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遠徵史!

2021-01-19 rlyl的自然世界


如果要問到生活中哪一種昆蟲讓你深惡痛絕、極度反感、噁心至極,絕大多數人會聯想到蟑螂,而在這些家居蟑螂中,體型巨大的美洲大蠊首當其衝。



(大部分人對蟑螂深惡痛絕)



傳播疾病、擴散迅速、汙染食物,人類總是喜歡舉一反三,因此美洲大蠊的壞名聲導致無數「與世無爭」的蟑螂種類無辜躺槍(絕大部分蟑螂不願與人類「親密接觸」)。



(並不是所有的蟑螂都願意跟人接觸,例如圖片中的古巴綠蟑螂)


實際上,即便是美洲大蠊的危害也很有限:在傳播病原體方面遠不及蠅類;它們能夠造成的最為直接的危害在於過敏,然而在這方面它們甚至不如阿貓阿狗;沒錯,美洲大蠊的擴散速度很快但卻並沒有對原生物種造成什麼影響,它們依然該吃就吃該睡就睡,有些種類甚至將美洲大蠊作為日常口糧。之所以美洲大蠊選擇親近人類,倫家不過是受到生活所迫,被垃圾吸引才勉強答應與人類「同居」而已。


非洲黑暗歷史與船蠊入侵



(非洲奴隸貿易為美洲大蠊全球入侵提供「高速公路」)


歷史上,非洲是一個飽受殖民者磨難的國家。為開通海上貿易之路,葡萄牙早在1415年就開始不斷蠶食非洲土地並且在1442年開始奴隸貿易。繼葡萄牙之後,其他殖民主義國家也紛紛前來非洲發展殖民地,16世紀中葉英國商船也開始來到非洲西海岸發展貿易,1562年英國開始向美洲販運奴隸,自此掠奪非洲廉價勞動力的風氣逐漸壯大興起,導致非洲大量人口喪失。



然而這些早期殖民者不會想到一種繁殖能力極強的大型蟑螂也隨著他們的黑暗交易被帶到了他們國家。那些淘金者後來發現了這些「偷渡者」,但被金錢衝昏頭腦的他們並不想溯源到底,並起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船蠊」。隨著殖民貿易的不斷壯大,美洲大蠊跟隨殖民者們登陸一個又一個被殖民國家,依託強大的適應能力,這些先驅蟑螂開始在那裡不斷繁殖壯大,徵服一個又一個大洲與海島。



到了18世紀,博物學家們開始痴迷於對物種的種類劃分,一些早期的學者在美洲大陸發現一種活躍的大型蟑螂,並將其正式命名為「美洲大蠊」,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美洲大蠊」實際上就是以往「船蠊」的後代,從非洲遠渡重洋而來的入侵物種。



自此以後,這種來自非洲的「偷渡者」便獲得了美洲大陸的免費「綠卡」四處「坑蒙拐騙」,當能夠追溯原產地之時早就已經定種了,考慮到美洲已經成為它們的模式產地,學名暫不更改,不知有多少同學在讀此文之前還一直堅信這些大型蟑螂的原產地就是美洲。



美洲大蠊的全球霸業


要徵服世界單單是踏上那裡的土地還遠遠不夠,對入侵物種而言,它們必須得適應那裡的環境。


對於來自非洲的美洲大蠊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溫度,在非洲溫室「養尊處優」的它們在20度以下便會變得行動遲緩,低於10度便會休眠甚至死亡。這麼看來美洲大蠊想徵服世界貌似是痴心妄想,然而人類技術的興起及城市發展卻對它們的全球霸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下水道系統的建立為美洲大蠊創造完美棲息地)


一座城市的建立,公共設施必須得到完善,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下水道系統,這些排水排汙設施連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就如同城市的血管。相對封閉的空間及汙水分解發酵使得下水道成為潮溼的「溫室」,這裡就成為了美洲大蠊理想的棲息地及擴散高速公路,它們可以依託這一龐大的地下系統登陸每一處大街小巷。



(工業革命的興起為美洲大蠊開闢新領地創造機會)


但是,離開了這些「地下戰壕」,美洲大蠊還是很脆弱,它們似乎擺脫不了下水道周邊苟且偷生的生活。然而,人類技術的發展卻又一次陰差陽錯地幫助了這些入侵者。18世紀,英國開始發起工業革命,開啟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全新時代,隨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發展機器的狂潮。機器運作會產生熱量,而為了防止機箱溫度過高,機箱上會設計通風口。對於喜溫的美洲大蠊而言,這裡便成為他們擴展領地的溫床。隨著電子科技逐漸進入百姓家,這些蟑螂的領地也跟著擴張到人類家中。


