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告】利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

2020-11-22 MBA中國網

---

題目:利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

報告人:劉偉民教授,物質學院,上海科技大學,

時間:2020年11月5日下午2點

地點:化學化工學院A樓518會議室

邀請人:張紹東特別研究員 丁蓓特別研究員

劉偉民教授

物質學院,上海科技大學

個人簡歷

2002.9-2006.2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

2006.8 -2009.4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

2009.5-2016.5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Emory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 博士後

2016.6-至今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博導/助理教授

報告摘要

超快光譜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工具,在近十幾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凝聚態物理、光電材料表徵以及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組專注於超快光譜實驗新方法的構建和開發,並利用新穎的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結合傳統的瞬態吸收和時間分辨螢光光譜技術在飛秒/皮秒時域針對光功能材料的激發態動力學進行研究。

在這次報告中,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介紹本課題組近期的研究進展:

1)基於反卡沙(Anti-Kasha)現象的螢光探針分子雙螢光發射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研究;

2)基於Acceptor-Donor-Acceptor結構的發色團分子內電荷轉移(Intramolecular Charge-Transfer)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研究。

---

相關焦點

  • 與時間賽跑 和光譜同行——BCEIA 2019超快分子光譜高峰論壇在京...
    超快分子光譜方法具有極高的時間解析度,所涉及的工作波段包括紅外,太赫茲,可見,紫外等;利用多束飛秒雷射脈衝,能實現多種光譜形式測量,如泵浦-探測瞬態光譜,二維紅外光譜,二維可見光譜等;對於物質激發態原處過程、材料中載流子過程、分子超快結構與能量傳遞動力學過程都具有非常高的靈敏性。  清華大學教授孫素琴主持了本次會議。
  • 【前沿技術】利用阿秒雷射跟蹤分子動力學過程
    2020-11-22 23:02:46 來源: 藍海星智庫 舉報   受美國陸軍研究署資助
  • 「前沿技術」利用阿秒雷射跟蹤分子動力學過程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陸軍研究署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阿秒瞬態吸收光譜跟蹤了溴化碘分子絕熱光解動力學過程。通常認為分子動力學過程非絕熱相互作用是各種光學化學反應的關鍵。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凝聚態體系基態的物理性質已經較為成熟
  • 進展|利用選擇性振動激發實現單分子解離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可以直接將非彈性隧穿電子注入到表面單個分子的電子激發態和振動激發態,並通過控制非彈性隧穿電子的能量和注入位置,實現單分子在表面的選擇性激發,同時具有原子級的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是研究表面單分子解離反應的理想手段。
  • 氫氣分子的預解離動力學
    報告題目:氫氣分子的預解離動力學報 告 人:莫宇翔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報告時間:5月15日(周三)14:00報告地點:生命科學樓504主辦單位: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摘要:氫分子的電子結構及動力學是分子物理中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氫分子的激發態光譜也得到了非常仔細的研究
  • 飛秒激發拉曼光譜幫助理解光伏電池發電機理
    本周早些時候,來自蒙特婁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賽普勒斯大學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傳播》上發表的一份新報告中解釋他們的發現:「我們的發現對機制理解所有的太陽能轉換系統方面的分子細節的發電機制非常重要。」第一作者,蒙特婁大學Francoise Provencher稱:「我們幾十年來致力理解有機光伏分子的工作原理圖這一'聖杯',終於取得重大進展。」
  • 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許多微觀物理化學過程發生在皮秒和飛秒量級,傳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能夠以原子級分辨觀察表面結構和電子態,但其時間解析度不足以解析皮秒和飛秒尺度的超快動力學過程。
  • 基於實時光譜分析的智能飛秒鎖模脈衝控制
    此外,該研究還展示了鎖模雷射器從窄譜鎖模態到寬譜鎖模態的複雜動力學過程,為進一步研究鎖模雷射器內部複雜的非線性動力學提供新視角。 輸出脈衝寬度為10-15秒的飛秒脈衝雷射器作為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在物理、化學、生物、材料、信息科學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鎖模是產生飛秒脈衝的主要手段,實現方式有主動鎖模、被動鎖模以及混合鎖模。其中,基於非線性偏振演化(Nonlinear polarization evolution, NPE)的被動鎖模因其簡單的結構和優異的脈衝性能備受親睞。
  • 多光子共振激發 誘導裡德堡態的普適機制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在超快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飛秒強雷射與分子相互作用產生裡德堡原子,並結合電子—原子核關聯能譜技術,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發是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聚焦光譜分析技術前沿「超快光譜」——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
    當入射光脈衝照射在所研究的物理體系上時,會觸發體系內產生一些非平衡的動力學過程,可以通過出射光中的信號來了解這些非平衡過程。「超快」這個形容詞指的是所研究現象的時間尺度,時間尺度可以跨越幾個數量級,從阿秒到納秒;「超快」也可以指光脈衝的寬度或脈衝間隔。  超快光譜的出現,讓人們能通過「慢動作」觀察到處於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在凝聚相超快光譜與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出甲醇分子(光催化研究中最常用的空穴犧牲劑之一)吸附於模型半導體材料(g-C3N4)表面所發生的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在光解水產氫、二氧化碳轉化等光催化還原反應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光激發電子的利用效率,空穴犧牲劑往往被加入待研究體系以抑制有害的電子-空穴複合。添加空穴犧牲劑雖已成為光催化研究領域的一項常規操作,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光激發空穴動力學行為機制卻不甚明朗,導致人們在選用合適的空穴犧牲劑時往往囿於經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方翀:利用超快光譜解碼分子世界
    半個多世紀後,一位從江南水鄉無錫走出的中國青年科學家方翀,秉持著對超快光譜研究的熱愛,一路披荊斬棘,2011年以來,在該校以化學家「鮑林」命名的科學研究中心,創建了全球第一個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來研究生物傳感器的實驗室和科研團隊,樹起了一個科研新標杆。  今年38歲的方翀現為俄勒岡州立大學終身教授。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其根源在於,能量傳遞過程牽涉皮秒或更短時間尺度內的激發態動力學,而目前在理論和實驗上對激發態動力學,尤其是界面激發態動力學的精確描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數據積累。近日,葉樹集小組獨立搭建了振動態選擇激發—和頻光譜探測的飛秒時間分辨測量系統,其技術指標達到當前國際最先進水平。
  • 精密測量院等在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鈣鈦礦材料中的載流子動力學研究
    報告題目:鈣鈦礦材料中的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報告人:金盛燁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時間:2020年10月9日(周五)下午14:00地點:前衛南區唐敖慶樓C區603報告廳報告摘要:近幾年來,金屬有機滷化物類鈣鈦礦材料由於其獨特的光電轉化性質成為構建高效、廉價的太陽能電池等光電轉化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