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世紀,是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一個世紀,在解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分支領域的研究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並且,隨著社會的有序化,居住環境漸優,日常飲食漸潔,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意外傷害等客觀因素引發的外源性疾病已大大減少。天花,肺結核,B型肝炎等曾經的「絕症」,現在都有了成熟的療法。
然而,人們是否因此變得更健康了? 答案是 : 並沒有。
外源性疾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癌症、糖尿病、高血壓、通風、冠心病等內源性疾病的爆發式增長,發病人數逐年走高,發病患者逐漸低齡化。而對現代醫學而言,這些疾病幾乎沒有哪個是可以徹底治癒的。很多醫務工作者慨嘆:「醫療技術越來越發達,能治好的病卻越來越少。」
究其原因,並非醫療技術發展不夠快,而是醫學發展的理念所致。傳統臨床醫學的理念,當一個組織或器官的功能出現異常,不能發揮原有作用時,並不是想辦法讓它恢復功能,重回崗位,而是為它找一個替代者,將原有的工作讓這個替代者來幹,並不斷為這個替代者升級換代,讓它幹得更快更多,所以就有了層出不窮的各種新型藥品,而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技術,幾乎將這個理念發展到了極致。
在一段時間內,藥品確實可以替代人體某些器官的功能,但同時會引起原有器官的進一步衰退。同時,藥品的各種副作用,會給人體其他組織器官(尤其是肝腎)帶來很大的壓力。當壓力不斷累積,使多個組織器官功能失衡時,生命將不可逆轉地走向終結。
美國著名量子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鮑林博士提出: 給予身體正確的分子(適量的氧、水及各種營養),大部分疾病就會得到根除。鮑林博士認為:一切疾病的發生,都是由細胞功能障礙引起的,而治療疾病,也應從改善細胞營養,修復細胞功能入手。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創立了「分子矯正醫學」,這正是現代功能醫學的前身。
佛門有偈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話指的是,普羅大眾,做事常常不計後果,當不好的結果降臨時,再施展各種手段,來試圖彌補和迴避這個結果。而菩薩(泛指有智慧的人)在意的是,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如何通過改變源頭上的「因」,來獲得更好更圓滿的「果」。
這句話反映到人們對健康的態度上,人們害怕疾病,害怕疾病帶來的痛苦,於是開發出各種壓制症狀,緩解病痛的藥物,各種療程短見效快的手術,來消除眼前的痛苦。但很少探究導致疾病的原因,分析這些原因中哪些不可抗拒,哪些可以改善,如何改善。
而功能醫學正是一門研究病因的科學,功能醫學的研究方向,是如何維持人體各系統功能的平衡,對已經失衡的系統,如何通過營養幹預,飲食限制等方法讓它回到正軌。從與臨床醫學不同的另一個角度,達到消除病患的目的。
每一個人,無論出身貴賤,財富多寡,地位高低,都有享受生命和健康的權利。正是人們對生命的仰望,對健康的追求,促成了功能醫學的誕生。在現代醫學大廈中,它將為不懈求知的人們開啟一座新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