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1世紀後,人類科技快速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到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比如越來越多智能家居出現在了我們的家裡,手上的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等等。即使如此,人類在某些方面的創造力仍然無法和大自然相比,比如我們能夠創造出1億像素的手機,但是這樣的手機拍攝出來的效果依然無法和人眼的視覺效果相比。
人類的視覺除了和眼部複雜的結構有關以外,還離不開大腦的控制作用。如果說人體身上最複雜的地方是什麼,那應該是大腦了。如今市面上存在許多運算能力超強的計算機晶片,但是它們和人腦相比在一些方面還是落後的,比如人腦可以自主進行「備份」,而計算機做不到這一點。
看到這估計很多朋友就會質疑,我在編輯WPS文檔的時候,電腦就會自動幫我保存到雲文檔上去,這說明計算機能夠進行自主備份,怎麼說人腦在這方面比計算機晶片強呢?實際上本文所講的自主備份功能並不是簡單的保存,而是同時出現多層次的備份。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一般都不開口讀出來的,包括你現在讀這篇文章。
我們把這種閱讀方式稱為「默讀」,但你有沒有發現,即使你不開口,當眼睛掃到哪一行字上,大腦就會自主地產生與這行字相對應的讀法,然後我們內心就會出現閱讀這行字的聲音。雖然這種聲音靠耳朵是聽不到的,但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科學家將默讀定義為大腦自主備份的一種方式,但其形成機理至今仍不明確。
科學家對默讀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就有研究人員將默讀的聲音歸類於內部發出的聲音,之後就沒有科學家能夠將這種聲音與大腦的功能聯繫起來。直到21世紀,科學家才發現大腦中存在一塊專門進行語言處理的區域,並將其命名為布洛卡什區。通過實驗和研究,科學家發現布洛卡什區能接收大腦其它區域的語言信息,然後進行自主備份。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現我們內心產生的想法才是最原始的聲音,任何從口中說出的話都是語言信息的備份。換而言之,我們把話說出口的時候是經過大腦處理的,否則發出的聲音和自然動物的聲音沒什麼區別。但這不代表說出去的話是經過大腦思考的,因為經過大腦思考後還不一定會把備份的語言信息發送出去。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大腦的備份功能還體現在痛感的處理上。如果我們身上哪個地方出現了瘙癢,伸手去撓,癢感很快就消失,這是因為撓所造成的痛感掩蓋了癢感。但是如果是別人幫你撓痒痒,很多時候你都會感覺別人用力過度,會產生痛感,這被認為是大腦備份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