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氣來了 空氣溼度在40%~70%時人體感覺較舒適

2020-11-22 東方網

原標題:暖氣來了 空氣溼度在40%~70%時人體感覺較舒適

某商場溼度為38%

某住戶家中溼度為51%

300路公交車溼度為48%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訊 (記者關穎)昨日是供暖第一天,室內暖暖的讓人們感覺較為舒適。溫度的冷暖讓人們能夠直接感受到,可是你關注到溼度的變化了嗎?冬季溼度達到多少人體才會感到舒適?記者帶著溼度計測量了一些場所的空氣溼度,並諮詢了相關專家。

  供暖第一天市民家中

  暖暖的室內 空氣溼度達到50%

  「前幾天總覺得口乾舌燥,像是要上火,臉上也幹得都掉皮了,真讓人難受」,前一陣子乾燥少雨的天氣,讓市民劉女士感到苦惱,雖然也喝水,但總感覺室內室外都乾乾的,讓人很不舒服。

  據專家介紹,環境溫度在18℃~25℃,空氣溼度在40%~70%時,人體感覺是較為舒適的。而氣溫的變化對空氣溼度也是有一些影響的,比如夏季氣溫過高,空氣溼度就會下降,冬季較為寒冷的時候,水汽較宜凝結,則感覺較為溼潤。

  昨日是供暖第一天,下午4點左右,記者帶著溫度溼度儀來到市民張女士家中,「之前一直開著窗戶通風呢,就怕家裡太乾燥了,感覺室外是不是溼度能大一些。」經過儀表的測量,張女士家中室內溫度17℃,空氣溼度達到了50%。張女士告訴記者:「每年到了供暖季,都會感到家裡特別乾燥,溼度也會降到30%左右,常常要採取些措施,來給空氣加溼,才會舒服些。」

  人流較大的商場

  半通風狀態 空氣溼度在38%

  室內人較少,在人流量較大的室內商場,空氣的溼度會有變化嗎?隨後,記者來到了鐘樓附近的一個商場裡,這裡人流較大,在停留了數分鐘後,記者觀察測量儀的變化,發現氣溫上升到了20.5℃,而空氣溼度則有所下降,降至了38%。

  隨後,記者走出商場,在雖然通風,但人流較多的地下通道裡,停留了大約10分鐘左右,雖然只有一牆之隔,但通道中的空氣溼度就升至了44%左右。

  室外噴泉邊

  水汽滋潤 空氣溼度達到54%

  西大街一廣場的噴泉處,記者拿出溼度測量儀,看看在水汽較為充足的地方,溼度會不會也有變化呢?原本在較冷的室外,下午2點左右,經測量的空氣溼度為46%,而在噴泉邊等待了5分鐘左右,儀錶盤上的數據就發生了變化,室外氣溫下降至了13℃,空氣溼度一路上升,達到了54%。站在噴泉邊,也的確感到有些潮溼。

  空調公交車上

  密閉空間 空氣溼度在50%

  空調公交車上,密閉的空間,又開放著暖氣,車上的空氣溼度會不會較低呢?記者搭上了一輛空調公交車,在乘坐了大約10分鐘後,觀察發現,測量儀上的指針發生變化了,氣溫升到了20℃左右,而空氣溼度則在50%。

  空調室內使用加溼器

  20分鐘空氣溼度上升約20%

  在使用空調的室內,記者通過溫度溼度儀測量得出,室溫溫度為21℃,空氣溼度達到了48%,而在使用了加溼器20分鐘後,在室內氣溫不變的情況下,空氣溼度則有了明顯的變化,直接升至了62%。

  預防「暖氣病」 保溼有技巧

  隨著供暖期的到來,人們都希望暖氣燒得熱些,但暖氣在驅寒的同時卻也會給人們帶來「暖氣病」。醫生提醒市民,供暖期要注意室內通風並增加空氣的溼度,預防「暖氣病」。

  陝西省第四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韓豐立說,每年供暖開始後,都會有不少感冒、咽部不適等上呼吸道疾病患者扎堆就醫。這是因為供暖開始後室溫驟然升高,人們又習慣於緊閉門窗禦寒,造成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呼吸系統的抵抗力下降,引起煩躁不安、鼻咽乾燥、頭暈眼花等「暖氣病」,其中以兒童、老年人最為高發。他建議,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18℃~22℃之間,而且一定要乾濕平衡,這樣人體感覺會比較適宜。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可以放一個加溼器,每天至少要開窗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減少室內的病毒和細菌的產生。兒童剛剛進屋,不要馬上將衣服都脫掉,一下子穿得很少,家長應該讓兒童有個適應的過程。此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要注意防寒保暖,應在穿戴整齊後再出門,以防寒氣侵襲而致病。

