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欄 | 為什麼國外的無人駕駛原型車,都選擇混動車型?

2020-12-03 雷鋒網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為雷鋒網獨家專欄,作者系佐思產研研究總監周彥武,雷鋒網經授權發布。

現在的無人車大多是用量產車改裝的,但選什麼樣的量產車改裝可是有學問。國外的大多選混動,國內的大多選燃油車,這是為什麼?

我們來看Waymo,也就是谷歌最早用豐田的普銳斯,然後換雷克薩斯的RX450h,最後是克萊斯勒的混動版大捷龍。蘋果也是選擇了雷克薩斯的RX450h。英偉達的BB8、百度的Apollo樣車、瑞薩、Udacity、Voyage、Pony.ai、景馳、PlusAI、Roadstar.ai都選擇了混動版林肯MKZ,也就是混動版福特蒙迪歐。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原因很簡單,混動車使用制動系統是EHB,也就是電子液壓制動,而燃油車除了阿爾法羅密歐的Giulia外都是使用ESP做線控制動。這兩者貌似功能差不多,實際相差很大。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汽車制動系統。   

制動系統的基本原理是踩下剎車踏板,儲液壺的剎車油進入剎車總泵(主缸),主缸活塞向剎車油施加壓力,根據帕斯卡原理不可壓縮靜止流體中任一點受外力產生壓力增值後,此壓力增值瞬時間傳至靜止流體各點。

根據帕斯卡定律,在水力系統中的一個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壓強,必將在另一個活塞上產生相同的壓強增量。如果第二個活塞的面積是第一個活塞的面積的10倍,那麼作用於第二個活塞上的力將增大至第一個活塞的10倍,而兩個活塞上的壓強相等。

第一個活塞就是主缸活塞,第二個就是輪缸活塞,輪缸活塞的直徑反而比主缸活塞直徑要大。剎車油將壓力通過管路傳遞到每個車輪的輪缸上,輪缸中的剎車油推動剎車卡鉗的活塞向剎車盤運動,活塞驅動剎車卡鉗夾緊剎車盤從而產生巨大摩擦力令車輛減速。一般來說自重5噸以下的車都是採用液壓制動,5噸以上的採用氣壓制動。

ESP與ABS非常接近,與ABS最大的不同在於ESP可以在沒有踩剎車踏板的情況下向輪缸輸出制動壓力,ABS只能在踩下剎車踏板後從主缸向輪缸輸出壓力。壓力生成器就是電機和柱塞泵, 與ABS比多了4個柱塞泵,4個電磁閥,也就是VLV和USV。 

博世第九代ESP增加了兩個特殊功能,一個是ACC,自適應巡航,ESP可以部分控制電子節氣門。

另一個是AEB,ESP可以部分控制制動系統。有些認為ESP既可以控制油門又可以控制制動,是個很好的線控系統,非也。

通常ESP制動力度最大大約為0.5-0.8g,標準的制動力度在1G,0.5g遠不夠用。

再次,在設計之初,ESP控制制動系統只是在少數緊急情況下使用,可能1年用不了2次,一般泵的容量只有3毫升,每一次使用,柱塞泵都要承受高溫高壓,頻繁使用,會導致柱塞泵發熱嚴重,精密度下滑,導致ESP壽命急劇下滑,常規制動系統1小時就可能使用數次,如果用ESP做常規制動系統,可能1個月就報廢了。

最後即便是不計壽命問題,ESP的泵油功率有限,且缺乏真空助力,反應速度較慢。最後如果ESP真的可以做常規制動,那麼博世也無需開發Ibooster,日立無需開發EACT,大陸無需開發MK C1,天合無需開發IBC。 

ESP(ESC)的全力制動時間長達520-550毫秒左右,而溼式EHB是200毫秒左右,iBooster可以達到120毫秒左右。ESP只能用於Demo,而國內大多也只是Demo,而國外是奔著量產去的,同時也有更高的安全性。

如何做到常規的線控制動,這就是EHB。EHB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帶高壓蓄能器的,通常叫溼式。另一種是電機直接推動主缸活塞的,通常叫乾式。混動型新能源車基本都是前者,後者的典型代表就是博世iBooster。 

