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記者日前從暨南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孫平華教授團隊針對中藥及天然藥物中雜環活性成分的化學結構和電子排布的特性,遵循工業化生產的習慣,利用多學科的交叉結合,經過十多年的科技攻關,建立了新型藥物重要雜環中間體的提取純化生產技術,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瓶頸和專利壁壘,已成為了藥物雜環研發領域具有一定示範作用的代表性工作。
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重要的民族產業。雜環,尤其是氧氮雜環是中藥與天然產物中最常見的活性結構之一,同時也是藥物活性中心的主體。孫平華教授團隊創新和提升了多種雜環中間體的提取分離純化技術,首創多種藥物重要雜環中間體的合成技術,為提高反應收率、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物活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中藥新型含氮雜環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篩選及中藥活性成分和藥物中間體可視化監測。
上述新研究成果,顯著提高了中藥、天然產物及相關化工原料和中間體的生產和研發效率,為提高反應收率、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物活性、完善質控標準,進而提升產品質量和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成果分別在廣州白雲山漢方現代藥業有限公司、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海聯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進行了應用,解決了多項重要雜環中間體的生產、分離純化以及分析應用關鍵技術難點,為提升雜環中間體的產品質量、生產效能作出了貢獻。近三年銷售額超37億元,利潤超12億元。
以創新和提升提取分離純化技術為例,他們首創了「五步法」結合粗品濃縮-正相矽膠柱柱層析-氯仿/二乙胺梯度洗脫-重結晶的工藝流程從長春花中製備高純度長春地辛;首次採用閃式提取-真空減壓濃縮-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納米膜濃縮-噴霧乾燥的工藝路線,實現洋金花總鹼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通過新型工業製備色譜純化方法對長春瑞濱進行純化,得到並鑑定出多種酒石酸長春瑞濱衍生物。這些提取分離純化技術克服了現有提取方法時間長、能耗大、汙染嚴重、成本高的缺陷,有效提高了收率並降低了生產成本,非常適合工業化大生產。
針對中藥複雜體系中,雜環藥物及其中間體的生產與分離分析難題,引入高收率、低能耗、綠色環保的重要雜環中間的生產關鍵技術,根據雜環中間體的結構特點、電子排布以及理化性質特點,採用高值化分離純化技術、優化關鍵中間體的成環反應、創新仿生合成技術路線,這些雜環中間體的合成工藝技術已應用到系列抗菌藥物產品:賽樂林、賽樂欣、阿莫仙、強力阿莫仙、安必仙、他唑仙等生產中。同時珠海聯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應用α, β-不飽和內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關鍵技術,成功製備了系列α, β-不飽和內酯(溴代呋喃酮)的原料及中間體,進而獲得候選新藥。
在中藥新型含氮雜環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篩選及中藥活性成分和藥物中間體可視化監測領域,孫平華教授團隊將具有微量、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動化的微陣列晶片技術(Microarray)與高靈敏、高指紋特性、高信噪比、高解析度和檢測速度快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技術聯合,構建了一種能實現中藥和天然產物有效活性成分、藥物反應中間體的高通量多組分快速篩選檢測的微陣列晶片分析方法和平臺,高效準確的為新藥開發提供先導化合物。同時開發出了相應的藥物中間體的SERS微陣列晶片檢測試劑盒,為快速、靈敏、高通量檢測天然產物活性成分提供理論和方法,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在該領域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篩選技術與檢測方法。
記者了解到,該團隊在雜環領域的研究已發表論文67篇,其中SCI論文62篇,含多篇ESI高被引論文,代表性成果在Organic Letter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學術期刊上發表,並獲授權發明專利15項。同時培養出廣東省傑出青年1名,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3名,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名,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名;以及碩士研究生52名、博士研究生8名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32名。(通訊員/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