  為了防止「暖氣病」,許多市民想到了購買能增加溼度、大量釋放氧氣的綠色植物,韓豐立表示,仙人掌、吊蘭、富貴竹和巴西木等都是冬季室內養花的最佳選擇。仙人掌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氣,使空氣溼潤溫和;吊蘭、巴西木等大葉綠色植物可以從葉子中蒸發出更多水分,增加室內溼度;富貴竹等觀賞綠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但是,室內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個房間一兩盆即可,並且要常給植物澆水。

  針對「暖氣病」,注意補充水分也非常重要。韓豐立介紹,市民應該多吃果蔬。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過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獲得300多毫升水分。另外,日常飲食講究的也是幹稀搭配,從三餐中獲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並不困難。因此,不妨充分利用三餐進食的機會來補水。每天除喝水之外,選擇一些果蔬和不鹹的湯粥,補水效果都不錯。另外,補水過程中還要少吃鹽。記者 龔偉芳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溼度50%—60% 人體感覺最舒適
    例如,中醫所說的「溼」、「燥」兩氣,與氣象學中的溼度內容基本一致。當空氣溼度過大時,人就容易遭到「溼淫」的侵害;而當溼度過小時,則需防的是「燥淫」(也稱「燥邪」)。試驗表明,空氣中的相對溼度為50%—60%時,人體最為舒適,也不容易引起疾病。當環境溫度較高時,人體就要借汗液的蒸發來排出熱量。此時,空氣溼度就顯得特別重要。當空氣溼度較高時,汗液蒸發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種粘糊糊的感覺,很不舒服。
  • 最佳人體舒適溫度是多少?
    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在北方集中供暖的採暖季,有不少人說家裡感覺很冷,但溫度已經達標了;也有人說家裡暖氣太熱了,感覺乾燥。這是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的人群對適宜溫度感受不同而引起的。「北方冬季取暖的室內最低溫度規定不低於18℃,這符合人體適宜溫度的標準。」中國氣象學會醫學氣象學委員會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氣象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式功告訴記者。  科學研究顯示,當環境溫度在18℃到25℃,相對溼度在40%到70%時,人體感覺最舒適;溫度在26℃到30℃,溼度小於60%時,人體感覺熱而不悶;溫度高於30℃,溼度大於70%時,人體感覺悶熱。
  • 預報35℃為啥感覺超過40℃ 記者調查:兩個概念-溫度 感覺 舒適指數...
    記者調查  據《勞動報》報導,在這個炎熱的夏季,想必很多市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或疑惑:天氣預報說今天最高溫度35℃,可走在大街上怎麼感覺有40多℃?是我的感覺欺騙了我,還是氣象臺報錯了?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有什麼區別?兩者之間如何換算?為何絕大多數氣象臺都不會對外預報體感溫度?
  • 如何調節室內溫溼度,會讓人感到舒適?
    【天極網家電頻道】夏季,人們總是會因為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影響身體的感覺,而調節空調的時候,也總是掌握不好,怎樣的溫溼度更利於全家人的健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什麼樣的溫溼度,更能為人們提供更舒適的起居生活體驗呢?
  • 相對溼度與人體舒適度
    而生活在陝北和新疆等乾燥地區的人,一般住在窯洞或土窩子裡面,是為了適應空氣溼度小、風大、沙塵暴多等惡劣氣候環境。氣溫和溼度是決定人們感覺舒適的兩個重要氣象要素。人們常說的天氣悶熱,就是氣溫在30℃以上,相對溼度大於70℃時人們的感覺。相對溼度大時,人的皮膚蒸發量小,有利於皮膚保溼,生活在潮溼地區的人們皮膚相對較好,就是這個原因。
  • 要舒適溫度,也要宜人溼度:「溼度調節」空調怎麼選?
    空調本社是一種追求舒適體驗的家電產品,日常生活中,除了溫度適宜、空氣環境整體潔淨之外,溼度的宜人也很重要,比如,據了解,環境溫度在18℃到25℃,相對溼度在40%到70%時,人體感覺舒適。這一次,釘科技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可以進行「溼度調節」的空調產品。
  • 冬季供暖後 室內溼度多少人體才最舒適?
    室內舒適度涵括了室內溫度、室內溼度以及室內空氣健康等多項指標,而對於北方供暖的小夥伴們來說,舒適的室溫隨時能享受,但是室內的溼度可就難以保證了。筆者這幾天也正在犯難,家裡的溫度高達25℃,回家就得穿短袖短褲,但是室內的溼度卻很低,可以說非常的幹,試想我都受不了,剛出生的寶寶怎麼會覺得舒適?
  • 空氣溼度含量對人身健康有什麼影響
    過高的空氣溼度很造成人體的悶熱不適,調查研究表明,當室內空氣相對溼度達90%以上,26℃的室內溫度會讓人感覺31℃的悶熱體感。乾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可是溼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因而無力再吸收水分,於是汗液只得積聚在我們的皮膚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升,悶熱難當。
  • 空氣溼度超80%為「高溼天氣」 柳州12日溼度達95%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 陳楓 柳州市民大多體會過「回南天」那種潮溼天氣的厲害——即使不下雨,依然能讓人感覺空氣中「能擰出水來」。眼下的柳州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的「回南天」氣候,但據柳州市氣象臺的天氣數據顯示,12日柳州的空氣溼度一度高達95%。這樣的天氣條件,屬於「高溼天氣」。
