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檔期延長並沒有實際上為這部電影添加多少票房,不過,能夠上映這麼久也正是說明這部電影的熱度不減。目前,這部電影以接近50億票房的「身價」躋身到全國票房第二。
票房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數。就像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老師評價相聲一樣,觀眾賣座那就是成功。這話說得有點偏激,不過還是有一點道理的。
要是過分追逐票房,那電影又會出現怎麼樣的亂象呢?流量明星出現在熒幕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我認為對電影的評價不應該局限於對票房的分析。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說出了這部電影成功的秘密,「這部電影在客觀上有很多不足,之所以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觀眾的寬容」。與此同時,他也指出電影在特效方面也有著不足。
不過,我認為這部電影有點不足的地方並不是特效,而是劇情的深度。怎麼說呢?電影中的劇情總是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像moss所說的那句話一樣,「讓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人工智慧為啥要突然說出這樣一句話呢?
我認為結合原著再融合一些電影中看上去有點奇怪的劇情就能很好地解釋這句話存在的更深意義。例如,李一一初次面對劉啟一幫人等的時候,為什麼要抓住朵朵呢?電影並沒有把這些東西沒有說清楚。最主要的是,李一一的補給也是劉啟給的。
這意味著什麼?存在一種可能性,李一一有可能在之前被搶了物資,或者他們救援隊被搶了,但是劇情沒有深入。物資的缺少就像抽籤進入地下城一樣,這裡面的深意在原著說的比較顯著。
在物資匱乏的時候,人是否會失去理性成為一隻野獸呢?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漂泊大海的少年派到底有沒有為了生存而食人肉呢?這永遠都是一個未解的謎。另外一種說法是反叛軍阻擊了李一一的救援隊,我不太贊同這種說法,因為火石依然在。
《流浪地球》的電影深度,在原著的故事框架下,原本是可以上升到一個值得深思的高度。不過,顯然,由於剪輯和刪減,這部電影少了一些劇情上的味道。
不過,這沒法阻止我對《流浪地球》的愛。相信大多數網友都能夠看出這部劇的優點和缺點,也可以感受到某些劇情的小彆扭,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給了一個不錯的分數以及貢獻了不少的票房呢?
我認為我們是在期待這樣電影再出現,我們是在給電影製作者們講出我們的需求,我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的科幻電影發展加速。
最後,我認為其實郭帆導演說的不太準確,《流浪地球》在票房上的成功不是因為觀眾的寬容,而是因為這部電影點燃了我們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就像點燃木星的那根火柴一樣。
文|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