強悍適應能力


除了溫度,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要想穩住腳跟,它必須先要解決食物問題,但這一點對廣食性的美洲大蠊而言並不算什麼。在下水道中,它們可以攝食腐敗的有機質頑強生存。進入人類家中以後,它們便開始四處搜尋殘羹冷炙。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它們甚至會吃一些工業製品充飢(例如,牙刷的刷頭)。儘管美洲大蠊攝食範圍很廣,但它們偏好於甜食、發酵食物(例如酒)及油脂,而就因為好油脂這口,美洲大蠊在四川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外號:偷油婆。


 

(麵包對於美洲大蠊而言是一頓理想的大餐)


雖然美洲大蠊在人類社會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但它們同類相殘的「傳統」仍然保留著。就算食物再充足,它們也會吃同類,在一個美洲大蠊族群中經常發生大吃小、強吃弱的事,或許這就是它們自我基因優化的過程吧。


美洲大蠊能夠快速徵服一個地方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們喜好群居生活,往往到達一處合適生境後就會召集小夥伴們趕來,而召集方式就是通過糞便,你沒有聽錯是糞便!美洲大蠊的糞便含有聚集激素,當它們來到適居新環境後便會排便,這些糞便就像是邀請函般告訴還未登陸的同伴:這裡環境不錯,速速搬來,咱們不見不散!除此之外,美洲大蠊吃東西的過程中也會排便,讓附近的朋友前來一起赴宴。


逃跑大師


想在新環境中持續發展,你得有化解與鄰居間的衝突的能力,美洲大蠊的解決方法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美洲大蠊全身密布剛毛,能夠偵測到最為輕微的氣流變化,並在短時間內迅速逃離是非之地,它們的翅膀不是用來登天而是在高處逃跑過程中起到緩衝作用的「降落傘」。美洲大蠊另一個值得驕傲的技能就是:縮骨功,它們能夠鑽入極窄縫隙間。



 (美洲大蠊剛毛放大圖)


有同學提到繁殖能力,沒錯,美洲大蠊的確有非凡的繁殖能力。然而夭折比例很高,上面我們提到美洲大蠊有大吃小傳統,蟑螂卵莢對它們而言就像是魚子醬般美味,加上美洲大蠊沒有攜卵及卵胎生習性,它們的卵經常被成群的美洲大蠊啃食。那些倖存下來的小蟑螂同樣面臨被同類捕殺的風險,除此之外,小到螞蟻獵蝽大到高腳蛛大守宮都視它們為美味佳餚。經過幾輪獵殺,剩下的小蟑螂不斷生長,但它們在褪皮階段很容易被卡住,因此能夠有幸變為成蟲的並不多。



 (捕殺美洲大蠊的高腳蛛)


古老?新生?


一說到蟑螂適應性強,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理所當然,是呢,無論自然課上還是科教頻道都說蟑螂是世界最為原始的生物之一,它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物種的興衰,最早可追溯到2億年前,可謂是「超級活化石」。這似乎成為了一條不變的真理。


沒錯,昆蟲登上地球舞臺早期的確出現過大型的蟑螂族群(古網翅類),然而它們出現不久就悄然滅絕了。前些年,德國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中生代時期(距今約1億年)的新種蟑螂琥珀,然而這種蟑螂已經開始向肉食性轉化。



(琥珀中的肉食性蟑螂新種)


隨後的化石發現表明:到了侏羅紀時期,肉食性蟑螂的種類繁多,而在白堊紀更是達到巔峰,它們的捕食武器也越來越完善。相反,現今的蟑螂直至侏羅紀時期才出現,是一支相對較年輕的族群。或許我們需要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原始蟑螂的後裔,它就是螳螂!



*本文僅授權《rlyl的自然世界》獨家發布,其他任何媒體平臺未經本人書面授權,不可擅自轉載發布,謝謝您的合作與理解。



👇進入《尋蟲者》專欄

了解更多神奇昆蟲



最後一個知識點get一驚吧?誰會想到那麼優雅的螳螂竟然是原始蟑螂的後裔!


Author:朱小豆

Editor:rlyl


📖延伸閱讀:


我是如何走上「玩蟲」這條不歸路的......


【甲蟲迷】兜鍬之美!



