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腦中嵌入晶片來治病,人腦會不會被操縱?

2020-09-05 健康界國際

近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等公司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公布的豬腦腦機交互設備引起了不小轟動。

因為這意味著腦機交互技術又前進了一步。

多倫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人員格萊美·莫法認為,馬斯克旗下公司的新產品突破點在於新型晶片的尺寸(直徑僅約23毫米)、可移植性、儲存信息的能力和無線傳輸的功能。

要知道,腦機交互技術發展到現在的時間並不短。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首次收集的人腦信號開啟了大門

1924年,德國醫生漢斯伯格第一次從患者頭皮上採集到了人腦中的信號,為腦機交互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石。

隨著人腦電活動的發現和腦電圖的發展,「腦機交互」(Brain Machine Interface,BMI),也稱「腦機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的雛形也慢慢形成。

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雅克·維達爾首先創造了「腦機接口」一詞。「腦」指的是有機生命形式的腦或神經系統,「機」則指任何處理或計算的設備,其形式可從簡單電路到矽晶片。

雅克·維達爾連續發表了多篇關於「腦機接口」的論文和試驗報告,包括無創腦電控制物理對象(機器人)的實驗報告,也率先領導了全球首個腦機交互項目。這也是腦機交互技術首次取得階段性研發成果。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按照侵入方式,腦機交互技術可以分成完全侵入式、部分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腦機交互三種。

2005年,Cyberkinetics公司獲得美國FDA批准,九位患者進行了第一期的運動皮層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四肢癱瘓的馬特·納格(Matt Nagle)成為了第一位用侵入式腦機接口來控制機械臂的人。在腦機接口設備的幫助下,他可通過「運動意念」完成機械臂控制、電腦光標控制等任務。其植入物稱為BrainGate,包含96個電極。

2016年12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Bin He及其團隊取得一項重大突破,讓普通人在沒有植入大腦電極的情況下,只憑藉「意念」,在複雜的三維空間內實現物體控制,包括操縱機器臂抓取、放置物體和控制飛行器飛行。經過訓練,試驗者利用意識抓取物體的成功率在80%以上,把物體放回貨架上的成功率超過70%。

雖然科學家在腦機交互技術研究方面在不斷取得突破,但由於信息處理和植入等問題,目前腦機交互技術的實際應用並不廣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大部分「成果」處於研究、試驗階段

由於恢復某些功能更容易實現,現階段,醫療領域的腦機交互技術主要以恢復為主,例如運動功能的恢復,特別是由事故或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肢體癱瘓者。

2019年10月,由法國CEA實驗室和格雷諾爾大學醫院共同開發的一種名為「Wimagine」半侵入式醫療設備成功讓一位四肢癱瘓者行走和控制雙臂活動。

據悉,Wimagine有64個電極,可從大腦表面收集信號。研究人員將其植入在癱瘓者的腦部感覺運動皮層上,以檢測癱瘓者在想像運動時的腦皮質電圖,從而讓人工智慧算法對該電圖進行解碼並轉換成機械動作。

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可以在三個維度上控制兩個假上肢,並可以在坐著或站著時旋轉手腕。

諸如上述的試驗案例還有很多,但據統計,目前為止,全球僅有20多名因事故或神經系統疾病導致四肢無法動彈的癱瘓者大腦中植入了傳感器。

除肢體癱瘓者外,在醫療領域,腦機交互技術還被應用於五官感官缺失的修復,如人工耳蝸和視網膜假體等。人工耳蝸是目前腦機交互技術在醫療領域最為廣泛的應用。但由於電極數量少(人工耳蝸為十幾個,視網膜假體為60個),人工耳蝸和視網膜假體的效果與真實的耳朵(3500個神經元)和眼睛(百萬個神經元)仍存在較大差距。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外科醫生愛德華致力於研究基於大腦的語音識別。目前,他正與研究團隊進行一項用腦機交互技術治療因腦部手術而失語的癲癇患者試驗。愛德華將可監測大腦中負責說話肌肉活動的神經傳感器植入了志願者腦中,他預測,志願者說出話的概率將高達97%。

為保證該技術開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美國FDA還在2019年7月發布了腦機交互設備開發的指導草案。

在積極探索腦機交互臨床應用的同時,專家們也對其使用表現出了擔憂。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人腦會不會被機器操控?

