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中國人十分迷信,也特別注重許多儀式和禮節,所以節日過得在現在看來可能有點好笑,但對當時的人來說絕對是肅穆和莊重的。我們現在應該拋開自己現有的所謂科學眼光來看待這些事情,用一顆質樸的心來追溯這份儀式感,來體驗我們的傳統。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每年到了農曆二十三,是送灶王爺上天的時候,小時候爺爺奶奶們做這件事都很虔誠。灶王爺每年上天約一星期,二十三夜間上去,大年夜回來。灶王爺是上天派下各家各戶監視人間的,他的住所是家裡的灶臺,經常嗅飯菜香味,每月的初一、十五必須點上香燭來拜祭他老人家。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不知道他老人家現在身居何處。
以前浙江桐鄉地區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就會燒赤豆糯米飯,做好之後先盛一碗給灶王爺,然後全家才能享用。黃昏時分,家中當家的就會穿上正裝來灶前跪拜,然後再率領全家一起拜。拜過之後再將灶王爺的神像從灶臺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裡。這灶轎通常是白天從集市上買來的,用紅綠紙張糊成,兩旁貼著一副對聯,上寫「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拿些冬青松柏等插在灶轎兩旁,再拿一串紙做的金元寶掛在轎上;最重要的是要拿一點糖塌餅來,粘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一來,他上天去見玉帝時被糖粘住嘴,說話說的不清楚,就不會把人家的壞事都說出來。最後由家中主事人恭恭敬敬捧著灶轎到大門外燒了,再燒的時候還必須要搶出來一隻金元寶,拿進家裡藏在櫥裡,意思是預祝明年有真金元寶進門。
等做完送灶王爺的所有事項之後,家裡才開始燒菜做飯,並會說這次飯菜滋味一定很好,因為沒有灶王爺先吸取其香氣了。家裡人也多會笑著回應說,這次的飯菜真好吃,然後全家就大笑起來,真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