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垂直傳播,是B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徑,即便在一些無症狀肝功能長期處於正常情況下,HBV-DNA高病毒載量,在許多動物試驗中,都可以發現已有影像學異樣,包含肝區回聲增粗等,都已經達到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標準。
轉氨酶長期正常,HBV-DNA高病毒載量,B肝進展和轉氨酶平行嗎?
既往感染B肝病毒,往往長期處於免疫耐受狀態,主要原因是感染者的T細胞免疫應答缺失造成的。長期肝功能檢測很正常,並不表示肝組織中沒有任何受到B肝病毒入侵後帶來的變化,所以肝功正常不等於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越來越多的肝病醫學文獻記錄著,長期HBV-DNA高載量和肝纖維化、肝硬化以及肝癌關係最為密切。
在新版《慢性B肝防治指南》中,已將B肝病毒攜帶者重新劃分為活動性B肝和非活動性B肝。因為B肝病毒攜帶者的稱謂,實際上,在肝病醫藥界都不夠規範,如果沿用以前的標準,那麼,B肝病毒攜帶者都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文獻中關於許多肝穿刺病理檢測長期HBV-DNA陽性的B肝病毒攜帶者,最後發現一個問題,有部分B肝病毒攜帶者其實已有廣泛肝臟炎症壞死。
通常轉歸方向相對比較好的「B肝病毒攜帶者」,應包含肝功能和肝組織學都基本正常,只有感染B肝病毒的證據,說明體內B肝病毒仍然在複製。小番健康前期普及的B肝在研新藥臨床試驗中,主要受試者也為e抗原陽性慢B肝或e抗原陰性慢B肝,這兩種都是B肝患者,而非B肝病毒攜帶者,而在活動性B肝裡面,存在部分肝功能長期正常,但肝組織學中肝穿刺異常的。
B肝新藥研發,離不開對B肝病毒生命周期各個步驟的進一步認識。通常醫學上,將B肝感染人體可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動期、再活動期。需要說明,這4個時期是動態變化的,人體並不會永遠停留在免疫耐受狀態下,通常既往感染稱為免疫耐受期,主要表現就是,HBV-DNA陽性,轉氨酶一直保持正常,血清e抗原陽性。
高病毒載量的HBV-DNA整合肝細胞,也是形成進展為肝癌的一條可達路徑,但經常被人們忽視,誤以為肝臟基本正常或僅有輕度炎症,只要沒有壞死或沒有纖維化,都距離肝癌較為遙遠。但是,通常母嬰垂直傳播主要發生於圍產期,新生兒肝功能正常,不代表今後成人不會發展成為肝癌患者。
目前,轉氨酶依然被WHO定位為判斷肝損傷最敏感指標,因為我們人體的肝細胞漿內存儲著大量轉氨酶,即細胞內轉氨酶濃度明顯多過血液中的轉氨酶濃度。一旦肝細胞發生炎症或者壞死,肝細胞破裂後,轉氨酶就會快速釋放進入到血液當中,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檢驗肝功能觀察轉氨酶升高,判斷出肝臟發生炎症。
但是,越來越多的肝病醫療文獻都觀察到,轉氨酶只是判斷肝臟炎症其中一個方向。因為有許多慢性B肝患者的轉氨酶基本正常,卻已經出現實質性肝損傷,或已經進展到肝硬化、肝癌的階段。因此,對於肝癌家族史、感染年齡超過三十歲,且HBV-DNA高病毒血載量,在新版的《中國慢性B肝防治指南》或歐洲慢B肝指南,都擴大了適應症。
目的是為了避免漏過一些已經進展到較為嚴重肝損傷的「B肝病毒攜帶者」。雖然,全球各種B肝創新藥研發進展比較快速,但是,就像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TAF)一樣也有其適應症,尤其是慢性肝炎進展相對處於早期的,新藥達到治療終點的機率相應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