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在臨床藥物研究中的神奇作用

2020-12-05 生物谷

美洲大蠊 ( Periplanetaamericana) 屬昆蟲綱,蜚蠊目,蜚蠊科,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 3.5 億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最古老、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蟲類群之一,其體內無疑具有最優秀的生物活性物質和特殊生理機制。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味鹹寒,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痺,內寒無子」,將之列為中品,屬於既能治病,又能養身的中藥。臨床應用,歷史久遠,歷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記載。《

本草綱目

》記載,「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唐本草》中稱美洲大蠊「食之下氣」,《名醫別錄》記載其「通利血脈」。藥用昆蟲是中國傳統醫藥寶庫中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應用昆蟲類中藥治療疑難病證,有其獨特而豐富的經驗,且資源豐富,潛力巨大。


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藥物學家李樹楠教授就開始以美洲大蠊為原料藥做藥物研究,首創了從一種動物原料藥中提取分離出有不同治療作用的多種新藥的連環工藝技術,發現了康復新液對組織和細胞的修復再生作用,研製開發出康復新液。


藥理作用


康復新液是從美洲大蠊提取液中分離和精製而成的生物製劑。主要成分為多元醇類及肽類活性物質,含有 18 種胺基酸。康復新液創面修復作用從藥理學角度分析,康復新液富含多元醇類和多肽( 表面細胞生長因子 EGF) ,能促進表皮細胞生長和肉芽組織增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面壞死組織脫落,加速創面修復。


康復新液還含有粘糖氨酸,能增強巨噬細胞和 NK 細胞 ( natural killer cell) 的吞噬能力,分泌類白細胞介素、幹擾素、白三烯等物質,消除炎症水腫


臨床觀察表明該藥有抗炎、消除炎性水腫的作用,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迅速修復潰瘍面,縮短傷口癒合時間


現代研究證實,康復新液通過抑制蛋白質及 RNA 的合成,達到抑菌抗感染的目的,使局部炎性反應減輕,滲出減少,從而促進創面癒合,且有對皮膚的刺激性小,滲透力強的特點。



第三軍醫大學學者研究發現康復新液可明顯促進合併放射性損傷傷口的癒合,其促愈作用可能與促進巨噬細胞( Macrophage) 離子通道開放而促使細胞功能激活有關。康復新液能改善中性粒細胞 ( Neutrophils,Neu) 的自發運動和趨化運動功能,使傷口周圍 Neu 數量增加和趨化功能增強,吞噬功能明顯提高,利於創面清理和傷口的修復,這是康復新的促癒合作用機制之一。損傷的中性粒細胞( Neutrophils,Neu) 對其傷口癒合啟動和肉芽生長有關,康復具有調節 Neu 潛在促愈啟動的作用傷後傷口局部細胞數量減少和表皮細胞中表皮細胞bFGF含量下降是合併放射損傷後創面難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復新對傷口的細胞遊走、增殖及表皮細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進作用


肺結核病為結核桿菌引起的肺部特異炎症,其治療主要通過抗結核藥物的殺菌作用,而康復新對非特異性炎症有一定消炎作用。康復新對空洞型肺結核,能促進病灶吸收,加速空洞縮小及閉合,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康復新液還能消除炎性水腫及提高免疫力,其藥效穩定,故在服用抗癆藥物的基礎上輔用,能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痰菌的陰轉率,減少服用抗癆化療藥品的毒副反應,增加患者免疫力,彌補了單純西藥化療的不足之處,並與化療藥物起到協同作用。


有學者提出惡性腫瘤的發展可能和身體防禦機能的破壞、細胞免疫的缺陷、兔疫監視失敗以及機體抗腫瘤生長潛力的減少和不平衡有關。按此觀點,腫瘤患者術前細胞功能全部低於正常值以下,且

腫瘤

越大,免疫功能值越低。術後使用康復新,病人免疫功能都提高到正常值以上,且 2年內癌症無復發現象。因此,康復新可能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可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抗癌和預防復發的目的,不失為一種配合手術治療癌腫的有效良藥。


