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浪的望星人

2020-08-26 摩登中產



即便我們渺小如塵埃。

1980年冬天,全國各大出版社收發室,相繼收到一封奇怪來信。

信中稱「我們是心繫祖國的海外學者,想打造探索不明飛行物刊物,自行組稿,每月僅收1200元成本,出版社只需負責賣」。

因來路不明,各家出版社無人敢應,最後只有遠在西北的甘肅人民出版社回信,「言之成理」

出版社稱,既然不知道飛碟到底是什麼,刊名不妨叫《飛碟探索》。

1981年《飛碟探索》創刊,編輯部一牆之隔,便是同時創刊的《讀者文摘》。

《飛碟探索》創刊號封面,模仿美國《國家地理》,1釐米寬紅框之內,一隻巨大飛碟,凝望世間。

一個想像力滿溢的時代拉開帷幕。外星來客帶動著科普浪潮,中醫養生摻雜著氣功異能,亦真亦假,如夢似幻。

1990年《飛碟探索》發行量超31萬冊,居全國科普雜誌之首,連旅居海外的三毛都曾寫親筆信,講述她在撒哈拉沙漠目擊UFO經歷。

《飛碟探索》負責誘發好奇,而另外一本試圖幻想答案的雜誌,則命運多舛。

1983年,科幻小說被稱為「精神汙染」,全國科幻類雜誌紛紛停刊,最後只剩四川的《科學文藝》。

《科學文藝》當年在青城山舉辦筆會,編輯在火車站苦等一天,最後敢來者寥寥無幾。

雜誌如棄兒,被告知只能自負盈虧。編輯們一所所學校跑懇求徵訂,女主編楊瀟脫掉高跟鞋,蹬三輪運送刊物。

最後,雜誌社要靠做少兒圖書掙錢養活雜誌,編輯們常當街賣書。

最窘迫時,《科學文藝》一期只發行了700冊,並一度改名叫《奇談》。

所剩不多的中國科幻小說家們滿心絕望,奇談之後,往往是怪論。

1990年,世界科幻協會在荷蘭海牙召開,楊瀟等人受邀參加。

為了省錢,他們從北京乘火車出發,坐了八天八夜,橫穿歐亞大陸。

最終,當面色蒼白兩腿腫脹的楊瀟等人走進會場,滿場皆驚,「乘火車來的?這真是科幻!」


那屆大會上,楊瀟費力奪來下一年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權。

1991年,《奇談》改名為《科幻世界》,同年5月,世界科幻協會年會在成都召開。

會議最後一天設在成都郊野,中外名家擠進車內穿越鄉村,沿路農民停鋤圍觀車隊,渾不知車中坐著中國僅存的幻想家。

入夜,中外代表圍攏篝火旁。工資快發不出的《科幻世界》編輯,大聲談論著超級文明到來的日期。

那些激情與幻想,最後隨篝火一同熄滅,青煙散入九十年代,嫋不可尋。

劉慈欣並未參加那屆大會,那一年,他還在山西的娘子關電廠做工程師。

電廠四野丘陵,山崖寸草不升,運煤火車從廠區大門呼嘯駛入,大門邊是一道小小的窄門,供人通行。

電廠內有醫院、舞廳、電影院,如微縮社會,按照古老的規則緩慢運行。在這規則下,寫小說無異於離經叛道。

劉慈欣謹慎地隱藏愛好,一個個瑰麗的世界誕生綻放,又被包裹藏匿。

偶爾,他會坐六七個小時火車去北京,到王府井書店查資料。

漫長夜晚,他會想起填完高考志願那個夏夜,他翻完英國名作《2001太空漫遊》,抬起頭,家鄉星空銀河閃動,一切都很渺小。

在電廠,星空是奢望,廠區煙囪晝夜吞吐煙霧,長夜渾濁無期。

1994年,《科幻世界》編輯帶領科幻迷,夜登峨眉,觀看天文奇觀「彗星撞木星」。

峨眉金頂上,編輯部的天文望遠鏡吸引遊客,有中年婦女說,她給孩子訂了《科幻世界》。

「看武俠小說怕他打架,看言情小說怕他早戀,讓他看科幻,引發對科學的興趣。」

這段「金頂對話」成為第二年《科幻世界》廣告詞,雜誌徵訂數開始上升。

在商業大潮中疲憊沉浮的人們,終於迷惘抬頭,望向遙遠的星空。

1999年,高考全國卷出了道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用科幻與時代作結。那些單純與誤解、冷寂與掙扎,俱成往事。

