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晶片真的比人腦強?人腦的複雜性,說出來會讓你驚嘆

2020-12-03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進入21世紀後,人類科技快速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到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比如越來越多智能家居出現在了我們的家裡,手上的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等等。即使如此,人類在某些方面的創造力仍然無法和大自然相比,比如我們能夠創造出1億像素的手機,但是這樣的手機拍攝出來的效果依然無法和人眼的視覺效果相比。

人類的視覺除了和眼部複雜的結構有關以外,還離不開大腦的控制作用。如果說人體身上最複雜的地方是什麼,那應該是大腦了。如今市面上存在許多運算能力超強的計算機晶片,但是它們和人腦相比在一些方面還是落後的,比如人腦可以自主進行「備份」,而計算機做不到這一點。

看到這估計很多朋友就會質疑,我在編輯WPS文檔的時候,電腦就會自動幫我保存到雲文檔上去,這說明計算機能夠進行自主備份,怎麼說人腦在這方面比計算機晶片強呢?實際上本文所講的自主備份功能並不是簡單的保存,而是同時出現多層次的備份。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一般都不開口讀出來的,包括你現在讀這篇文章。

我們把這種閱讀方式稱為「默讀」,但你有沒有發現,即使你不開口,當眼睛掃到哪一行字上,大腦就會自主地產生與這行字相對應的讀法,然後我們內心就會出現閱讀這行字的聲音。雖然這種聲音靠耳朵是聽不到的,但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科學家將默讀定義為大腦自主備份的一種方式,但其形成機理至今仍不明確。

科學家對默讀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當時就有研究人員將默讀的聲音歸類於內部發出的聲音,之後就沒有科學家能夠將這種聲音與大腦的功能聯繫起來。直到21世紀,科學家才發現大腦中存在一塊專門進行語言處理的區域,並將其命名為布洛卡什區。通過實驗和研究,科學家發現布洛卡什區能接收大腦其它區域的語言信息,然後進行自主備份。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現我們內心產生的想法才是最原始的聲音,任何從口中說出的話都是語言信息的備份。換而言之,我們把話說出口的時候是經過大腦處理的,否則發出的聲音和自然動物的聲音沒什麼區別。但這不代表說出去的話是經過大腦思考的,因為經過大腦思考後還不一定會把備份的語言信息發送出去。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大腦的備份功能還體現在痛感的處理上。如果我們身上哪個地方出現了瘙癢,伸手去撓,癢感很快就消失,這是因為撓所造成的痛感掩蓋了癢感。但是如果是別人幫你撓痒痒,很多時候你都會感覺別人用力過度,會產生痛感,這被認為是大腦備份在作用。