藥用品種


蜚蠊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昆蟲,在自然界分布極廣,種類繁多,據報導,全世界有5000餘種,我國分布的有 250 餘種。美洲大蠊是蜚蠊科唯一有標準的可以入藥的品種等的乾燥成蟲。面對上千種殺滅劑以及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該昆蟲群體依然生存繁衍,顯示蜚蠊的生命力極強,其體內或具有某種特殊物質和特殊功能。



隨著對傳統中藥資源開發研究的需求與重視,從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我國醫藥工作者對以美洲大蠊為原料研製的康復新液等新藥相繼問世,廣泛用於臨床防病治病,療效顯著。


好醫生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康復新液溶液劑,並建立了國內首個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科學規範的養殖技術,規模化繁殖飼養,控制藥材來源的質量。為了保證其藥品品質和進一步研究,2016年12月10日,由中國中藥協會會上,主辦的「好醫生康復新液——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好醫生集團

和四川大學共同發布了康復新液及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揭示了全球首個藥用昆蟲美洲大蠊的基因組圖譜。該研究為美洲大蠊實現種源基因鑑定、優化種源及養殖技術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後

基因組學

研究將使美洲大蠊科學研究產生革命性的飛躍,為美洲大蠊活性成分及相關分子機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動相關新藥研發,帶動美洲大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今後動物類中成藥的科技加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已知美洲大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蛋白質含量高達 57%,含 17 種以上胺基酸,其中 7 種為人體必須胺基酸: 蛋氨酸、蘇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2種為半必須胺基酸: 組氨酸、精氨酸;肽類,已分離鑑定的神經肽有 50 餘種,如抗菌肽、咽側體神經肽、肌抑制肽、肌刺激肽、焦激肽;脂類,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1. 9%,豐含油酸、亞油酸、亞麻酸、卵磷脂、蟑螂油;糖類,如粘多糖;酶類,如蛋白酶、酯酶、澱粉酶、消化酶;信息素: 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維生素 (B1、B2、C),細胞色素 (a、b、c),輔酶 A,甲殼素,鞏膜素,幾丁質及鈣、鎂、鐵、鋅等多種人體必須的物質。



好醫生康復新液原料藥材為美洲大蠊,其GAP養殖基地分別於2010年、2013年兩次獲得國家工信部中藥材扶持項目立項支持;2011年,好醫生美洲大蠊及康復新液科研項目獲「華夏科技一等獎」。2014年,康復新液被國家科技部等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好醫生通脈養陰生肌法治療慢性難癒合創面的循證醫學及產業化研究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李時珍醫藥創新獎」,2016年,好醫生康復新液被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納入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中成藥大品種標準化建設項目,好醫生集團中藥大品種康復新液系統創新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好醫生康復新液獲第十二屆百姓安全用藥「品質智勝獎——最受臨床信賴品牌」,好醫生集團美洲大蠊的人工養殖方法榮獲國家

智慧財產權

局頒發的「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2018年「中藥大品種科技競爭力」排行榜,好醫生康復新液上榜,位列消化領域第一名。