可以確信的是,如果腦機交互技術能廣泛應用於臨床,對很多患者來說是件好事。然而,和很多技術的應用一樣,專家們擔心的是隨之而來的醫學倫理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拉斐爾·尤斯特(Rafael Yuste)曾在小鼠身上做過一項試驗——將一種病毒的兩個基因注射進小鼠的大腦神經元。其中一個基因可促使細胞產生一種蛋白質,使小鼠對紅外光敏感,另一個可使神經元在「激活」時發光。之後,他訓練小鼠在屏幕上出現一些條形後喝糖水。

訓練過程中,尤斯特記錄了當老鼠看到這些條形時,視覺皮層中被激活的神經元。當屏幕上不顯示條形,而他用雷射激活這些神經元後,試驗小鼠依然作出了相同反應——喝糖水。

尤斯特表示,如果這些「幻覺」被植入人腦,人類可能會像木偶一樣被操縱。腦機交互技術也是如此。尤斯特呼籲,各國明確涉及「神經權利」,「應該像保護醫學數據一樣保護從人腦中獲取的信息。」尤斯特說。

布朗大學工程學教授認為,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討論很重要,但當務之急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可能從中受益的患者。任何時候,這些討論不應成為新技術投入應用的「攔路虎」。

也有美國專家認為,目前腦機交互技術僅用於克服殘疾問題,通常是由患者控制外部世界,而非受外部世界的控制,關於道德與權利的問題即使很重要,現在擔憂還為時過早。因為在美國,腦機交互領域的醫學科學家受到美國《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PA)的約束,而且任何新的醫療技術都必須經過美國FDA的批准,其中包括了道德方面的考慮。

如果大腦中植入了晶片,你的大腦還會是你的大腦嗎?

參考資料:

1. More 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for tetraplegic man

2.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Definition, Tools And Applications

3. Researchers restore injured man's sense of touch using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4. The Brain Implants That Could Change Humanity

5. Neuralink demonstrates its next-generation brain-machine interface

6.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And Mind Control Move One Step Closer To Becoming Reality

