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到生活中哪一種昆蟲讓你深惡痛絕、極度反感、噁心至極,絕大多數人會聯想到蟑螂,而在這些家居蟑螂中,體型巨大的美洲大蠊首當其衝。
(大部分人對蟑螂深惡痛絕)
傳播疾病、擴散迅速、汙染食物,人類總是喜歡舉一反三,因此美洲大蠊的壞名聲導致無數「與世無爭」的蟑螂種類無辜躺槍(絕大部分蟑螂不願與人類「親密接觸」)。
(並不是所有的蟑螂都願意跟人接觸,例如圖片中的古巴綠蟑螂)
實際上,即便是美洲大蠊的危害也很有限:在傳播病原體方面遠不及蠅類;它們能夠造成的最為直接的危害在於過敏,然而在這方面它們甚至不如阿貓阿狗;沒錯,美洲大蠊的擴散速度很快但卻並沒有對原生物種造成什麼影響,它們依然該吃就吃該睡就睡,有些種類甚至將美洲大蠊作為日常口糧。之所以美洲大蠊選擇親近人類,倫家不過是受到生活所迫,被垃圾吸引才勉強答應與人類「同居」而已。
非洲黑暗歷史與船蠊入侵
(非洲奴隸貿易為美洲大蠊全球入侵提供「高速公路」)
歷史上,非洲是一個飽受殖民者磨難的國家。為開通海上貿易之路,葡萄牙早在1415年就開始不斷蠶食非洲土地並且在1442年開始奴隸貿易。繼葡萄牙之後,其他殖民主義國家也紛紛前來非洲發展殖民地,16世紀中葉英國商船也開始來到非洲西海岸發展貿易,1562年英國開始向美洲販運奴隸,自此掠奪非洲廉價勞動力的風氣逐漸壯大興起,導致非洲大量人口喪失。
然而這些早期殖民者不會想到一種繁殖能力極強的大型蟑螂也隨著他們的黑暗交易被帶到了他們國家。那些淘金者後來發現了這些「偷渡者」,但被金錢衝昏頭腦的他們並不想溯源到底,並起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船蠊」。隨著殖民貿易的不斷壯大,美洲大蠊跟隨殖民者們登陸一個又一個被殖民國家,依託強大的適應能力,這些先驅蟑螂開始在那裡不斷繁殖壯大,徵服一個又一個大洲與海島。
到了18世紀,博物學家們開始痴迷於對物種的種類劃分,一些早期的學者在美洲大陸發現一種活躍的大型蟑螂,並將其正式命名為「美洲大蠊」,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美洲大蠊」實際上就是以往「船蠊」的後代,從非洲遠渡重洋而來的入侵物種。
自此以後,這種來自非洲的「偷渡者」便獲得了美洲大陸的免費「綠卡」四處「坑蒙拐騙」,當能夠追溯原產地之時早就已經定種了,考慮到美洲已經成為它們的模式產地,學名暫不更改,不知有多少同學在讀此文之前還一直堅信這些大型蟑螂的原產地就是美洲。
美洲大蠊的全球霸業
要徵服世界單單是踏上那裡的土地還遠遠不夠,對入侵物種而言,它們必須得適應那裡的環境。
對於來自非洲的美洲大蠊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溫度,在非洲溫室「養尊處優」的它們在20度以下便會變得行動遲緩,低於10度便會休眠甚至死亡。這麼看來美洲大蠊想徵服世界貌似是痴心妄想,然而人類技術的興起及城市發展卻對它們的全球霸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下水道系統的建立為美洲大蠊創造完美棲息地)
一座城市的建立,公共設施必須得到完善,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下水道系統,這些排水排汙設施連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就如同城市的血管。相對封閉的空間及汙水分解發酵使得下水道成為潮溼的「溫室」,這裡就成為了美洲大蠊理想的棲息地及擴散高速公路,它們可以依託這一龐大的地下系統登陸每一處大街小巷。
(工業革命的興起為美洲大蠊開闢新領地創造機會)
但是,離開了這些「地下戰壕」,美洲大蠊還是很脆弱,它們似乎擺脫不了下水道周邊苟且偷生的生活。然而,人類技術的發展卻又一次陰差陽錯地幫助了這些入侵者。18世紀,英國開始發起工業革命,開啟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全新時代,隨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發展機器的狂潮。機器運作會產生熱量,而為了防止機箱溫度過高,機箱上會設計通風口。對於喜溫的美洲大蠊而言,這裡便成為他們擴展領地的溫床。隨著電子科技逐漸進入百姓家,這些蟑螂的領地也跟著擴張到人類家中。