相關焦點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截至2019年11月,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理論上浮點運算速度每秒20億億次。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
  • 石墨烯的薄片,構建類人腦計算機晶片的關鍵
    石墨烯的微小薄片,是構建以類似於人腦的方式處理信息的計算機晶片的關鍵。——使得晶片運行速度大大增長,可以用來做更好的圖像識別,甚至包括控制高超音速飛機系統。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由電晶體網絡組成的所謂的神經形態晶片,即電晶體網絡的網絡交互方式類似神經原,使其可以比傳統晶片更快速、精準地處理如視覺信息等的模擬輸入。
  • 馬斯克計劃做「人腦晶片」,人類會變成「半機械人」嗎?
    馬斯克近日在推特上與計算機科學家奧斯汀·霍華德互動時表示,他創辦的Neuralink公司正在開發某種腦部植入晶片,能夠讓音樂直接流入我們的大腦神經。用晶片重新訓練你的大腦什麼是真實?你如何定義「真實」?如果你是說你的感覺、你聞到和嘗到的味道和看到的東西,那麼「真實」只是你的大腦所理解的電子信號。
  • 你信嗎?人腦記憶可以存儲備份了 是真的
    (原標題:黑科技|你信嗎?科學家指出,海馬體負責幫助大腦建立信息歸檔系統,並在需要的時候,快速將有用信息檢索出來。匈牙利神經學家喬治-布扎克在2006年出版的《大腦的節奏》一書中指出:「如果將大腦皮層想像為一個巨型圖書館,那麼海馬體就是其中的圖書管理員」。海馬體一旦受損或病變,會使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癲癇、帕金森、以及其他精神障礙等疾病。
  • 在人腦中嵌入晶片來治病,人腦會不會被操縱?
    多倫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人員格萊美·莫法認為,馬斯克旗下公司的新產品突破點在於新型晶片的尺寸(直徑僅約23毫米)、可移植性、儲存信息的能力和無線傳輸的功能。要知道,腦機交互技術發展到現在的時間並不短。>1924年,德國醫生漢斯伯格第一次從患者頭皮上採集到了人腦中的信號,為腦機交互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石。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從計算機誕生起,人們就不斷要求它的計算能力提升,隨著晶片集成性越來越高,CPU與內存之間的性能差距越來越大。基於馮諾依曼結構的計算機結構呈現的缺點也愈加明顯,也有人稱這為內存牆,意思是說CPU再快,也要等內存。相比之下,人腦卻沒有此類問題出現,據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平均每秒可執行 1 億億次操作,所需能量只有 10~25 瓦特。
  •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晶片
    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矽晶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晶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於這樣的晶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研究發現,人腦大約包含了86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大腦皮層就佔了140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又叫做神經元,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功能和結構單位。這些神經元就像計算機中的門電路,是基本的邏輯單元,它們複雜的連接在一起,而且是大規模串並聯,最終和神經膠質細胞一起構成人腦這一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研究發現,人腦大約包含了86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大腦皮層就佔了140億個神經細胞。 神經細胞又叫做神經元,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功能和結構單位。這些神經元就像計算機中的門電路,是基本的邏輯單元,它們複雜的連接在一起,而且是大規模串並聯,最終和神經膠質細胞一起構成人腦這一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
  • 腦後插管不是夢:美國計劃研發人腦控制計算機
    北京時間1月21日午間消息,根據美國軍方啟動的一項研究,未來我們或許可以使用大腦去控制計算機。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一個新項目,計劃開發人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界面。通過這樣的界面,人腦可以直接控制計算機,而用戶將不必再動手操作。
  • 人腦研究不該過度吹噓,不然78億也會打水漂 | 袁嵐峰
    顧:你背出來和書上一樣,其實背出來和書上一樣的應該扣分。因為你不是理解,你是背出來的,對吧?袁:對,但是沒法判斷。但是這確實讓我想起陳省身,這個他給少年班有個題詞說,不要考100分。他解釋說,你考到這個95分的時候,那個付出的努力,對他很重要。
  • 人腦數據能上傳到晶片,人將以數據流永存下去
    在單向腦機接口的情況下,計算機或者接受腦傳來的命令,或者發送信號到腦(例如視頻重建),但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信號。而雙向腦機接口允許腦和外部設備間的雙向信息交換。通俗一點來說,腦機接口就是一個連接器,把腦與電腦連接起來,從而實現電腦對人腦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做到可以修復任何大腦問題,包括恢復視力、治療癱瘓和阿茲海默症等。
  • 世界第四超級計算機工作40分鐘 模擬1%人腦活動1秒
    人腦究竟有多強大?數十年來人們一直試圖讓電腦能具有人腦一樣的思考能力。日前,德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運用世界計算能力第四的超級計算機耗時40分鐘,成功模擬了大腦活動有史以來最長的時間——1秒。本次模擬的是1秒內17.3億神經細胞(當然,這並非完整的人腦細胞數量)的活動,使用K-Computer的82944個處理器+1PB內存進行計算。
  • IBM研發「電子血液」:可驅動模擬人腦計算機
    北京時間3月25日晚間消息,IBM正在研發一種「電子血液」,用於將來的可模擬人腦的超級計算機上,從而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要對大型傳感器網絡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進行實時分析,如即將於2014年完成的「平方公裡陣列天文望遠鏡」(Square Kilometer Array)所產生的大數據流,需要處理這些數據的超級計算機擁有極高的運行速度。
  • 人腦大約相當於多大的內存?
    研究發現,人腦大約包含了86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大腦皮層就佔了140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又叫做神經元,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功能和結構單位。這些神經元就像計算機中的門電路,是基本的邏輯單元,它們複雜的連接在一起,而且是大規模串並聯,最終和神經膠質細胞一起構成人腦這一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電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第一次使人的腦力勞比較完善地實現了人類智能的物化,大大延長與擴大了人類智能。電腦可以說是人腦功能的延長與擴大。電腦使人的智能可以在機器中再現,但並非簡單複製,而是突破人腦的生理局限性,具有高速、巨量、準確和自動化的特點。它結束了過去僅靠人的大腦和手工方式加工和處理信息的時代,使人類有了一種嶄新的處理和加工信息的工具。
  • 計算機比人腦強悍,但是它們不具備這項功能,就註定無法超越人類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一些便利。如今,人類也生活在大數據時代,在這種背景下,計算機定位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計算機能不能像人腦一樣將存儲和計算合二為一,從而高速處理信息?
    受人腦工作機理、計算方式等啟發,近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借鑑人腦的物理結構和工作特點,讓計算機完成特定的計算任務。不過,受制於傳統計算機架構瓶頸的限制,在目前的信息計算處理技術中,數據存儲和計算需要由存儲晶片和中央處理器分別來完成。
  • 人體晶片實現人腦連接? 「晶片人」的奇妙生活
    當兩人在進入公司保密地帶時,體內的晶片成為他們的識別「工具」。  人體晶片實現人腦連接?  人體晶片,實際上是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出來的可以植入人體的晶片,裡面裝有晶片、天線和信息發射裝置,對應身體之外不同的接收裝置。這一技術已有幾十年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