  • 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空氣溼度?房間溼度低對人有何危害?
    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空氣溼度是指相對溼度,指空氣中水汽壓與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也可表示為溼空氣中水蒸氣分壓力與相同溫度下水的飽和壓力之比。通俗解釋就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長期保持室內溼度恆定,對人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很多人都很重視溫度的變化,而往往忽略了溼度對人的影響,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溼度條件下,人體的散熱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溼度對人同樣重要。夏天,室內溼度過大時,會抑制人體散熱,使人感到十分悶熱、煩躁。冬天,室內溼度大時,則會加速熱傳導,使人覺得陰冷、抑鬱。
  • 冬季空氣溼度莫忽視
    冬季空氣比較乾燥,白天的平均相對溼度一般低於50%,加之氣候寒冷和室內採暖,室內溼度常常只有30%左右。溼度過低會加快蒸發,乾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人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乾咳、聲啞、喉痛等症狀,在冬季乾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症。人體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溼度一般在40%~65%之間。
  • 【空氣溼度與體感溫度】
    日常生活裡,常有人感到天氣預報中的氣溫與自身實際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不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而體感溫度是指人感覺到冷熱的溫度感覺,也稱體感氣候,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與氣溫之差。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都是溼度惹的禍:同一個氣溫,不同的「酸爽」
    「空氣溼度」顧名思義是指空氣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溼度越大表示空氣越潮溼。而「相對溼度」則表示空氣中水汽壓與相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通常我們用相對溼度來表示空氣溼度的大小。在一定溫度條件下,空氣相對溼度越小,人體汗液蒸發越快,人的感覺越涼快。
  • 南方的冬天為何感覺更溼冷 專家:相對溼度不同
    而人感覺幹還是溼,就跟相對溼度有關。相對溼度有一個計算公式,是絕對溼度和最高溼度(空氣飽和時)的比值。相對溼度100%,表示空氣中的水蒸氣比例達到了這個溫度下的最大值;相對溼度50%,就說明這時候空氣裡的水蒸氣的量,只有這個溫度下空氣達到飽和狀態時所含的水蒸氣量的一半。
  • 南方溼冷「魔法攻擊」 為什麼溼度大會感覺冷?
    南方溼冷「魔法攻擊」 為什麼溼度大會感覺冷?市氣象臺26日17時發布預報:今天夜間晴間多雲,南轉北風二三間四級,最低氣溫零下3℃;明天白天晴,北轉南風二三級,最高氣溫4℃。未來兩天天氣以晴為主,但氣溫較低,需注意防寒保暖。對於很多南方朋友來說,一年中都會有幾段天氣異常難受的時候,比如江淮江南的梅雨天、華南的回南天、長江中下遊盛夏的桑拿天等,而冬天裡持續陰雨溼冷的天氣也是非常難熬的。
  • 暖氣來了,「暖氣病」如何不要來?一起了解一下!
    暖氣來了,「暖氣病」如何不要來?一起了解一下!暖氣來了,人們享受室內溫暖的同時,讓人不爽的「暖氣病」也如約而至。供暖期間,不少人早上醒來會感到口乾舌燥,甚至還會鼻腔出血,這是由於家裡暖氣溫度過高、空氣乾燥造成的。如果幹燥持續時間過長,會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再加上為保暖減少開窗通風,灰塵、細菌附著在黏膜上,很容易引發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暖氣病」是一種病嗎?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影響?暖氣來了,「暖氣病」如何不要來?
  • 新風系統會影響室內溼度嗎?如何保持適宜的室內溼度?
    夏天開空調、冬天用暖氣的時候,室內的空氣總是特別的乾燥,我們的皮膚很容易變得乾燥,不舒服。一般來說,大家會使用加溼器來增加室內的溼度,也有人說,新風系統可以增加室內溼度,是不是這樣的呢?認為新風系統能增加室內空氣溼度,理由主要是因為全熱交換器。
  • 冬季,我離舒適就差了一個溼度!
    大雁南歸,動物冬眠,一切都仿佛放滿了步伐 冬季——這是個讓人想要偷懶的季節經歷了一年的奔波忙碌,在寒冷的冬天能夠靜靜地躺在溫暖舒適的家裡,煮茶、追劇、看書……想想都覺得很美好然而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 科學告訴你-導熱 北方人 熱傳導 暖氣...
    3南方影響熱傳導速率的因素是什麼    大家在討論南北冬天的體感時,提得最多的是南北溼度的差異,這說明他們已經隱約感覺到溼度對體溫流失的影響。當然,大部分人只是說出自己的感覺,或者只是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憑直覺認為是溼度影響了我們體溫的流失。現實情況正是如此,南方潮溼的空氣大大增加了南方空氣(應該說所有物體)的導熱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