我們先來看帶高壓蓄能器的EHB,EHB的構成與ESP基本相同,只不過低壓蓄能器換成了高壓蓄能器。高壓蓄能器可以一次建壓,多次使用,而ESP的低壓蓄能器,一次建壓,只能使用一次。 

上圖為豐田EBC的高壓蓄能器,有點類似一個氣壓彈簧。高壓蓄能器製造工藝是個難點,博世最初是用儲能球,實踐證明,氮氣的高壓蓄能器才是最合適的。

豐田第一個將EHB系統應用於量產車上,這就是1997年年底推出的第一代普銳斯,豐田將其命名為EBC。隨後TRW也推出了EHB系統,TRW將其命名為SCB。今天福特的混動車基本都是SCB。 

  上圖為SCB原理圖

EHB系統過於複雜,高壓蓄能器怕振動,可靠性不高,體積也大,成本也高,壽命也受到質疑,維修成本巨高,最要命的是響應時間略長。

在2010年,日立推出了全球第一個乾式EHB,也就是E-ACT,也是目前最先進的EHB,用在日產第一代聆風上,解決了大部分溼式EHB的弊病。E-ACT的研發周期長達7年,經過了近5年的可靠性檢測。

直到2013年,博世才推出第一代iBooster,2016年推出第二代iBooster,第二代iBooster才達到了日立E-ACT的素質,日本人在EHB領域整整領先德國一代。實際上日本在機械製造領域遙遙領先德國,只是國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上圖為第一代iBooster內部結構圖,用渦輪蝸杆做兩級減速來增加直線運動力矩。

特斯拉全線使用了第一代iBooster,還有大眾全部的新能源車以及保時捷918都使用了第一代iBooster,通用卡迪拉克的CT6還有雪佛蘭的Bolt EV也使用了第一代iBooster。

這種設計據說可以將95%的再生制動能量轉化為電能,大大提高新能源車的續航裡程。同時響應時間也比帶高壓蓄能器的溼式EHB系統縮短75%。 

上圖為第二代iBooster,從二級蝸輪蝸杆改用一級滾珠絲槓減速,體積大幅度縮小,控制精度有所提高。

第二代iBooster有四個系列產品,助力大小從4.5kN到8kN之間,8kN可以用在9座小型客車上。目前第一代iBooster在波蘭生產,第二代在墨西哥生產。 2017年8月1日,博世在南京投資7.7億建設兩條iBooster生產線,年產能200萬套,預計2019年投產。

博世iBooster、日立的EACT、採埃孚的IBC、大陸的MK-C1是無人車的終極選擇。不過目前iBooster應用最廣也最成熟,EACT是日本人的,非常保守,只在日產上有使用,日產又絕不可能開放底層制動的通訊協議,MK-C1隻有阿爾法羅密歐的朱麗葉使用,IBC要到2018年才有通用的量產車使用。

無論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逃不出博世的魔爪,特斯拉也是全線使用博世的產品。據說為了保密,iBooster的裝配不是在特斯拉工廠,而是在博世的工廠,特斯拉是將車送過去,裝配好了再拉回來,此外特斯拉的毫米波雷達和轉向系統也是博世的。

博世的底盤類產品就像三星的存儲器,你再不高興,也得用,也得討好博世。

雷鋒網推薦閱讀:

