在《詩經》中,就有關於大雁的描述,但尚未摻雜太多的人的情感。在唐代以後,大雁就大量出現在詩文中。
李煜《清平樂》云:「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古人認為,鴻雁能傳書,因此,人們常會託大雁寄去書信,通過它捎去對遠方親朋的問候。但是,雁到之時卻杳無音訊,失落之情可想而知。
秦觀《減字木蘭花》說:「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主人公從夏天等到秋天,「人」字高飛的大雁,字字都是愁。
李清照《一剪梅》中,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大雁,又是忠貞不渝的愛情的象徵。
通常兩隻大雁結合在一起後,就終身不再分開。如果有一隻雁死亡,另一隻雁也不會再與其他大雁結成伴侶。
金代著名詞人元好問,16歲時赴京趕考,途中聽到一位獵人講了一個故事:一隻大雁被獵人射殺,另一隻大雁哀嚎良久之後,撞地殉情而死。聽到這個故事,詩人百感交集,於是買下了這兩隻大雁,並將它們埋葬,命名為「雁丘」,還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雁丘詞》,首句說:「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清代多情才子納蘭容若,他留下了有大量與「雁」有關的詞,其中有思鄉情,也有愛情、友情。他借鴻雁這一意象,表達了相思之苦,羈旅之愁,並且這些關於大雁的詩詞,多是他在塞外時所作,風格蒼涼雄渾,使得他的詞作有了一種別樣的風格。
《採桑子》:「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這是一首典型的羈旅詩,詞人登高遠望,目睹深秋蕭瑟景象,看到大雁南飛,道出了天涯遊子的思鄉之苦。
《蝶戀花》:「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納蘭在塞外,路過昔日送別友人之地,看到連天的衰草,又聞大雁高鳴,不禁暗生惆悵之情。
《踏莎行》:「塞鴻一夜盡南飛,誰與問倚樓人瘦。」閨閣女子倚樓思人,可是大雁已經南飛,這讓女子更加憔悴,詞人很好地將塞雁遠飛與思婦相思之苦結合起來,情景交融。
抒發人生際遇
大雁為了躲避天敵,總是成群結隊飛行,在集體中求得庇護。一旦有某隻大雁落單,就會處於十分危險與無助的境地。
那些受到排擠、冷落、遭到貶謫的文人志士,容易在孤獨的大雁中找到共鳴,表達自己的人生際遇,或是對生命及宇宙人生的思悟。
因此,古代詩文中,「孤雁」、「斷雁」、「孤鴻」成為了一種特有的意象,成為失意落魄之人的精神載體。
杜甫《孤雁》說:「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杜甫晚年貧病交加,漂泊在湘楚之地,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了自己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的複雜感情。
蘇軾《卜算子》:「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在沙洲上看到一隻孤鴻,它寧願停在沙洲,也不肯棲息在樹上。蘇軾以孤鴻自喻,抒發了自己遭貶謫黃州後的孤寂心境以及高潔情懷。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這又是另外一種心境。面對壯麗的秋景,長風吹送秋雁,李白苦悶的感情一掃而空,他多麼希望自己是一隻高飛的大雁,能夠展翅於遼闊的天際!
成為「比德之物」
古人常用自然之物來形容人的美德,被稱為「比德」。比如,「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松竹梅」喻為「歲寒三友」,「荷花」出汙泥而不染,被稱為「花中君子」,這些植物都是用來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動物,也有不少用來「比德」,其中大雁就是最常見的一種。
為什麼大雁會受到古人的青睞呢?
原因之一,就是大雁的忠貞婚姻。
本文在上面已經提及,動物學家研究表明,大雁的配偶姓氏是「一夫一妻制」。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人們讚美歌頌完美的愛情,因此人們就用大雁的忠貞,來比喻至死不渝的愛情。
從周代到清末,古代婚禮的六道程序中,有五道要用到大雁。男方到女方家,一定要進雁為禮,被稱為「奠雁」。這一禮儀,與大雁配偶固定有關,寄託著人們對忠貞專一婚姻的美好期待。
原因之二,大雁飛行時秩序井然,因此大雁被視為「禮」的象徵。
大雁在遷徙過程中,常呈「人」字或者「一」字排列飛行,在飛行的過程中,最前面有一隻領頭雁,一般是長在前幼在後,古人將其稱為「雁字」、「雁陣」、「雁行」、「鴻儀」,用來形容集體的和諧、井然有序。
這在講究等級秩序的儒家看來,是一種「禮」的象徵,因此對大雁的這一品性格外推崇。
《禮記》中說:「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意思是說:走路時,和 父親年齡相仿的人,要走在他身後;和兄長年齡差不多的人同行時,要像大雁那樣,走在斜後方;和朋友一起行走時,不要超過他。
這是在告訴人們,處理人際關係時,一定要講究長幼尊卑秩序,不要僭越。
孔子在拜見老子時,敬獻大雁為禮,就是表達對老子的尊敬。
《水滸傳》中,宋江將鴻雁稱為「仁義之禽」:「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顯然,作為團隊的首領,他非常希望他的團隊能像鴻雁一樣講究「禮」。
中國古人通過大雁的這兩種特性,賦予其美好的意義,將其道德化與倫理化,並成為一種價值準則。
結語
在中華文化中,大雁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意蘊,成為中國人一種獨有的審美心理,讓人一言難盡。深秋時節,落木蕭蕭,一行款款南飛的大雁的倩影,它是人們心靈與情感的寄託,它是一種生命輪迴的體驗,更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