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作為蟑螂界的扛把子,今天小編可得要好好介紹一下它。美洲大蠊是在所有蜚蠊中個頭是最大的,屬中大型昆蟲,那它到底具體長什麼樣子呢?接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位蜚蠊中的「明星」!
美洲大蠊呈長橢圓形,背腹扁平,紅褐色或褐色,體色因蟲齡而有所變化。體表有油狀光澤。雌雄蟲體形相似,但雌蟲體稍寬於雄蟲。整個蟲體分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小,隱於前胸背板下方,從蟲體背面觀只能看到頭頂端的一小部分,其頸部可以自由地向前後左右活動,所以其口器不是固定的下口式,而能向前伸展。頭部有單眼、複眼及觸角各一對。複眼較大,位於頭上部兩側,佔據了頭的較大部分,單眼位於觸角的內上方,白色點狀,其皮下集聚著感覺細胞。頭頂及兩複眼間為黑褐色,複眼間距雄蟲狹雌蟲寬;下顎須淡褐色,端部兩節褐色。觸角發達,呈鞭狀,由多節組成,其長度超過尾端,是重要的感覺器官。口器是典型而發達的咀嚼式口器,由上唇、大顎、舌、小顎、下唇構成。
記者通過走訪多家美洲大蠊養殖基地了解到,美洲大蠊孵化期為3~12周,卵鞘初期為白色,漸變褐至黑色,每鞘有卵14~16粒,卵期約45~90天(熱天只需要20~30天) ,從卵莢側面或背面裂開,即孵化出若蟲。為使孵化率提高,使若蟲不被成蟲吃掉,工廠一般採取撿卵莢集中孵化法,即把成蟲產下的卵莢撿到一處,放人溫度在28~32℃,相對溼度在75% -90%,保水、保食、無汙染的孵化箱中孵化。剛從卵中孵化出的若蟲為白色,數小時後蛻皮1次,體色漸變深,以後在成熟過程中共蛻皮5~13次才成為成蟲。發育時間長短依品種和飼養條件不同而不同。
現代醫學發現,美洲大蠊含有多種元素、胺基酸、抗壞血酸,以及海藻糖酶、糖蛋白、肌醇、肽類、黏糖氨酸、黏氨酸等,同時,其提取物還對慢性髓源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卵巢癌等腫瘤細胞株具有生長抑制作用,此外,其對於創面、燒傷和潰瘍等創傷癒合,也有明顯促進作用。
美洲大蠊是一種良藥,《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綱目》和《本草綱目拾遺》等藥典中對「蜚蠊」均有專條記載,近代醫藥專家研究認為:蜚蠊性寒,味鹹,有散瘀、解毒的功效,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卻一直將它作為害蟲。那我今天可要糾正一下大家的想法!
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體外對慢性髓源性白血病、原髓細胞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細胞株,鼻咽癌、肺癌、口腔上皮癌細胞株,卵巢癌、宮頸癌和前列腺癌細胞株,食管癌、胃腺癌、結腸癌細胞株具有生長抑制作用;體外對胃癌BGC-823細胞的抑制作用與順鉑相似,且呈時間和濃度依賴關係。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小鼠Lewis肺癌和3LL肺癌瘤組織的生長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美洲大蠊蟲粉對環磷醯胺所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小鼠不僅有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對細胞特異性免疫和體液特異性免疫均有提高的作用。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和室溫下水攪拌提取物對CCl4致小鼠肝損傷均有一定保護作用。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非常明顯的促進小鼠創面和燒傷模型肉芽組織增生,並出現相應的量效關係。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家兔創面、燒傷及潰瘍模型創傷癒合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小鼠應急型潰瘍模型及乙醇型胃黏膜損傷保護效果明顯。美洲大蠊蟲粉能降低腹瀉小鼠血清的MDA含量,提高SOD、GSH-PX和T-AOC的活力,從而有效拮抗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而且不僅能降低腸道大腸桿菌的數量,而且能使發生病理變化的腸黏膜及絨毛修復完好。
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蹠腫脹,可使醋酸所致的扭體次數明顯減少,並使小鼠熱板法痛闞明顯提高。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美洲大蠊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那麼它到底是源自哪裡呢,這還要翻一翻歷史給大家講解一下!
歷史上,非洲是一個飽受殖民者磨難的國家。為開通海上貿易之路,葡萄牙早在1415年就開始不斷蠶食非洲土地並且在1442年開始奴隸貿易。繼葡萄牙之後,其他殖民主義國家也紛紛前來非洲發展殖民地,16世紀中葉英國商船也開始來到非洲西海岸發展貿易,1562年英國開始向美洲販運奴隸,自此掠奪非洲廉價勞動力的風氣逐漸壯大興起,導致非洲大量人口喪失。到了18世紀,博物學家們開始痴迷於對物種的種類劃分,一些早期的學者在美洲大陸發現一種活躍的大型蟑螂,並將其正式命名為「美洲大蠊」,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美洲大蠊」實際上就是以往「船蠊」的後代,從非洲遠渡重洋而來的入侵物種。
自此以後,這種來自非洲的「偷渡者」便獲得了美洲大陸的免費「綠卡」四處「坑蒙拐騙」,當能夠追溯原產地之時早就已經定種了,考慮到美洲已經成為它們的模式產地,學名暫不更改,不知有多少人在讀此文之前還一直堅信這些大型蟑螂的原產地就是美洲。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於美洲大蠊是不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看似不起眼的小傢伙竟然有那麼多神奇的作用,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