獨家 | 全球2000家客戶,這家公司推動林肯MKZ成為最流行的自動駕駛樣車

雷鋒網特約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積分驅動」下車企應該如何選擇混動技術路線?
    8月13日,在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中汽翰思管理諮詢公司、上海國際汽車城協辦的第十二屆國際汽車變速器及驅動技術研討會(TMC2020)上,多位專家和車企高端對於如何選擇混動技術路線、以及適合不同構型的專用混動變速器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的發展給出了建議。
  • 用混動全面拉升產品競爭力,享域銳·混動這波操作絕了
    而燃油的經濟性更是不用多說,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的苦,大家都懂。 那麼,滿足前兩項的車型不在少數,但油耗經濟性卻直接PASS掉了燃油汽車,其次新能源車也不合適,暫且不說實用性與否,單是充電樁的充電問題,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就是不小的負擔。 最後,還剩下混動車型,在這裡還是有必要科普一下,為什麼說混動車型比較具備經濟性。
  • 真實案例看燃油、混動與純電的選擇
    訴求與大多數家用車用戶類似,無外乎:顏值、空間、品質,以及可靠性好、安全性高、用車費用低等等。最後這位選車人鎖定了兩款車:一款是亞洲龍2.5L,另一款是特斯拉Model3。然後在PK的過程中,他又追補了一款車——亞洲龍雙擎。乍一看這個選擇的跨度有點大——三款車的起價分別為20.88萬元、27.155萬元和22.68萬元,而且分屬燃油、純電動和混動。
  • 坐擁5款「強混」車型 廣汽本田成合資車企混動標杆
    作者:時代財經 楊方 編輯:潘卓倫 在純電技術愈發受到車企重視之際,混動及其相關車型同樣以其獨特的技術路線和方式長青於汽車行業。 作為在混動領域取得領先成績的廣汽本田,更是以雅閣(ACCORD)銳 混動、奧德賽(ODYSSEY)銳 混動和皓影(BREEZE)銳 混動等為代表的旗艦車型受到用戶的持續關注。
  • 凌派銳·混動斬獲CCPC中國量產車性能大賽混動轎車組大滿貫
    靜可吸引萬千青年追捧支持動則「制霸」賽場一騎絕塵作為廣汽本田布局混動中級轎車市場的戰略車型凌派銳·混動為90後領先青年而來帶來了全新的越級價值就在近日舉辦的CCPC中國量產車性能大賽中凌派銳·混動以其出眾的技術實力和品質
  • 本田INSPIRE七折可落地,混動和T動,應該選哪個?
    在本田B級車系列當中,INSPIRE和雅閣應該是代表之作了。兩者定位於中型車,都是相同平臺的兄弟車型,INSPIRE由東風本田生產製造,而雅閣是廣汽本田負責。目前2019款INSPIRE的售價為18.28-24.98萬元,在同級別車型中,正與雅閣、天籟、凱美瑞等車型爭奪市場份額,競爭是相當地激烈。
  • 廣汽本田雅閣混動為什麼被譽為全球B級車銷量之王
    雅閣作為廣汽本田旗下的旗艦車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至今已經有十代的發展,而現在十代雅閣這款車型使得成為全球B級車銷量之首,到底是十代雅閣究竟有什麼優勢呢?下面我們一一來了解一下。
  • 豐田混動和本田混動到底哪家好?開完就知道
    豐田混動和本田混動在業內一直都很有名氣,那麼兩個領域之間到底哪個更好呢?這次我們請來了豐田榮放RAV4混動版和本田CR-V混動版的車主來試駕體驗,看到這兩款車的第一印象就是尺寸差不多,但榮放RAV4的外形讓它看起來非常幹練靈活,而CR-V則顯得更加臃腫豪華,從車身尺寸上看,兩車各有優勢,RAV4榮放是軸距優勢,CR-V是車長優勢,整體上沒有太明顯的區別。
  • 北京無人駕駛百度測試禁止_百度無人駕駛 北京 - CSDN
    在中國,道路上有行人、自行車、低速車和高速車,全都混在一起,環境十分複雜。很多人都不按照一個標準騎車或開車。[22]因此,在中國完成無人駕駛的事故鑑定要面臨的情況更艱難。由此可見要實現全面發展,自動駕駛汽車行業必須在清除技術障礙的同時,開始著手解決法律責任的問題。行車立法目前,公眾對無人車的接受程度還處於中間狀態。
  • 純油、插電混動、純電驅動到底怎麼選?
    圖片來自網絡隨之而衍生出來的純電車和插電混動車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所以,這些車型如何選擇成為了一部分想要購車朋友們的大問題。所以,這裡就跟大家聊一聊我們普通人,對於這些車型如何選擇。純油車型純油車型比較適合對於車輛性能有著較高要求的那部分人選擇購買,或者沉迷於發動機律動和有聲浪追求的人。這些實實在在的機械帶來的運動感,是用其他科技無法取代的。當然,純油車型的排量肯定是這三種車型裡最高的,比較介意的也可以考慮其他車型哦。純電驅動車型
