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敬重女同志――從品質、意志、精神、心性,我更敬佩女強人的膽識與以柔克剛敢創天下第一的氣概。上文介紹的幾個女強人也都確實有強幹之處。――人都有「軟肋」,我也如此。為了解決好家庭教育問題,讓每個家庭都幸福,「軟肋」回歸溫馨。即使我有不敬之處,也都會諒解。
案例一:一位母親從市內到學校找我。主訴:三女兒大學畢業已經三年,單居一戶,未下過樓,母親寡居二十多年,單身一人。可母女不能同住。母親在市中心,女兒租房在新區。生活供給,全靠老母(近六十歲)騎單車幾乎天天去送,颳風下雨不能中斷。東西送到不準敲門,母自用鑰匙打開房門放進大廳,不準給女兒打招呼,悄聲走人。偶爾一次隔門縫窺見室內床上髒亂得沒法瞧――她有倆姐,都是大學畢業,業已成家。姊妹不能交流,說話就吵架。二姐曾打過她,也無濟於事。
老母心力憔悴,苦不堪言。不接觸任何人,別說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了。三年苦苦無奈。下面是主訴三女兒的成長環境與經歷。
父母在三女兒出生前後,夫妻感情破裂發展到了極限,於三女兒出生後辦了離婚手續,其父「淨身出戶」,母親帶三個女兒過生活。家外打拼家內料理,不得已在三女兒六個月時放到大姐家寄養。母親剛強硬氣,衝出了家庭,衝向社會大潮之中,衝破障礙而成功了一一家資殷實而站足了腳。
可三女兒嬰幼兒期「環境」不太適宜。她姨媽夫婦經常吵架,特別是姨父醉酒之後,夫妻鬧得更兇。越兇越喝酒,越喝越鬧,惡性循環……試想,0――三歲為嬰幼期,潛意識「大容倉」是完全敞口狀態,正性能量可裝進去,負性能量也要全裝了。不過,爆發期是在成人之後。
三歲之後,母親將她領回膝下撫養。大、二女兒都培養成了,到三女兒是輕車熟路了。一路「優秀」走到了初中畢業。將三女兒「移民」天津。與二女兒一塊在天津就讀,相差一個年級。此時,三女兒「不入群」的性格缺陷就顯露出來了。到了高三,母親就過去帶了。一年內,除了上、下學外,沒有下過樓,連春節寒假都未回安陽。「兩耳不聞窗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完全剝奪了孩子適應社會與交際能力培養的機會。高考揭曉:一本,但不夠一類名牌。孩子意向復讀一年,走名牌;媽媽非讓她走,我一個女人養仨閨女這容易嗎?衝突激烈,媽媽強硬填了「河北師大化學系」被錄取了。
一上大學,問題出來了。學校不能住,「亂七八糟」她受不了,也不能在鬧市區住,跑到郊外租房住了四年。沒有給同學交往過,更沒給異性交往過――只在心中有一「白馬王子」,但沒來往。大學「順利」畢業了,可回到家中,就是在上文中主訴的那樣。
怎麼辦?作心理諮詢,人見不到,問題這麼深,怎麼「治療」?初步診斷,已超越了「正常心理」,病入到「異常心理」範圍――「輕性精神病」。還不應該是「精神分裂症」。已不具備生活能力與社會能力,且有抑鬱與躁狂雙相障礙,抑鬱重於躁狂,自閉現象嚴重。母親諮詢我用否送精神病院。我給出建議是:病情程度已超出「心理諮詢治療」範疇,但可以用國學孝親與心理校正嘗試一下;若去醫院,對女兒刺傷較重,怕藥物影響到人生發展。
用「母愛喚醒法」,由淺入深,日日點點真誠聚集,溫度升熱而化冰。母親幡然悔悟,用心血、眼淚和日日堅持,從母親降至「罪犯」,懺悔認「罪」,冰,一層一層溶化――母女能「面對」了;孩子能下樓自買衣服了;能去市內母居室過夜了;一年後,自去石家莊「遊了幾天」,是否去找那個大學期間心儀的異性,不可得知;還有很可喜的,我給母親九本心理學與國學經典書籍,她也看了些,有了心理覺知。但是,還不能去社會應聘工作,還不談對象。其母女協商,用了抗抑鬱性藥物,好多了。
母親不能不說是女強人吧?可她付出的代價,有很大正性結果,可也有很大遺憾,對吧?從此例看家庭教育,我們有哪些啟發與智慧?