相關焦點

  • 美洲大蠊生存力強,斷頭也能活
    在英國大英地質博物館收藏有一塊昆蟲琥珀化石,裡面的昆蟲就是美洲大蠊,經14C測定,這塊化石已經有三億八千萬年的歷史,證明美洲大蠊在3.8億年前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它比恐龍出現還早,而恐龍早已滅絕,美洲大蠊還活躍在地球上,並且漫長的歲月也沒有改變它的形態和結構,這種情況在生物進化史上十分罕見。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
  • 美洲大蠊引關注 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走紅網絡
    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中新網6月4日電 探秘神奇中醫藥創新發展,在四川西昌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這裡的美洲大蠊由人工智慧算法驅動的全新系統控制,養殖效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每年可以培育60億隻美洲大蠊。而近日,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走紅網絡。
  • 美洲大蠊—神奇的昆蟲
    美洲大蠊更是益蟲中的佼佼者,因為它是一味天然中藥材,它的提取物對很多疾病都有效,包括消除炎症水腫、促進創面癒合、提高免疫功能等。這是一種"成功"的生物,如同其他諸如藍藻、老鼠一樣的"成功"生物一樣,美洲大蠊同樣擁有它自己的"成功秘籍"--美洲大蠊擁有強大的繁殖能力。雌美洲大蠊一生只會交配一到兩次,然後將精子儲存起來慢慢使用。一隻雌美洲大蠊一生可以繁育數萬個後代。
  • 美洲大蠊能吃嗎?美洲大蠊好吃嗎?四川宜賓街頭驚現美洲大蠊試吃
    美洲大蠊能吃嗎?美洲大蠊好吃嗎?相信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美洲大蠊,美洲大蠊是什麼呢?
  • 神奇的寶貝~美洲大蠊
    首先進入我們眼帘的是高大雄偉的廠房正門中央,佇立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塑像,並鑲嵌著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我們穿上防塵鞋套,進入窗明几淨的車間,見到一套套用生物技術高科技生產甲殼素的生產流水線,檢測議器等設備。親眼目睹並考察了好醫生集團投入5000萬元,全球唯一得到GAP認證的美洲大蠊西昌養殖基地!那一箱箱密密麻麻的,一隻只肥胖而又活蹦亂竄的美洲大蠊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 發現於美洲的美洲大蠊,竟被老祖宗拿來入藥?
    直至18世紀,這種昆蟲在美洲被生物學家發現並命名為「美洲大蠊」。其實,美洲大蠊的足跡遠比大家想像中更遠。早在東漢年間,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對這種昆蟲藥用價值的探索。而這種藥物,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美洲大蠊」。美洲大蠊,又名蜚蠊、香娘子等。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的應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中醫認為,蜚蠊科入藥動物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尿消腫等功效,可以用於癥瘕、積聚、創傷等多個方面的治療,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中品。
  • 吃「蟑螂」能長壽,李時珍也這麼說!可有膽量一試?
    據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記載,「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這裡的蜚蠊,特指一種蟑螂——美洲大蠊,它在古代就已經成為人們的美食,直到現在,在雲南、四川、山東等地民間,仍然有生吃和油炸美洲大蠊的習慣。如果你去了法國,朋友請你吃蝸牛,你千萬不要覺得他有病,蝸牛可是法國的餐桌三大寶之一。
  • 美洲大蠊養殖基地 四川宜賓哪裡有養美洲大蠊的
    美洲大蠊是蟑螂眾多品質中的一種,以能吃能入藥而出名,對癌症、傷口恢復等有很好的療效,很多藥都要用到美洲大蠊的提取物,今年來越來越多醫療機構都在求購美洲大蠊,基本供不應求,很多人開始投入養殖,那麼哪裡有美洲大蠊養殖基地呢?  「現在他們是我的寶貝。」
  • 美洲大蠊——神奇的昆蟲
  • 你了解美洲大蠊嗎?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小鼠Lewis肺癌和3LL肺癌瘤組織的生長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提高免疫作用  美洲大蠊蟲粉對環磷醯胺所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小鼠不僅有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對細胞特異性免疫和體液特異性免疫均有提高的作用。
  • 帶你走進「美洲大蠊」的世界
    美洲大蠊作為蟑螂界的扛把子,今天小編可得要好好介紹一下它。美洲大蠊是在所有蜚蠊中個頭是最大的,屬中大型昆蟲,那它到底具體長什麼樣子呢?接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位蜚蠊中的「明星」!美洲大蠊呈長橢圓形,背腹扁平,紅褐色或褐色,體色因蟲齡而有所變化。體表有油狀光澤。雌雄蟲體形相似,但雌蟲體稍寬於雄蟲。整個蟲體分頭、胸、腹三個部分。