  • 試駕|混動版本的途觀L與帕薩特,要的就是顛覆想像
    說實話,遠遠看過去的話,我覺得它與燃油版車型沒有什麼兩樣,兩款車的輪廓和設計很相似,走近點觀察,便能發現差別主要體現在細節方面。從前臉來看,途觀L混動版本和燃油版本都採用了橫向擴展式格柵,且都與兩側大燈相連,這讓整個前臉顯得更加舒展與開闊。
  • 增程、混動、純電新能源車型層出不窮,選新能源還需搞清三大難點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新能源車的大力扶持,各路新能源品牌雲集,從比亞迪蔚來這些新能源大廠,到哪吒零跑這些新能源新勢力在最近幾年紛紛崛起?而關於新能源的動力方式也開始出現各路創新,從最初的電池帶動電機驅動車輛,到後來的油電混合動力,再到最近一兩年才開始興起的增程式混動車型。那麼面對如此混雜的新能源市場,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 混動系統的「後浪」,本田immd混動真的已經超越豐田混動了嗎?
    本田immd混動的結構則更簡單,,兩臺電機一部是驅動用、一部是發電用,發動機則大部分時間作為發電機,只有高速巡航的時候才直驅車輛行駛,所以本田混動在駕駛感受上會更接近純電動車型。本田混動,就像虛竹把內力都輸給段譽,再由段譽發出六脈神劍打人。虛竹扮演的就是發動機的角色,主要為電動機提供電能。燃油經濟性誰更強?
  • 無人駕駛不止是搞科研,中美技術到底差多遠?
    是谷歌採用的原型車豐田普銳斯售價的兩倍還要多。雖然它的性能非常好,但是為了實現將來無人駕駛汽車的量產,成本降低是必然之路。Velodyne的產品包括64波束(用於谷歌無人駕駛汽車)、32波束(用於福特CES2016無人駕駛概念車)以及混合固態Hybrid Solid State 16波束 VLP-16 PUCK(將用於未來的福特無人駕駛計劃)雷射掃描儀產品。
  • 豐田混動精妙黑科技「行星齒輪」,成就國人大愛的亞洲龍雙擎
    獨一無二的"行星齒輪",全球混動鼻祖讓後來者無法企及豐田雙擎採用的獨家專利"行星齒輪",是個十足黑科技的產物,動力的傳遞、油和電的轉化都依靠行星齒輪完成,從低速到高速區域,從市區到高速公路,所有場面都能保持高效率。並且由於行星齒輪廢棄了變速器,減輕了動力系統重量和體積,讓整車設計更為緊湊。
  • 1.5L油電混動/按鍵換擋 享域銳·混動售價13.99萬-16.69萬元
    9月20日,東風本田享域銳·混動正式上市,新車共推出4款車型,售價區間13.99萬-16.69萬元。相比於燃油版車型,銳·混動版車型搭載了一套由1.5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雙電機組成的第三代i-MMD油電混動系統,這也是該系統首次被用於東風本田旗下的車型上。
  • 享域.銳混動:把握時代脈搏,樹立市場新標杆
    世界一流混動系統,造就強大競爭力    作為東風Honda混動家族的第四款產品——搭載1.5L i-MMD混動系統的享域銳·混動的到來,使東風Honda混動家族陣容持續壯大,不僅涵蓋轎車、SUV、MPV等多個車型,同時也將尖端的混動技術輻射到更親民的入門級別。
  • 混動市場爭奪戰即將打響,東風本田也亮出第四張牌
    為混動市場提供一個新的選擇說到混動技術,由於豐田公司在國內起步較早,技術也已經成熟,所以有了比較完善的產品布局,但從技術特性來看,豐田公司的混動技術以低油耗為主,動力性較差,這意味著它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 多款插電混動 SUV將上市
    雖然目前國內燃油車仍是市場主流,但是新能源車型已經是大勢所趨。國內新能源主要由純電動和插電混動(PHEV)兩種動力類型組成。相比銷量火爆的純電動車型,插電混動車型市場表現不佳。由於很多消費者將其看成是「過渡產品」,所以在購買新能源車型時,直接不考慮插混車型。
  • 了解原理很重要 解讀低溫混動車型機油乳化現象
    最近一段時間,有部分豐田和雷克薩斯混合動力車型用戶反映,自己的車輛出現機油乳化現象,並擔心這一現象可能會對發動機造成損傷。機油乳化,這個詞聽上去熟悉又陌生,好像之前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也不止一個品牌發生過。那事實究竟是怎樣呢?「機油乳化」到底對車有怎樣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