因為與高考撞題,《科幻世界》迎來創刊以來最高光時刻,歷年過刊、合訂本銷售一空,雜誌銷量躍升至40萬冊。

那年青城山筆會上,劉慈欣第一次現身,他帶了一部作品,名叫《流浪地球》

到了2006年,劉慈欣已連奪七年銀河獎,那些在電廠長夜中積蓄的故事,終於有了傾瀉之處。

那是卡梅隆的阿凡達之年,劉慈欣特意從電廠跑到太原去看,看完有些失望,「想像力不足」。

他想起九十年代時,做的一個實驗。

他編寫程序,把每個文明簡化成一個點,在十萬光年半徑內設定三十萬個文明,然後扔進286計算機運算。

文明在窄小的屏幕中濤生雲滅,變化詭異。

那是《三體》的最初靈感來源,2006年,《三體》第一部在《科幻世界》上連載。

一年後,《三體I》單行本出版,科幻世界雜誌社門口時刻停著麵包車,每天不停地把書運到郵局,發往全國,「要發的書太多,郵購部的人上個廁所都是一路小跑。」

2008年《三體Ⅱ黑暗森林》出版,2010年《三體Ⅲ死神永生》出版。劉慈欣被粉絲封神,甚至衍生出三體學。

粉絲們說,這世上只有三類人,沒看三體的,看一半三體的,看全三體的。

從2008年開始,各地書店的科幻小說區,三體總會摞成獨立金字塔,十年未變。

2015年8月,太空人林格倫在國際空間站宣布,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第七十三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劉慈欣因故未能到現場,譯文作者代他領獎。

領獎發言的第一句話,他說:這是一個漫長的夜晚。



2014年11月,《三體》英譯本在美國發售,一度登上亞馬遜的「亞洲圖書首日銷量排行榜」榜首。

歐巴馬度假時帶著《三體》,甚至走後門找出版社,要當時尚未正式發行的《死神永生》。

他告訴書評人,和書中宇宙級別想像相比,平時和國會斤斤計較顯得格外渺小。

星夜開始露出本來模樣,劉慈欣之後,郝景芳也憑《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那些藏匿在大廈或荒野間的想像世界,有了落腳之處。

1999年那篇作文,山東少年郭帆差兩分滿分。很多年後,中影讓他挑劇本,他一眼選中《流浪地球》,因為在《科幻世界》上讀過。

《流浪地球》在春節檔上映,雖然存在諸多瑕疵,但依舊被認為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

那些凝視謎題的奇思,那些遠徵星海的暢想,似乎才剛剛開始。

2018年年底,《飛碟探索》停刊,後來又傳出只是休刊。雜誌如飛碟般消失遠去,歸期未知。

然而,這一次,人們投向星空的目光不會再消散。

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中寫道:

