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筆下,張三丰原名張君寶,
少林寺一名俗家弟子,跟隨師傅覺遠在少林寺藏經閣打雜。在此期間學得半部《九陽神功》,根據少林鐵羅漢習得少林羅漢拳。崑崙三聖何足道挑釁少林,手段繁多,少林高僧無可奈何。張君寶挺身而出,擊敗何足道,挽回少林聲譽。不料少林立即發難,以偷學少林絕學為名,要廢去張君寶的武功。覺遠大師不忍,拼死護著自己的徒弟逃出少林。隨後張君寶在武當山下觀看「蛇鶴相爭」,面壁七天七夜後悟道,創立武當派,道號三豐。創立了一套以靜制動、以慢打快的武術派別,進而發展為「太極拳」、「太極劍」,成為一代宗師。座下「武當七俠」更是名震江湖,張三丰在百歲高齡還能下場擊退「玄冥二老」,救下張無忌,威震武林群雄,可謂學究天人『冠絕古今。
傳說張三丰生於南宋朝末年,平生事跡橫跨宋、元、明三朝,壽命高達212歲,人稱「活神仙」。有書記載,張三丰年少聰慧,5歲開蒙,18歲就已經是縣官了,後來棄官尋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張三丰的名號很多,玄玄、玄一、君實、居寶、張仙人、邋遢道人等等。張三丰師承「火龍真人」,全真道正一派。後來,清代道士李西月將三豐派歸為「隱仙派」。傳說老子架青牛西出函谷關,羽化而升仙。在函谷關下,官守尹喜眼見紫氣東來,知道是聖賢到來。連忙上前挽住老子,親求著書,於是《道德經》傳世,尹喜就是二祖。尹喜傳道麻衣子,麻衣子傳陳摶老祖,陳摶傳火龍道人,火龍真人傳張三丰。
關於張三丰的民間傳說相當多,其中一個就是關於「三豐」的由來。相傳張三丰年幼時體弱多病,一日發病三次,家裡只好把他送入道觀,一邊修行,一邊治病。發病時渾渾噩噩,瘋瘋癲癲,人們都叫他「三瘋子」,後來得道時改為「三豐」。
還有傳說稱,張三丰為人豪爽大氣,整天嘻嘻哈哈,無憂無慮,又樂善好施,喜歡幫助窮苦百姓。他身材高大,大耳圓目,鬍子向鋼針一樣,頭上還挽著一個髮髻。一年四季只穿一件青衫,頭戴一頂鬥笠,也不洗澡不換衣服。飯量又大,可以數月不吃飯,吃起來一餐可以吃一升米(大約是12斤),吃完飯也不擦嘴,兩手一抹,然後在衣服上一蹭,找個牆角躺倒就睡。就是這樣一個不顧自己形象的人,人稱「邋遢道人」。
還有一位民間傳奇人物也是張三丰的徒弟,這個人叫沈萬三。沒錯,就是那個明初江南巨富,手握「聚寶盆」的沈萬三。沈萬三在資助朱元璋修都城後,受到朱元璋猜忌,很快便被抄家發配西南邊疆。據說這一事件早被張真人洞見,早在沈萬三學成下山之時,張真人就告訴沈萬三,「我們以後會在西南相見」。果不其然,幾十年後,師徒二人真的在西南相見了。沈萬三跟著張真人在道家勝地福泉山修真論道,最後在張真人的指點下,死後葬於福泉山。
張真人真正名氣大漲是在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明朝歷代皇帝都在尋找張真人的蹤跡。大明朝建國之時,張三丰已經一百多歲了。據說一次雲遊到寶雞金臺觀,突然告訴周邊的人,自己大限已到就要死了,說完真的頭一歪就死了。寶雞人們懷著悲痛的心情,把張真人裝進棺材,等著超度七天後下葬。七天後,就在準備抬起棺材之時,棺材內傳出「咚咚」的撞擊聲,打開一看,張真人滿血復活了。這下,人們對「張神仙」更加崇拜了。
經過幾次「起死回生」之後,張真人聲名遠揚,終於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朱元璋自然要見見這一位「活神仙」,順便請教一下「長生」之術。可是張真人神龍見首不見尾,蹤跡飄忽不定,沒有人見過他。朱元璋多次派人去武當山請張真人入宮,不巧,張真人一直在雲遊天下,終究沒有見到。
等到明成祖朱棣繼位的時候,聽說有人在山中見過張真人,連忙派了一個叫胡廣的人去尋找,而且下了死命令,「找不到張真人你也不用回來了」。這怎麼可能找得到,但是胡廣也很聰明,他在各地尋找了一段時間後,回到京城稟報朱棣,「張神仙我已經見到了,我也把皇上的意思轉告給他了,但是張神仙要去別的神仙那裡赴宴,不能奉旨來到皇宮,還請皇上理解」。朱棣還就真信了,還回書一封,大致是說自己對張真人敬仰多年,十分想見一面,請您不要因為我才疏學淺,見識短而拒絕,萬分希望您的到來,諸如此類。據說,張三丰還回了永樂大帝一封信,大概是養生之類的。朱棣大為激動,為了表示尊敬,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先後在武當山建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房、七十二巖廟。後來還冊封張三丰為「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也在追尋張三丰的腳步,為了顯示尊崇,對張三丰也是不斷冊封。明英宗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加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丰還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他是丹道修煉集大成者,提出丹道和人道的關係,用通俗的語言詳細地講述了道化生人的過程。他一生所創武學門派有十七支之多。他提出的一系列道家理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他提出的儒釋道三教一體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世理學尤其是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