7. Soon, your brain will be connected to a computer. Can we stop hackers breaking in?

相關焦點

  •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好嗎?
    人腦植入電腦晶片有人設想,把電腦晶片植入大腦,人直接和電腦通過大腦意識和電腦交流。當你需要某一資料或考試卷答案時,馬上會有資料或試題答案出現在你的腦中。如能這樣,學生們將再也不害怕考試了,個個都是學霸了。
  • 計算機晶片真的比人腦強?人腦的複雜性,說出來會讓你驚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進入21世紀後,人類科技快速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到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如今市面上存在許多運算能力超強的計算機晶片,但是它們和人腦相比在一些方面還是落後的,比如人腦可以自主進行「備份」,而計算機做不到這一點。看到這估計很多朋友就會質疑,我在編輯WPS文檔的時候,電腦就會自動幫我保存到雲文檔上去,這說明計算機能夠進行自主備份,怎麼說人腦在這方面比計算機晶片強呢?
  • 人腦植入晶片或成為現實,實驗人員用意念打擊樂器,演奏音樂
    如今天要講的腦機接口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通過儀器或者在大腦中植入晶片,來獲取大腦的腦電波數據。甚至還可以通過腦電波來操縱外部儀器。植入晶片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在顱頂開洞後進行植入,安裝的角度和頭骨是平齊的。在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植入晶片的豬的任何活動,我們都可以在檢測信號的機器中看到相應的信號,且由於腦電波是先發出信號後豬才開始行動的,我們可以從信號來預測豬的行動。
  • 馬斯克計劃做「人腦晶片」,人類會變成「半機械人」嗎?
    電影《黑客帝國》中,機器人通過腦機接口控制人類意識神經信號的本質是電信號,人腦的指令可以被模擬。通過在大腦中植入晶片,我們有朝一日將能夠用意識控制自己的iPhone。這一幕正在接近現實。據馬斯克此前介紹,Neuralink所開發的晶片能夠對大腦的某些部分進行重新訓練來治療成癮和癲癇,去年他還透露這項技術可能用於改善中風引起的腦損傷。站在更長遠的角度,馬斯克則希望能實現人類大腦與晶片的共生,允許人類與人工智慧進行競爭,以避免人類滅絕。馬斯克認為,具備高帶寬、融合思維的界面可能是人類與AI緊密結合的一條道路。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晶片)其實一個神經元,更像一個微電腦。三,全球人腦電腦互聯會不會形成超級智慧
  • 小豬腦部植入晶片成功 馬斯克:未來人腦也行
    科學狂人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於當地28日披露了新進展,現場直播被植入電腦晶片的小豬正常活動。這意味著人們朝著向人腦中植入晶片治癒人類疾病又邁進一步。所謂腦機接口(BCI),就是在人腦或動物腦與外部電子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馬斯克在發布會上表示,醫學研究最新進展顯示,腦電波數據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而Neuralink的電腦晶片僅約一枚硬幣大小,不會對大腦造成任何持久損害,電池續航時間為一整天,能協助修復腦部或脊椎損傷,包括記憶力減退、中風和成癮等。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國內最近幾年在晶片研發上也不甘示弱,也有西井科技這樣的初創公司投身到類腦晶片的研發中來,清華等知名高校也紛紛建立類腦研究中心。相比於傳統晶片,類腦晶片的確在功耗上具有絕對優勢,拿英特爾在本次CES上展出的自我學習晶片Loihi來說,不僅其學習效率比其他智能晶片高100萬倍,而且在完成同一個任務所消耗的能源比傳統晶片節省近1000倍。
  • 馬斯克要「人腦與電腦共生」,這就有點嚇人了……
    這實際上是一套腦機接口系統:利用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向人腦中植入其稱為「線」的專有技術晶片和信息條,然後可以直接通過USB-C接口讀取大腦信號,甚至可以通過蘋果手機的應用程式(App)進行控制。Neuralink公司已開始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並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用猴子實驗。馬斯克旗下公司的腦機接口植入方式。
  • 人體晶片實現人腦連接? 「晶片人」的奇妙生活
    當兩人在進入公司保密地帶時,體內的晶片成為他們的識別「工具」。  人體晶片實現人腦連接?  人體晶片,實際上是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出來的可以植入人體的晶片,裡面裝有晶片、天線和信息發射裝置,對應身體之外不同的接收裝置。這一技術已有幾十年發展史。
  • 中科院院士梅宏履新,不久前公開反對馬斯克晶片植入人腦計劃
    大白新聞注意到,前不久,梅宏剛公開反對馬斯克晶片植入人腦計劃。(圖片來源網絡)院士履新日前,國內首檔人工智慧科技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第三季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組成「機智見證團」。不過梅宏院士的工作單位已變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 汽車植入晶片比人腦早了30年!不妨看看汽車如何做
    馬斯克又又又又上熱搜,說他是當今世界中的網紅,應該沒人會否認吧?只不過這一次,不是因為智能汽車特斯拉,不是因為Space X發了火箭,而是因為一顆「晶片」。 晶片作為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的核心,而馬斯克帶來的晶片,是用來植入人類的核心之中---大腦。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新課教學]  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一、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板書)  1.什麼是意識?(板書)  故事:老馬識途、丟不掉的狗等。  馬和狗是不是有意識?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學生發言,提出各種判斷依據。
  • 馬斯克或開發可植入人腦的音頻晶片,那就能直接通過晶片聽音樂了
    馬斯克為探索「大腦信號」進行了相當大膽而多方位的謀劃,其中之一就是將音頻晶片植入人腦,從而人們就能直接通過晶片來聽音樂。有人在當時就問他「如果植入了Neuralink,是否可以直接從我們的晶片上聽音樂」?馬斯克的回答相當簡潔——「是的」。不用耳機或者揚聲器聽音樂,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貝多芬當年就是將一根杆子的一端連接到他的鋼琴內部的發聲板上,然後咬住另一端,這樣他就可以「聽到」振動。此外,一些「骨傳導」耳機、骨錨式聽力植入設備和助聽器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通過頭骨傳遞振動,繞過外耳,直接撞擊內耳。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也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最複雜的智能主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的方式,並仿製出像人腦一樣能夠「思維」,甚至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 人腦PK電腦;人腦十個神奇的特點。
    人腦的效率比AI高多了,但是人腦如果功率不上升的話是會被AI取代掉的,AI的大腦可無限制的快速升級。4.人類大腦擁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是不是像宇宙(1個細胞=一個宇宙)據估計,人類大腦擁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若排成一條直線,長度將達到1000公裡。神經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無法再生。但體育鍛鍊能激發大腦的創造力。
  • 美媒:晶片植入人腦或將實現 可增強智力記憶力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8月15日報導,不同尋常的是詹森希望作出回應的方式:即找到一種方法增加人腦的負荷,以便我們能跟上這些機器。報導稱,在威尼斯海灘的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裡,詹森的「科幻小說遇見科學」式初創公司「內核」正在研發一種微小的晶片,它能植入人腦,以幫助因患中風、阿爾茨海默症或腦震蕩而遭受神經損傷的人。開發這種晶片的頂尖神經學家稱其為「神經假體」。他們希望,從長遠來看,它能增強智力、記憶力和其他認知能力。
  • 馬斯克預測人腦植入晶片技術可對抗人工智慧篡權
    據英國媒體《每日星報》12月29日報導,科技富豪馬斯克發布講話,稱在人腦內植入人工晶片的技術將於2021年5月正式面世,這意味著2021年或許是更為混亂的一年。拜新冠病毒所賜,2020年已經留給了人們太多痛苦的回憶,在新年之際,未來十二個月我們又將見證什麼呢?
  • 人腦與電腦連接!3D列印大腦晶片 科幻電影將成現實?
    將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通常是科幻電影裡面的場景,但是現在,英國謝菲爾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合作研究的3D列印大腦晶片,讓人腦與電腦連接成為可能。
  • 科學家在人腦內發現「多維宇宙」,人腦或是打開11維空間的鑰匙
    而在最新的一項關於人腦的研究中,科學家認為人腦中存在著多維度的幾何空間,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最多可以含有11個維度,最少則有7個維度,換句話說,人腦中竟然含有一個龐大的多元宇宙。不過,雖然人腦可以在11個維度中運行,但是人類最適應的仍然是三維角度,這或許也是為何人類認為自己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原因。
  • 人腦到底相當於多少GHz的CPU?
    從以上這則科技新聞我們可以看出,人腦的運算能力,其實遠勝於當今絕大部分的計算機,但這則新聞,仍然只能讓我們對此有一個大致的概念,真正的數值會是多少GHz呢?per second,每秒計算次數),要計算人腦的cps只要了解人腦中所有結構的最高cps,然後加起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