亂髮披肩的原始人,第一次抬頭凝望星空,黑暗瞳仁,第一次印出銀色光斑。

外星人警報大作,認為這個文明已達閥值。

——當生命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在時,距它最終解開這個奧秘只有一步之遙。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2地球流浪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以及「流浪時代」。「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答案是「死亡」。「我」出生在「剎車時代」。在童年時代,死亡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太陽與恐懼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
  • 流浪大神和流浪大師
    他說免費的齋飯沒有肉,缺少油水——可是,他每天還在背著行囊打算換地方去流浪,或者正在流浪的路上……他說自己打了幾十年工到現在一無所有,一事無成,沒有錢、沒有女朋友——他經常掛在嘴邊上的就是希望找個女朋友!
  • 流浪地球,為啥不是流浪月球?
    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地球流浪了,月球怎麼辦?所以地球要流浪必須帶著月球一起,這才夠義氣!但隨著美國亞馬遜公司和馬克斯的火箭技術發展,相信最有錢的人會乘坐火箭去月球,並最早將月球改造成適宜居住的地外家園。那麼帶著月球去流浪也將成為最可以實現的事情。因為月球表面積只有3800萬平方公裡。越等於4個中國的面積左右。且月球的質量遠遠低於地球,適合作為流浪的第一工具。
  • 現實版的「流浪地球」!宇宙中神奇的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流浪行星流浪行星又被稱為星際行星、孤兒行星。流浪行星事實上,流浪行星並不是一開始就走上「流浪」的道路,最開始的時候它們也像其它行星一樣,在圍繞著某一個恆星公轉。由於受到了其它天體的引力影響後被拋出該行星系,然後便流浪於星系或宇宙中!
  • 流浪地球刪減片段大全 流浪地球小說結局人類成為流浪孤兒?
    【《流浪地球》回「始發地」成都,主創大喊「雄起」!】今天,中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主創團隊來到成都,導演郭帆和主演屈楚蕭、Mike隋在博納影城鹽市口店與觀眾見面。這是影片上映後的第一站路演,選擇了「科幻之都」成都,同時,19年前,《流浪地球》原著小說也是首次刊發在成都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上。
  • 流浪地球上,你能看到多少流浪的心
    前幾天看過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場景設定和特效處理都做得不錯,雖然各路網友看完之後都會挑電影裡的bug,但是作者第一時間就出來一一進行解釋,這種實事求是,敢於面對質疑的精神難能可貴,比某些流量小鮮肉學術不端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 搜尋流浪行星
    這類行星被稱為流浪行星( rogue planets)。 碰撞和近距離接觸有時會使行星脫離其母恆星的引力束縛,形成流浪行星。不過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
  • 搜尋流浪行星
    碰撞和近距離接觸有時會使行星脫離其母恆星的引力束縛,形成流浪行星。不過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於孤立的塵埃氣體雲,這些塵埃氣體雲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創生出恆星。因為流浪行星很難被發現!流浪行星對我們來說幾乎完全看不見,因為它們不能像恆星同樣本身發出耀眼的光芒,而且宇宙也漆黑一片。這就像是在沒有手電筒的情況下,在一間暗房裡尋找一隻黑貓。天文學家尋找行星時,一般都是通過它所圍繞運行的恆星來進行尋找的,觀測圍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可能對母恆星產生的微小影響。但這對流浪行星卻不起作用,因為它們沒有圍繞恆星運轉。
  • 好書推薦:《流浪地球》,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全國院線,短短幾天就引爆了網絡,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引起人們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中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麼,提到電影,就不得不提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這部劉慈欣於2000年寫的小說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流浪行星不流浪!但天文學家表示沒有恆星光線照射的流浪行星仍有可能存在生命。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色彩,但這些行星可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新機會,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 球狀星雲——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讓宇宙中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科學家的最初預計。天文學家對流浪行星尤為感興趣,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未能演變成恆星的天體,例如褐矮星。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2019年春節檔第三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便逆勢而上,截至2月9日發稿前,累計票房已達14億元,排片佔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數據平臺均排列第一。票房證明觀眾的選擇核心依然是電影品質,因為《流浪地球》的電影觀感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情節、畫面、音效都足以用震撼來形容。
  • 神秘流浪行星之謎 流浪行星或可孕育生命
    過去15年時間裡,科學家共發現50顆流浪行星,促使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流浪行星。天文學家對流浪行星尤為感興趣,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一種未能演變成恆星的天體,例如褐矮星。褐矮星是一種亞恆星天體,質量不足以支撐核聚變,但它們的質量仍達到木星的13倍。巨行星與低質量褐矮星之間的確切分界線仍在討論之中,發現更多流浪行星有助於科學家解答這個疑問。
  • 《流浪地球》裡不值得推敲的邏輯:劉啟偶然的流浪拯救了流浪地球
    在三D觀影條件下,《流浪地球》的視覺效果,並不是非常突出,整個電影的三D感覺總體質量平平。尤其是電影鏡頭切換過頻過密,鏡頭敘事顛三倒四,人物站位相當的混亂,導致人物面容難以看清楚,敘事流暢度看的真叫人著急,但這並不影響整個電影裡的震撼性的鏡頭帶給視覺性的強烈衝擊力。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什麼叫流浪恆星? 我們的太陽是流浪恆星嗎, 為什麼?
    ,它等於說沒有星系環繞,成了無家可歸著,當然當銀河和仙女系合併時太陽也許會被拋出去,成為流浪恆星,這個沒一定,現在太陽繞銀心運動,不是流浪恆星,流浪恆星是被銀心拋出去的恆星不管是什麼樣的結局,總會有一些星體被甩出本星系成為「流浪恆星」。其實這種星系碰撞在宇宙中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認為仙女座星系在過去就曾經和其他星系至少發生過一次碰撞。2、另一種情況就是恆星受到外力被加速到超過逃逸本星系的速度,從而脫離本星系成為流浪恆星。一般這種情況都和黑洞有關。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 觀後感
    除夕夜早早睡覺,就為大年初一大早去看流浪地球,沒看過原著的人一定為好萊塢大片般的特效和緊張刺激的劇情叫好,但看過原著的我要挑幾個毛病:1,影片沒利用原著老師給飛船派學生講小生態系統和地球流浪的五個步驟,不容易看懂。
  • 流浪地球2定檔2023 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26日,《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2023大年初一,前作主要角色劉培強的扮演者吳京發來VCR,暗示自己會回歸續集!那麼,流浪地球2定檔2023!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流浪地球2定檔2023!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完整歌詞介紹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劉歡帶著地球去流浪完整歌詞介紹  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電影主題曲) - 劉歡  詞:劉歡  曲:劉歡  詩作:曹操  編曲:趙兆  獨唱:劉歡  童聲演唱:鄭楚馨  製作人:劉歡  吉他: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