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科普|90秒回顧嫦娥工程16年「九天攬月」之旅

2020-11-25 國際在線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我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月地高速再入返回(嫦娥五號T1飛行)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90秒回顧我國嫦娥工程探月曆程精彩瞬間。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全方位研究月球總體情況。嫦娥一號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並獲得全月圖,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一步戰略目標。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獲得了世界上首幅7米解析度全月圖;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踏上奔月之旅。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成為37年內再次訪問月球的人類使者。嫦娥三號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並將圖像傳回地面,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從地球出發,成功繞月後,11月1日,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地球大氣層,安全精確著陸,為嫦娥五號任務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2018年5月21日,「鵲橋」號發射成功。解決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通訊問題,成為人類唯一地球/月球背後通信中繼衛星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從地球啟程,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這是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的至關重要一步,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將取得多項重大突破,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策劃:萬昊宜、戰釗

製作:宋雅娟、蔡琳

相關焦點

  • 「九天攬月」,我們的努力從未停止
    2013年12月4日嫦娥三號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實現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嫦」風破浪正當時,「五」動九州攬月回2020年11月24日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 奮發圖強,探月工程的收官戰即將到來,嫦娥五號九天攬月不在話下
    2020年11月24日4點30分,隨著轟的一聲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點火發射,裡面運載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向高空徐徐升起,中國的探月工程又迎來高潮,我們奮發圖強,很快探月工程的收官戰即將到來,嫦娥五號九天攬月不在話下!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央視新聞發布海報,今日18時將直播火箭發射全程,讓我們預祝長徵五號嫦娥五號十全十美!同時,小編帶你一起回顧「嫦娥」家族的奔月之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嫦五」順利飛天,國內外多家媒體關注:九天攬月步步高 神州沸騰聲聲遠
    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隨著2003年以來中國的太空計劃不斷積聚動力,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已經成為中國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之一。「中國巨大的技術和工程人才庫已經使其能夠克服大多數障礙。」該報導稱。  圖文、視頻形式繽紛  「嫦五」奔月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又一偉大嘗試,備受矚目。多家媒體對此報導別出心裁,創意層出不窮。  《一睜眼,就是這件大事兒!》
  • 120秒視頻回顧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落月、採樣精彩瞬間
    120秒視頻回顧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落月、採樣精彩瞬間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02:00)央視新聞12月2日消息,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回顧嫦娥探月之旅
    2004年,  探月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  月球探測器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  中繼星叫「鵲橋」;  玉兔嫦娥著陸的區域叫「廣寒宮」……  探月工程,  是我國繼人造地球衛星、  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上九天攬月:人類夢想之旅
    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一直是人類的夢想。步入21世紀,隨著航天科技快速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探月俱樂部」,人類迎來新一輪探月熱潮。望月,只是人類美好幻想數千年前,人類就開始觀察月球,它的清幽與美麗給人以無限遐想。在古老傳說和文學描寫中,月球是吸引人類的殿堂和迷宮。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嫦娥五號是中國嫦娥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一環——「無人月球探測」的收官之戰。它承載著億萬中華兒女的登月夢,打破層層禁錮,奔向38萬公裡外的月球,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2020年12月1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尋常的日子,然而對於中國航天事業以及億萬華夏兒女翹首以盼的登月夢而言,它卻是個歷史性的時刻,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以及嫦娥五號創造的「登月」神話。毋庸置疑,嫦娥五號是中國數千年登月夢裡濃重炫麗的一筆!
  • 廣美設計「冰墩墩」隨嫦娥五號上九天攬月啦!
    12月17日,嫦娥五號在太空遨遊23天之後,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歷史。
  • 中國「嫦娥」九天攬月,將帶回2KG月球土壤,為何沒有美國多?
    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一句話,要「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如今這句話就要實現了。不過需要知道的是,嫦娥5號的成功發射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但是在歷史上,美國和前蘇聯已經前後進行了9次月球土壤採集,其中前蘇聯3次,美國6次。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嫦娥」此次九天攬月,將帶回2KG月球土壤,為何沒有美國多呢?美國帶回381.7公斤「月球土壤」登月一直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而距離上一次人類登月已經過去53年。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繞、落、回」這三大戰役,整個工程預計在2020年前後完成。嫦娥二號原來是嫦娥一號的替補,由於嫦娥一號表現出色,所以就將嫦娥二號改作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月8日,我國首次公布了嫦娥二號傳回的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月面虹灣區域局部影像圖它標誌著嫦娥二號工程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九天攬月,築夢蒼穹!航天基地硬科技助力「嫦娥奔月」​​​...
    在中國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將開啟人類時隔48年之後的月球探測地月往返之旅。中國的探月之旅在歷經13年的「繞落」跋涉之後,終於在2020年踏上「回」的徵程,昂首邁開了我國探月「三步走」計劃中的最後一步。
  • 上九天攬月!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將部分保存在湖南,告慰毛主席
    導語:嫦娥五號「上九天攬月」!部分月球土壤將保存在湖南,告慰毛主席毛主席曾說過:「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您說的「上九天攬月」,如今我們做到了!今天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日子,是全國人民都應該銘記在心的日子!就在今天,2020年11月24日4點30分,我國「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了!這不是一件小事,而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代表了我國將第一次可以從「地外天體採樣」回來。
  • 回顧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之旅
    作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收官之戰,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探測器相伴了十年之久。2011年1月,探月三期工程立項,嫦娥五號探測器啟動研製工作;2012年12月,探測器系統轉入初樣研製階段;2015年12月,探測器系統轉入正樣研製階段;2020年6月,探測器出廠評審工作完成;2020年7月,探測器空運抵達發射場,此後開展了將近5個月的發射場工作。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中國"嫦娥"上九天攬月,為什麼要不惜代價,帶回2公斤土?
    中國"嫦娥"上九天攬月,為什麼要不惜代價,帶回2公斤土?381公斤的月球土壤,所以對於少量的贈送,他們倒也毫不吝嗇,以此來展示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著名的天體化學家歐陽自遠提出了相關探月的工程項目,最終被審核通過批准。
  • "嫦娥五號"到底去月球幹啥去了?最有意思的科普來了…
    2020-11-24 17:21:08 來源: 科普中國 舉報
  • 我國「嫦娥」系列探月工程歷史回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原標題:我國「嫦娥」系列探月工程歷史回顧【簡介】自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起,嫦娥二號衛星、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陸續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啟程,奔月、繞月、落月,將望月千年的中國與月球的距離越拉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