  • 室內體型最大的蟑螂-美洲大蠊
    【形態】美洲大蠊是室內蟑螂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蟲體長35~40mm,體呈紅褐色。翅發達,雌蟲翅伸展剛好蓋住腹部,雄蟲翅伸展超過腹部。雌雄蟲爬行速度很快,飛行能力弱。美洲大蠊具孤雌生殖能力,在高溫情況這種現象更常見。美洲大蠊一般晚上9點出現活動,12點到凌晨1點達到高峰,凌晨5點活動終止。美洲大蠊3~4月份開始活動,5~7月達到高潮,而在8~9月會出現第2個活動高峰。10月份減少,11月下旬消失。在上海和江浙地區,美洲大蠊的季節消長與該地區的黑胸大蠊的季節消長相似。美洲大蠊以若蟲、成蟲和卵鞘越冬。
  • 不是所有的小強都叫「美洲大蠊」
    平常我們所說的蟑螂其實包含了很多品類,它們都是蜚蠊科昆蟲的一種,但是美洲大蠊獨樹一幟!首先,美洲大蠊是蜚蠊科中體積最大的!另外,美洲大蠊是蜚蠊科中唯一能夠用藥的昆蟲,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入藥歷史有兩千多年,一直都存在於中藥寶典中。美洲大蠊入藥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謂「味鹹、寒」,原文:「美洲大蠊(蜚蠊),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也即是說美洲大蠊對消炎、抗腫瘤、修復創面、促進細胞增生有積極作用。
  • 科學網—揭示美洲大蠊發育可塑性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宇紅)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詹帥等合作,在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水平上詮釋了美洲大蠊的發育可塑性 該成果從基因組和基因功能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稱之為「小強」的分子秘密,是再生生物學的理想模型;並在基因組水平上為蟑螂進化為白蟻提供了重要證據,在昆蟲宏進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美洲大蠊具超強的惡劣環境適應能力,旺盛的生長、生殖、解毒和再生能力,素有「小強」之稱。相對果蠅等模式昆蟲而言,美洲大蠊的絕大部分研究都顯著滯後。
  • 美洲大蠊的主要危害?如何控制?
    美洲大蠊食性廣泛,喜食糖和澱粉、汙染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是世界性衛生害蟲。
  • 蟑螂的形態特徵及生活習性——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種類,也有分布於溫帶北部。 在我國絕大部分省(市)均有報告,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福建等南方諸省(區),它是優勢種。1,形態特徵成蟲:美洲大蠊是室內體型最大的蟑螂,一般體長27-40 mm,但也有較小或更大的個體。雌成蟲和雄成蟲約等大,但雌蟲較為肥胖。體呈紅褐色。
  • 美洲大蠊,在臨床藥物研究中的神奇作用
    ,《唐本草》中稱美洲大蠊「食之下氣」,《名醫別錄》記載其「通利血脈」。藥用昆蟲是中國傳統醫藥寶庫中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應用昆蟲類中藥治療疑難病證,有其獨特而豐富的經驗,且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好醫生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康復新液溶液劑,並建立了國內首個美洲大蠊GAP養殖基地,科學規範的養殖技術,規模化繁殖飼養,控制藥材來源的質量。為了保證其藥品品質和進一步研究,2016年12月10日,由中國中藥協會會上,主辦的「好醫生康復新液——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 四川解密美洲大蠊基因組圖譜
    近日,四川大學和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共同發布藥用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首次揭示了這一藥用昆蟲的基因組圖譜。  2月9日,該藥業集團總經理助理沈詠梅告訴記者,她最近填寫了幾個國家的申請,希望讓與美洲大蠊相關的中藥更好走出國門。「以前嘗試過多次,因為標準不一還沒成功過。美洲大蠊基因組圖譜研究,將增大中醫藥走出國門的可能性。」沈詠梅說。
  • 蟑螂治病不是傳說,美洲大蠊是唯一入藥品種
    蟑螂治病不是傳說,美洲大蠊是唯一入藥品種市場信息網   2017-07-27 10:49:01   來源: 中國商務新聞網   評論:   鬱悶!胃病服藥後發現主要成分竟是蟑螂提取物?  虛驚!美洲大蠊是入藥品種 市場應用已非常廣泛  近日,家住府青路二段的張女士胃病發作,遂到附近公立醫院就醫。回家服藥後無意發現,醫生所開的其中有一個藥的主要成分竟然是美洲大蠊乾燥蟲體提取物。張女士非常鬱悶:「本不知道美洲大蠊是什麼,好奇之下在網上一搜,居然和蟑螂一個模樣。」
  • 騰藥「美洲大蠊」入選雲南「十大名藥材」
    騰藥「美洲大蠊」入選雲南「十大名藥材」 2019-09-30 17:1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