案例二:一個跟蹤案例。我在縣二中期間,一個學生「情態」不正常,成長「狀態」不佳,典型問題學生。爹死娘嫁人。學習進不了「狀態」,哪一科的老師都這樣反映,好像幼兒園小朋友似的,上課小動作,老師講到重、難點時,讓學生發問,他會問些不三不四、不著邊際,帶有戲謔性的話題,老師講課隨時接嘴,在家不知大不知小。――好像幼稚不成熟,沒有親情,沒有理性與文明素養,屬於綜合性心理問題,「理性思維紊亂」。像這種綜合性「病源體」,真的查其幾輩,才得其病源。
姥姥就是人性欠缺。在婆家生氣時,找一幫人將老公公截到半路上,將驢糞便抿到老公公口裡。到了來訪者母親這一輩,承繼母「業」,全家上下不和睦,幾十年不來往,連弟弟妹妹婚禮都不往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能結出「好果子」嗎?
案例四:我早年教過的一個學生,就是「柔韌型」的女強人。她父母親都是柔和型的善良人。父親是地區煤化局一名幹部。「文革」期間物品奇缺,村裡人給兒子結婚買不上「暖瓶」(熱水壺)之類的必須品,他都會幫忙;紅白喜事大灶無煤燒,他更會幫忙。再往上推一輩,老爺爺更是熱衷於公益事業。
家風一代代下傳。我這個學生從小非常慈善。但有時命運有意考驗人的意志。她中年喪夫。撇下一雙兒女。女兒正在上大學,兒子上高中。她並沒有向命運投降。一個農家婦女,窮鄉僻壤,丈夫也沒有留下多少積蓄。她挺起腰杆,撐起了這個家。一輛電三輪車,批發「眾樂苦蕎小米」走鄉串戶,掙個差價。憑著一腔善心,誠信交易,受千百用戶擁戴。不僅支撐兒女都大學畢業,都成家立業。還以孝女之稱侍奉病母壽終。娘家二哥夭壽,周濟侄女、侄兒小時的生活,成人時的婚嫁;哥哥身體不好,兩個侄兒娶妻,都要解囊相幫;小弟弟另居起步難,也有她接濟。她毅力之韌,幸福著一大家人。如今,她的兒女們也都像他一樣大善大愛於世人。
這三個案例,三個女強人,當然這個「強」字,有的要加引號的。都有學校教育的因素,但主要因素還在於家庭文化。並且,家庭教育的主體文化,母親文化起著主導作用。由此看來,母親的文化品味決定著家庭及後代的命運。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講。
沃建中教授專篇《母親的影響》:偉大的母愛,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她包容著廣袤的肉涵,囊括著深邃的哲理,她賦予生命和萬物以魅力。我們總是將母愛賦予最崇高、最偉大之美譽,因為她是無私的。母愛的真正偉大之處,似乎並不在於母親對嬰兒的愛,而在於對成長著的孩子的愛。
安徽醫科大學專家日前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兒童的智力在遺傳和後天開發兩個方面,母親的影響都要超過父親。
歷史向人們展示的是:人類中最具創造性的思想家和事業成功者中,一些都生長在單親家庭。如果引導得當,母親的決心和奉獻精神是能夠產生時代最成功的人才的。如果父親是個百依百順的男子,是母親幫助兒子樹立雄心壯志,並為他們的成功傾注了全部精力。看來「偉大的婦女」這個稱謂應是名副其實的。女強人多些「柔韌」精神,「軟肋」是不是就消失了。
有道是:母儀天下家道暢,相夫教子人倫多。「軟肋」兒郎難擎天,柔韌姊妹成巾幗。 (王瑞喜 2020年3月13日 申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