相關焦點

  • 美洲大蠊—神奇的昆蟲
    美洲大蠊更是益蟲中的佼佼者,因為它是一味天然中藥材,它的提取物對很多疾病都有效,包括消除炎症水腫、促進創面癒合、提高免疫功能等。這是一種"成功"的生物,如同其他諸如藍藻、老鼠一樣的"成功"生物一樣,美洲大蠊同樣擁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美洲大蠊擁有強大的繁殖能力。雌美洲大蠊一生只會交配一到兩次,然後將精子儲存起來慢慢使用。一隻雌美洲大蠊一生可以繁育數萬個後代。
  • 美洲大蠊研末抗腫瘤成效顯著 已成臨床常用藥
    據醫藥部最新統計數據來看,好醫生美洲大蠊研末作為美洲大蠊精製而成的抗腫瘤藥物,由於其安全性高和降低腫瘤疾病復發效果好的特點,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投入使用,也受到廣大腫瘤患者的推崇,成為腫瘤治療界的「明星」。
  • 神奇的寶貝~美洲大蠊
    首先進入我們眼帘的是高大雄偉的廠房正門中央,佇立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塑像,並鑲嵌著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我們穿上防塵鞋套,進入窗明几淨的車間,見到一套套用生物技術高科技生產甲殼素的生產流水線,檢測議器等設備。親眼目睹並考察了好醫生集團投入5000萬元,全球唯一得到GAP認證的美洲大蠊西昌養殖基地!那一箱箱密密麻麻的,一隻只肥胖而又活蹦亂竄的美洲大蠊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 美洲大蠊引關注 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走紅網絡
    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中新網6月4日電 探秘神奇中醫藥創新發展,在四川西昌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這裡的美洲大蠊由人工智慧算法驅動的全新系統控制,養殖效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每年可以培育60億隻美洲大蠊。而近日,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走紅網絡。
  • 發現於美洲的美洲大蠊,竟被老祖宗拿來入藥?
    直至18世紀,這種昆蟲在美洲被生物學家發現並命名為「美洲大蠊」。其實,美洲大蠊的足跡遠比大家想像中更遠。早在東漢年間,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對這種昆蟲藥用價值的探索。到了明代,《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一味獨特的藥物:「身似蠶蛾,腹背具赤,兩翅能飛。」而這種藥物,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美洲大蠊」。
  • 美洲大蠊——神奇的昆蟲
  • 四川解密美洲大蠊基因組圖譜
    「用美洲大蠊提取物製成的溶液劑,具有創面修復功能,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口腔潰瘍及燒燙傷等創面相關疾病療效顯著。」沈詠梅介紹。  然而,由於中醫藥中的不少動物藥很難回答「為什麼有效」「什麼成分有效」等問題,在走向世界時仍會遭到質疑。  不少國家要求,藥物要進入該國市場,必須說清藥物的成分、機理等。與西藥單一成分不同,中藥是複合成分。
  • 帶你走進「美洲大蠊」的世界
    美洲大蠊作為蟑螂界的扛把子,今天小編可得要好好介紹一下它。美洲大蠊是在所有蜚蠊中個頭是最大的,屬中大型昆蟲,那它到底具體長什麼樣子呢?接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位蜚蠊中的「明星」!美洲大蠊呈長橢圓形,背腹扁平,紅褐色或褐色,體色因蟲齡而有所變化。體表有油狀光澤。雌雄蟲體形相似,但雌蟲體稍寬於雄蟲。整個蟲體分頭、胸、腹三個部分。
  • 你了解美洲大蠊嗎?
    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體外對慢性髓源性白血病(K562)、原髓細胞白血病(HL60)、小鼠白血病(P388D1)細胞株[5],鼻咽癌(CNE)、肺癌(A549)、口腔上皮癌(KB)細胞株,卵巢癌(HO8910)、宮頸癌(Hela)和前列腺癌(PC3)細胞株,食管癌(Ecal09)、胃腺癌(BGC823)、結腸癌(LS174T)細胞株具有生長抑制作用;體外對胃癌BGC-823細胞的抑制作用與順鉑(DDP)
  • 美洲大蠊生存力強,斷頭也能活
    在英國大英地質博物館收藏有一塊昆蟲琥珀化石,裡面的昆蟲就是美洲大蠊,經14C測定,這塊化石已經有三億八千萬年的歷史,證明美洲大蠊在3.8億年前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它比恐龍出現還早,而恐龍早已滅絕,美洲大蠊還活躍在地球上,並且漫長的歲月也沒有改變它的形態和結構,這種情況在生物進化史上十分罕見。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 60億隻美洲大蠊 年產值超10億元
