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裡,蟬鳴總是少不了的,有時覺得蟬鳴過於聒噪,討厭的很;有時也覺得,蟬鳴點綴了夏天,使得夏季更具生機。
人看待萬事萬物就是這麼矛盾,或好或壞,全憑一心。
蟬在古人眼中也是有兩面的,這樣的一體兩面在古詩意境中很明顯。一方面,因其叫聲悽厲,用來表達悽楚哀婉之情;另一方面,因其餐風飲露,又有高潔脫俗之意。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是虞世南所作,是唐代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託物言志,以蟬的高潔自喻,耐人尋味。
飲清露 「緌」指古人接在頷下的帽帶的下垂部分,蟬的觸鬚與之形似,故曰「垂緌」。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生性高潔,故曰「飲清露」。名為寫蟬的外形和習性,實則採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蟬的象徵意義。
流響出疏桐 寫蟬聲飄蕩之遠。梧桐高大,一個「疏」字更顯其枝幹挺拔,與後面「居高」對應。「流響」寫蟬鳴不絕於耳,「出」字把蟬聲具體形象化,二者結合,蟬聲如流水一般,即柔且剛。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此句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在前兩句的基礎上發出議。蟬聲遠傳,不是因為藉助風勢,而是因其居於高處。「自」與「非」,一正一反,相呼相應,以蟬自喻,品格高潔,自信從容。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由駱賓王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當時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則天,被構陷入獄。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句法上採用對偶,手法上採用比興,以蟬聲來引動「客思」,「深」字表達思家之情濃烈。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一句寫人,一句說蟬,用「不堪」和「來對」把人和物連接起來。「玄鬢」與「白頭」對比,寫自己白髮已生,但報國之志未申,而今又身陷獄中,悽楚傷感之情溢於言表。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以「露重」與「風多」來比喻環境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抱負難以伸展,「響易沉」比喻自己因言獲罪。這兩句既是寫蟬,更是寫人,二者融為一體,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所思。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蟬居高飲露,高潔不俗,可是誰能相信呢?這兩句,以蟬來自喻,也是對自己的辯白,希望有人了解的品性。同樣是既寫蟬,也喻人,蟬與人不分彼此,渾然一體。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借蟬鳴起興。「高」指蟬居高樹,比喻清高;蟬食風飲露,故「難飽」。進而引出「聲」,故又有「恨」。意指詩人為人清高,所以生活貧苦,雖希望得到幫助,但那只是徒勞。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進一步推進、抒情。蟬鳴聲在五更之後,逐漸疏落,直到幾近斷絕,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既是寫蟬,也是寫人;寫樹的無情,也即是寫人的無情。借寫蟬來寄託身世,責怪那些可以幫自己但卻無動於衷的人。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轉折一下,不再寫蟬,直接寫自己。詩人輾轉各地、當幕僚,這種漂泊無定的生活,使詩人很想念家鄉故園。「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繫,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寫蟬,用擬人手法寫蟬。「君」與「我」對應,詠物結合抒情。詩人覺得自己與蟬境遇相同、同病相憐,聽到蟬鳴無疑是對自己現狀的警示,提醒自己所處的困境。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高顯貴之語;「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身處困境,患難之語;「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抱怨之語。這三首詩都是借詠蟬來寄託情感的名作,由於三人際遇不同,三首詩呈現出不一樣的氣質,極富個性。這三首詩堪稱唐代「詠蟬」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