強悍適應能力
除了溫度,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要想穩住腳跟,它必須先要解決食物問題,但這一點對廣食性的美洲大蠊而言並不算什麼。在下水道中,它們可以攝食腐敗的有機質頑強生存。進入人類家中以後,它們便開始四處搜尋殘羹冷炙。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它們甚至會吃一些工業製品充飢(例如,牙刷的刷頭)。儘管美洲大蠊攝食範圍很廣,但它們偏好於甜食、發酵食物(例如酒)及油脂,而就因為好油脂這口,美洲大蠊在四川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外號:偷油婆。
(麵包對於美洲大蠊而言是一頓理想的大餐)
雖然美洲大蠊在人類社會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它們同類相殘的「傳統」仍然保留著。就算食物再充足,它們也會吃同類,在一個美洲大蠊族群中經常發生大吃小、強吃弱的事,或許這就是它們自我基因優化的過程吧。
美洲大蠊能夠快速徵服一個地方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們喜好群居生活,往往到達一處合適生境後就會召集小夥伴們趕來,而召集方式就是通過糞便,你沒有聽錯是糞便!美洲大蠊的糞便含有聚集激素,當它們來到適居新環境後便會排便,這些糞便就像是邀請函般告訴還未登陸的同伴:這裡環境不錯,速速搬來,咱們不見不散!除此之外,美洲大蠊吃東西的過程中也會排便,讓附近的朋友前來一起赴宴。
逃跑大師
想在新環境中持續發展,你得有化解與鄰居間的衝突的能力,美洲大蠊的解決方法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美洲大蠊全身密布剛毛,能夠偵測到最為輕微的氣流變化,並在短時間內迅速逃離是非之地,它們的翅膀不是用來登天而是在高處逃跑過程中起到緩衝作用的「降落傘」。美洲大蠊另一個值得驕傲的技能就是:縮骨功,它們能夠鑽入極窄縫隙間。
(美洲大蠊剛毛放大圖)
有同學提到繁殖能力,沒錯,美洲大蠊的確有非凡的繁殖能力。然而夭折比例很高,上面我們提到美洲大蠊有大吃小傳統,蟑螂卵莢對它們而言就像是魚子醬般美味,加上美洲大蠊沒有攜卵及卵胎生習性,它們的卵經常被成群的美洲大蠊啃食。那些倖存下來的小蟑螂同樣面臨被同類捕殺的風險,除此之外,小到螞蟻獵蝽大到高腳蛛大守宮都視它們為美味佳餚。經過幾輪獵殺,剩下的小蟑螂不斷生長,但它們在褪皮階段很容易被卡住,因此能夠有幸變為成蟲的並不多。
(捕殺美洲大蠊的高腳蛛)
古老?新生?
一說到蟑螂適應性強,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理所當然,是呢,無論自然課上還是科教頻道都說蟑螂是世界最為原始的生物之一,它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物種的興衰,最早可追溯到2億年前,可謂是「超級活化石」。這似乎成為了一條不變的真理。
沒錯,昆蟲登上地球舞臺早期的確出現過大型的蟑螂族群(古網翅類),然而它們出現不久就悄然滅絕了。前些年,德國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中生代時期(距今約1億年)的新種蟑螂琥珀,然而這種蟑螂已經開始向肉食性轉化。
(琥珀中的肉食性蟑螂新種)
隨後的化石發現表明:到了侏羅紀時期,肉食性蟑螂的種類繁多,而在白堊紀更是達到巔峰,它們的捕食武器也越來越完善。相反,現今的蟑螂直至侏羅紀時期才出現,是一支相對較年輕的族群。或許我們需要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原始蟑螂的後裔,它就是螳螂!
*本文僅授權《rlyl的自然世界》獨家發布,其他任何媒體平臺未經本人書面授權,不可擅自轉載發布,謝謝您的合作與理解。
👇進入《尋蟲者》專欄
了解更多神奇昆蟲
最後一個知識點get一驚吧?誰會想到那麼優雅的螳螂竟然是原始蟑螂的後裔!
Author:朱小豆
Editor:rlyl
📖延伸閱讀:
我是如何走上「玩蟲」這條不歸路的......
【甲蟲迷】兜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