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B肝的抗病毒治療絕不能照搬各種版本B肝防治指南,而是要根據不同個體的情況差異來制定不同的方案。目前,B肝臨床診療醫生的綜合水平依然需要提升,避免誤診和漏診的發生。開展網絡問診這幾年中,也遇到了較多的誤診或漏診的案例,或是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持續發展,或是誤判病情使得B肝有過度治療之嫌。
陳慧儀(化名),今年46歲,是多年B肝小三陽病毒攜帶者,由於上腹部不適到醫院就診,初始懷疑為胃潰瘍,服用相應藥物一周,症狀沒有緩解。醫生詳細問診了陳女士情況,了解到其有多年的B肝小三陽,遂對肝臟疾病進行針對排查。通過排查,陳慧儀兩對半檢查結果為4、5陽性,肝功能轉氨酶、膽紅素、蛋白等檢查結果是完全正常的,從該結果並未發現任何異常,反而是B肝小三陽已經實現了自主轉陰,後續也進行了肝臟B超檢查,也並未發現任何異常。那麼,導致陳慧儀腹部不適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而後,陳慧儀轉到我們肝病專科門診,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情況。通過之前的檢查結果,我們基本可以排除腸胃疾病導致的腹部不適,重點依然放在肝臟疾病方面。由於陳女士小三陽多年,並未用過任何藥物治療過,兩對半由145陽性轉為45陽性。雖然兩對半的變化,符合B肝病毒的緩慢清理自然發展過程,但是也說明體內免疫存在緩慢進展,B肝病毒原始株可能存在變異,肝臟的炎症或許有緩慢進展。為了進一步證實病情判斷,安排陳女士進行了詳細的複查。
肝功能、兩對半定量、hbv-dna定量和肝硬度瞬時彈性掃描綜合結果判斷,發現陳慧儀血清hbv-dna定量結果為3.2E+02IU/ml,肝硬度值檢查結果為8.6kPa,兩對半定量結果顯示4、5處於高滴度值,肝功能依然正常。那麼,複查結果出來後,我們對病情有了一個判斷。陳女士體內存在病毒逃逸株,處於45陽性不穩定期,依然有相當量的變異株病毒存在且有所複製,肝硬度提示有輕度肝纖維化。可以診斷,導致肝區偶爾不適的主要原因是肝纖維組織的形成。至此,陳慧儀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結果已經明了。
如果不明確檢查體內hbv-dna定量,我們對陳女士的病情判斷是非常樂觀的。B肝病毒攜帶多年,兩對半第一項轉陰,且肝功能始終正常,甚至B超檢查結果也是正常的。從這些結果來判斷,陳女士幾乎是B肝自愈的典型案例,是不需要任何的抗病毒治療措施的。並且,在多數醫院,B肝病毒攜帶者的複查項目也僅僅為兩對半和肝功能複查。然而,深入檢查結果卻表明,陳女士是非常必要進行抗病毒治療的,通過合理的抗病毒治療方式,肝纖維化才有實現逆轉的可能。
當然,陳慧儀的案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對於大多數B肝兩對半從小三陽轉為4、5陽者來說,意味著體內病毒的清理,病情的緩解,甚至經過十多年有實現自愈的希望。不過,B肝病情的判斷不能單單依靠大部分的「經驗」,還要結合科學的檢查結果。所以,B肝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的判斷需要更加科學,並不能通過簡單的幾分鐘問診確定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