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5月1日起,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我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本周內,腫瘤行業還有哪些大事件不容錯過,我們一起來看~
【國際視野】
☉抗癌疫苗再獲突破
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最新一項試驗性的臨床試驗表明:一種全新類型的個性化癌症疫苗可以在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中,對復發的、III期和IV型卵巢癌的標準療法進行組合,從而引發強有力的免疫反應。在對疫苗有響應的患者中,2年總生存率達到100%,且全程無嚴重不良事件產生。(生物探索)
☉專家呼籲修改藥物臨床試驗入組資格
在美國,約有20%政府資助的癌症臨床試驗最終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招募到足夠受試者。4月16日,FDA代表將與各方利益者會面,討論臨床試驗入組標準限制患者獲得試驗性治療的資格問題,以及臨床試驗產生數據的質量。希望利用收集的信息為藥企制定新的指導方針。(全球醫生組織)
☉傳統癌症分類方式或被顛覆
很長時間以來,癌症主要是依據其體內的「發源位置」進行分類,如乳腺癌、胃癌等。然而,一項在2012年發起的、名為Pan-Cancer Initiative的合作項目計劃,完成了對11,000多名患者腫瘤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提出了全新的腫瘤分類策略,即根據腫瘤的細胞和基因組成,而不是它們的起源部位,被分析的33種腫瘤可以被重新劃分為28種不同的分子類型。相關成果於近日已以27篇論文的形式發布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ports等雜誌上。(生物探索)
☉美國將CAR-T療法納入醫保
近日,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宣布同意為CAR-T療法買單,將為諾華公司的CAR-T療法Kymriah向醫院支付50萬美元,為吉利德公司的CAR-T療法Yescarta向醫院支付約40萬美元。
該醫保經由醫保B部分,涵蓋了特定殘疾人,終末期腎癌患者或65歲及以上人口的醫療需求。(醫谷)
【國內喜訊】
☉這種手術吻合方式以重慶醫生名字命名
重慶市腫瘤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江躍全創新食管癌切除術手術吻合方式,成功將術後併發症吻合口瘻發生率從15%降到2%以下,減少了反流、狹窄的情況發生。日前,這一創新術式在國外頂尖期刊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國際外科雜誌)正式發表。且該術式以江躍全名字——「江氏吻合術」命名。(重慶時報)
☉復旦團隊繪製中國乳腺癌人群基因突變圖譜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歷時5年,首次繪製出PI3K/AKT通路在中國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變譜,並對該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變」進行了系統化地解讀與鑑定。
相關研究成果已在權威的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影響因子達到12.124分。(中青在線)
☉清華大學免疫所董晨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
近日,《Immunity》以在線長文的形式發表了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晨教授課題組題為《Co-inhibitory molecule B7 superfamily member 1 expressed by tumor-infiltrating myeloid cells induces dysfunction of anti-tumor CD8+ T cell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研究了免疫調節點分子B7S1對抗腫瘤免疫反應中的負調節功能, 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表達於抗原呈遞細胞的B7S1可啟動CD8+效應T 細胞的衰竭過程,並且與PD-1抑制性信號一起協同地誘導T細胞衰竭,阻斷 B7S1信號有望進一步改善現有anti-PD-1免疫治療的療效。(360生物)
☉華西打造國內首個AI肺癌科研病種庫
經過3個多月的建設,華西醫院肺癌科研病種庫已首批實現了1003名肺癌患者2406個就診信息、3272個影像入庫。AI綜合診療閱片僅需5-10秒,準確率達到90%以上,AI識別結節準確率達到96%。
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表示,華西醫院將在2018年6月實現本院2009年至2017年間經由病理確診的2萬6千例目標肺癌患者的全部信息AI自動入庫,旨在打造國內首個含臨床、影像、病理等多維度指標、可結構化的AI頂級肺癌科研病種庫。人工智慧已逐步應用到醫療中。(四川新聞網)
【防癌科普】
最新一項研究已證實:不含紅肉的飲食能夠顯著降低生活在英國的女性患一種結腸癌的風險。
相關成果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