    大會結束後,省委書記彭清華前往涼山州西昌市、德昌縣調研,實地考察了當地特色農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群眾就業增收等情況,研究部署精準施策綜合幫扶脫貧攻堅有關工作。        在涼山西昌,「隱藏」著全球        最大的美洲大蠊養殖基地,多達60億隻美洲大蠊生活在這裡。這裡的美洲大蠊用途是作為藥物,這裡也是我國首家通過國家藥監局GAP認證的藥物昆蟲養殖基地。美洲大蠊雖小,卻創造了大能量,在解決貧困居民就業的同時,每年創造的產值超過了10億元。
  • 初探西昌全球最大美洲大蠊養殖基地:何以屢受中外媒體關注
    在涼山州的西昌市,「隱藏」著全球最大的美洲大蠊養殖基地,多達60億隻美洲大蠊生活於此,這是我國首家通過國家藥監局GAP認證的藥物昆蟲養殖基地。美洲大蠊個頭雖小,卻足以創造大能量,在解決貧困居民就業的同時,每年創造的產值超過了10億元。
  • 美洲大蠊能吃嗎?美洲大蠊好吃嗎?四川宜賓街頭驚現美洲大蠊試吃
    美洲大蠊能吃嗎?美洲大蠊好吃嗎?相信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美洲大蠊,美洲大蠊是什麼呢?
  • 「美洲大蠊」遠徵史!
    如果要問到生活中哪一種昆蟲讓你深惡痛絕、極度反感、噁心至極,絕大多數人會聯想到蟑螂,而在這些家居蟑螂中,體型巨大的美洲大蠊首當其衝。對於來自非洲的美洲大蠊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溫度,在非洲溫室「養尊處優」的它們在20度以下便會變得行動遲緩,低於10度便會休眠甚至死亡。這麼看來美洲大蠊想徵服世界貌似是痴心妄想,然而人類技術的興起及城市發展卻對它們的全球霸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 厲害了我的美洲大蠊!小小昆蟲竟惹12國家和地區關注……
    美洲大蠊吃什麼長大的?如果美洲大蠊集體暴走的話,那是相當壯觀。所以要如何防止它們「越獄」?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親自解答。好醫生康復新液上市以來已經在全國數千家醫院使用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於消化科口腔科、外科等眾多疾病的治療目前已有超過4000萬的患者通過服用該藥物擺脫病痛除了幫人類解除病痛在拿獎方面美洲大蠊也是把好手目前,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及
  • 不是所有的小強都叫「美洲大蠊」
    平常我們所說的蟑螂其實包含了很多品類,它們都是蜚蠊科昆蟲的一種,但是美洲大蠊獨樹一幟!首先,美洲大蠊是蜚蠊科中體積最大的!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總結了歷代本草學記載,並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後,對蜚蠊是這樣描述的:「身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另外,美洲大蠊是蜚蠊科中唯一能夠用藥的昆蟲,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入藥歷史有兩千多年,一直都存在於中藥寶典中。
  • 騰藥「美洲大蠊」入選雲南「十大名藥材」
    騰藥「美洲大蠊」入選雲南「十大名藥材」 2019-09-30 17:1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美洲大蠊養殖基地 四川宜賓哪裡有養美洲大蠊的
    美洲大蠊是蟑螂眾多品質中的一種,以能吃能入藥而出名,對癌症、傷口恢復等有很好的療效,很多藥都要用到美洲大蠊的提取物,今年來越來越多醫療機構都在求購美洲大蠊,基本供不應求,很多人開始投入養殖,那麼哪裡有美洲大蠊養殖基地呢?  「現在他們是我的寶貝。」
  • 重慶一女子服藥後發現吃下去的竟是美洲大蠊蟑螂提取物
    ­  藥品含有蟑螂提取物­  「藥品成分上寫著『美洲大蠊乾燥蟲體提取物』,我很好奇這究竟是什麼。」陳女士說,自己看到美洲大蠊,頓時來了興致,於是便用手機在網上搜索。­  搜索結果顯示,美洲大蠊就是俗稱的蟑螂,知道真相後的陳女士瞬間感到噁心,差點嘔吐。
  • 科學網—揭示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宇紅)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詹帥等合作,在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水平上詮釋了美洲大蠊的發育可塑性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該成果從基因組和基因功能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稱之為「小強」的分子秘密,是再生生物學的理想模型;並在基因組水平上為蟑螂進化為白蟻提供了重要證據,在昆蟲宏進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美洲大蠊具超強的惡劣環境適應能力,旺盛的生長、生殖、解毒和再生能力,素有「小強」之稱。相對果蠅等模式昆蟲而言,美洲大蠊的絕大部分研究都顯著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