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年前的今天,1817年7月18日,英國作家簡·奧斯汀逝世。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奧斯汀的小說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破舊立新,反常規地展現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
奧斯汀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維吉尼亞·伍爾夫將簡·奧斯汀稱為「女性之中最完美的藝術家」,這一評價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不過我們今天或許對伍爾夫這種美好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異議:簡·奧斯汀是一位可以稱得上偉大的藝術家。一些評論者(一般為男性)著重指出奧斯汀身為女人而非男人,在小範圍又十分精密的家庭喜劇領域具有非凡的天賦。有時他們又會說,奧斯汀在她的時代經歷了拿破崙所有的徵戰,而這些在她的作品中卻難覓蹤跡。不過從最長的時間尺度來看,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內的所有人都應當承認,即使對歷史中出現的事件進行最嚴密的觀察,也比不上對每天發生的人性戲劇的洞見。
從某種角度來看,可能將作家稱為奧斯汀小姐更為合適。她是一位農村教區牧師的女兒,來自一個大家庭。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是奧斯汀和當地一些殷實的家族往來密切,她筆下描繪的正是這些人的特質和社會的一般價值觀。有些佐證證實她失戀過,不過奧斯汀一直沒有成婚,她在自己的家裡安靜地度過了不長的一生。一年又一年,奧斯汀在瑣碎的家庭生活中默默地寫她的小說,甚至沒有自己的房間。她僅僅在富有教養的社交圈中活動,顯得愉悅而活潑。大家把她的天才看成一種令人疑惑和震驚的東西,最難以解釋的是,奧斯汀如何從如此之少的人生體驗中提煉出對人性如此之多的了解。也許正像亨利·詹姆斯指出的,偉大的藝術家僅僅需要一個刺激、一個「題目」,就可以運筆成風。
在奧斯汀眾多特質中,有一種現代小說家們往往付之闕如,那就是對自己想法的明確認識。託馬斯·沃爾夫之類的作家經常將小說作為教育自我、發現自我的一種實驗,奧斯汀不是這樣,她確切地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那些小事」,如愛瑪所說,「維繫著私人日常生活的快樂。」奧斯汀明白自己所處的這個特殊世界裡,私人生活的焦點不是崇高的理想、強烈的希望、悲劇色彩的絕望,而是財富、婚姻(偶爾愛情也會變得複雜,但這不經常發生),還有社會階層的界線是否依舊分明。作品中不多的人物之間的行動在她看來是一齣喜劇。這有點類似一個大家庭中有個沒出嫁的姑媽,頭腦夠靈活,善於冷眼旁觀,說出話來一語中的。奧斯汀很聰明,也不乏18世紀的理性精神,而喜歡嘲諷和幽默感。恐怕她對哲學家沒什麼好感,對詩人也沒有什麼好印象。
奧斯汀小說的主題很少,為她贏得高度評價的是精緻得體的技巧、從容簡潔的敘事形式,以及別人難以企及、反映作者天縱之才的警句。奧斯汀不大喊大叫,不裝神弄鬼,用有教育的方式避開表象之下的悲劇,她從來都是要讓讀者開心,而不是撼動他們的靈魂。
奧斯汀最好的作品毫無爭議。《傲慢與偏見》或者擁有最多的讀者,不過我認為《愛瑪》也許更為犀利,有更多快樂。如果我推薦的這兩部作品讀者都讀過,那可以試試《曼斯菲爾德莊園》《勸導》《理智與情感》。以上幾部都是典型的奧斯汀式作品。將奧斯汀稱為經典作家似乎有點愚笨,說她是一位極具魅力的作家更為恰當。
克裡夫頓·費迪曼
摘自《一生的讀書計劃》
克裡夫頓·費迪曼 約翰·S. 梅傑 著,馬駿娥 譯
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
可能改變你一生的世界經典閱讀指南
美國「每月讀書會」專家力作
全球暢銷50年,最新升級珍藏版
關於本書的價值,我不想多言,因為它不是魔法,不會讓你我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我們解釋人生中的種種奧秘,也不會使人「幸福」——這種功效屬於牙膏、摩託車與除臭劑之類的東西,卻不屬於柏拉圖、狄更斯和海明威。但這個「計劃」會像愛情和其他能激發你深層潛能的事情一樣,使你內在的生活更有意義,也更有趣。當你重讀經典時,你對書的認識也許不會變得深刻,但是你會加深對自我的認識。
——克裡夫頓·費迪曼
對於所有尋求世界文學寶庫指南的人來說,《一生的讀書計劃》(最新升級版)都是最好的選擇,它提供了人類精神最偉大成就的入門之路。
——亞馬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