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一周,火星將相繼迎來兩位地球「來客」。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已於昨日進入火星軌道;緊接著的是印度「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它將於24日抵達。
「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去年11月中旬發射升空,已在太空飛行10個月,旅程約7億公裡。「截至目前,這個探測器的表現一切都好,」項目經理戴維·米切爾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的團隊、飛行系統和一切地面儀器都準備好等待它進入火星軌道。」
按照美國航天局的計劃,北京時間22日9時50分左右,「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開始入軌操作。首先,探測器上的6個制動推進器全部短暫點火,讓探測器穩定下來,然後再次點火以降低探測器的速度,讓探測器進入一個臨時的橢圓形軌道,探測器將在這個軌道上試運行6周時間。其間會有一顆彗星於10月19日近距離掠過火星,探測器會忙中抽閒觀賞這難得的天文秀。
「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最終會進入周期為4.5天的火星軌道,進行長達一年的對火星上層大氣的考察。項目首席科學家、科羅拉多大學的布魯斯·賈科斯基說,這一探測器將專注於研究早期火星上的水和二氧化碳消失之謎,這些問題對了解火星的歷史、氣候以及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十分重要。
「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重2.45噸,大小相當於一輛公交車,它攜帶了8件儀器,整個項目耗資超過6.7億美元。
印度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比「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早約兩周發射,它攜帶4臺科研設備和一架照相機,將分析火星大氣和地質等方面特徵。按計劃,它將於9月24日進入火星軌道,這也將是抵達火星的首個亞洲國家的探測器。在奔向火星的馬拉松的衝刺中,印度無疑已經取得了絕對領先:「印度象」正笨拙地走在了「中國龍」的前面。
目前正在火星軌道上工作的共有3個探測器,分別是美國2001年發射的「奧德賽」、2005年發射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歐洲2003年發射的「火星快車」。此外,美國2003年發射的「機遇」號和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也在火星上工作。
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螢火一號,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取其諧音,命名為「螢火一號」。2011年11月8日,「螢火1號」與俄羅斯的採樣返回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開始對火星的探測研究。11月9日,俄方宣布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受此影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童旭東表示兩年內不會再有新動作。
原計劃在螢火一號由俄羅斯天頂-2S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於2013年擇機使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自主發射火星探測器。由於螢火一號的發射失敗,研製進程受挫,螢火二號的研製工作繼續。至今,中國將不早於2018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包含軌道器和火星車兩部分,將一次完成「繞」、「落」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