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植物不僅可觀賞,還可食用,並且可能是珍貴的藥材。昨天,辰山第二屆「藥食同源與植物代謝」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中美英等國的80多個中外科研機構、大學學院和企事業單位近200人就藥用植物代謝及組學研究,功能性食品研發與人類健康密切的關係等國內外研究熱點展開了研討。
美味蔬菜有遺傳密碼
為什麼有的蔬菜甜,有的蔬菜苦?同樣是番茄,為什麼有的更甜?其實,這是蔬菜裡某些基因在「搞鬼」。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員尚軼介紹,通過研究,他們發現了一些蔬果美味的遺傳密碼,並可以通過調控密碼來調節蔬果的味道。
尚軼表示,商業化種植有時一味追求產量,而忽略了口味,所以,人們會覺得現在的番茄已經不再是童年時番茄的味道。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團隊在黃瓜、番茄上做實驗,找到了控制它們甜苦的一些基因,希望能通過控制這些基因,把兒時番茄的味道帶回來。
青蒿素不是來自「青蒿」
屠呦呦研究員憑藉青蒿素的抗瘧疾功效,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獎。昨天的研討會上,青蒿素再度被提及,可是令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卻不是來自青蒿。這是怎麼回事?
專家介紹,其實,這是植物學名稱和藥用名稱不統一造成的混亂。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學上叫「黃花蒿」(學名是Artemisia annua)而不是「青蒿」,植物學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藥食同源植物要加強保護
「藥食同源」理念自古在中國深入人心。唐代《黃帝內經太素》「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表達了樸素的「藥食同源」思想。《神農本草經》、《食療本草》、《本草綱目》、《淮南子·修務訓》等經典著作中也對「藥食同源」各有記載。中科院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教授指出,藥食同源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創新,是強身健體、對抗疾病的重要武器,更是關乎中國乃至世界命運和發展的基石。
中科院院士、上海辰山植物園園長陳曉亞,上海農業科學研究院張勁松研究員等專家指出,藥食同源蘊藏著許多值得探索的基礎科學問題,更擁有深厚的市場前景,隨著大家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高,「藥食同源」相關植物的研究及產品開發,將為我國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和提質增效提供新的方向。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方巖表示,希望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讓普通老百姓能夠吃出美麗,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