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和生命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近期,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醫學》發刊揭秘生命和運動的關係:高強度運動更讓人長壽。
該項研究的樣本量是目前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期間共有約10萬人參與到了研究中來,其中志願者平均年齡為62歲,56%為女性。在隨訪的3.1年裡,有732人死亡。
研究人員給每個志願者都準備了一個活動追蹤器,用來採集運動量,進而轉化成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同時也重點測量了不同運動強度(MVPA)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首先,研究證實了生命在於運動的觀點,Brage教授團隊發現:任何強度的運動都有益於身體健康。所以有些人經常說:"生命在於靜止,比如烏龜之類的動物都有很長的壽命。"這樣的言論是不適用在人類身上的。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以每天運動消耗216大卡作為對照組的話,每天額外增加5-15千焦能量消耗,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對應下降37&-69%。
其實,我國古代的先哲也在就認識到了生物界以及人類生命活動離不開運動,因此才有五禽戲、八段錦、太極等鍛鍊方式的提出。對任何人來說,運動健身都是最方便、可靠、同時也是經濟安全的長壽不二法門。
那麼什麼樣的運動才最能幫助人們獲益呢?
實驗中證實,當消耗相同的能量的情況下,高強度和中強度運動佔比越高,獲益也就越多。翻譯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話就是,如果你將每天的散步通過HIIT運動的形式消耗掉,哪怕總能量消耗沒有增加,死亡風險也有可能降低30%以上。
這對於不愛運動的人,簡直是福音,因為同樣能量消耗的情況下,高強度的運動速戰速決,反而獲益更多。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我們從很多證據都看出來了,運動確實有益健康,但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果呢?
比利時幾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這個角度展開研究,並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運動實際上釋放了一種化學因子,而這種化學因子能夠維持細胞中的端粒長度,從而達到對抗時間的目的。
端粒是保護基因的"小帽子",在過去的研究中來看,端粒的長度是生命時間的指示器,端粒越長的人相對來說壽命更長
更可喜的是研究人員同時發現了幫助懶人抗衰的好辦法,如果實在無法堅持運動,就從端粒入手吧!
2003年哈佛大學發現了一種叫做煙醯胺單核苷酸的輔酶,2019年貝勒醫學院實驗發現:攝入一定的煙醯胺單核苷酸可以維繫端粒的長度,使預期壽命得到延長。
目前被認為一種高效、安全的綜合性補劑,從京東等平臺中能夠看到,目前該產品已經大範圍的商品化,根據其公布的相關戰報來看,基因港在其中相對亮眼。2017年,基因港通過生物酶技術革新,推出了這種輔酶,今年8月,基因港更是宣布其在浙江餘姚的百噸輔酶工廠正式開始投產,並通過了FDA的GRAS以及GMP認證,拿到了行銷海外的入場券,成功入駐東南亞的Lazada平臺。
關於時間、生命和衰老一直都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在相關的定義中曾描述過衰老是一個漸進性、累積性、普遍性和內生性的複雜過程,其實無論是運動還是輔酶都是維持年輕態的方式之一。
目前關於人類老化的機制並不明確,有專家說是由於體內的慢性炎症引起的,也有研究者認為是由於基因丟失引起的,更有人認為是自由基的產生而引起的。
但在衰老研究方面始終獲益為止,雖然還永恆從目前來看還是個玩笑,但是人類的壽限確實從原始社會到現在實現了質的飛躍。人類文明誕生後到公元前,由於人類力量較小無法抵擋自然災害、野獸以及疾病,其平均年齡可能僅僅停留在25歲左右。
到了19世紀之後,由於衛生狀況的進一步改善,很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類的壽限提升到了61歲左右,其後更是以每年增加1-3年的速度增加。從2020年公布的數據來看,全世界的平均壽限已經超過70歲。
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相信在追求永恆這條路上,人類能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