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高強度運動更有利於健康!劍橋科學家研究近10萬人發現,在相同的能量消耗下,高強度更能降低死亡風險丨臨床大發現

2020-09-21 奇點網

生命在於運動。

劍橋大學科學家又帶來了新發現。

近日,著名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劍橋大學Søren Brage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1]。

這項涉及近10萬人,迄今為止在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發現,任何強度的運動都有益於健康

更重要的是,Brage團隊還發現,在運動消耗同等能量的情況下,中度和強度的運動佔比越高,獲益越多

這個結果很有意思,它意味著如果你將每天低強度運動消耗的能量,通過中高強度的運動形式(底線是大約1小時4公裡的快走消耗掉,哪怕總能量消耗沒有增加,也是與死亡風險降低30%以上有關

對於不愛運動的人,簡直是福音,因為同樣能量消耗的情況下,高強度的運動速戰速決,反而獲益更多。何樂而不為呢?

論文首頁截圖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於健康,甚至能降低死亡風險。

不過對於運動的強度,各大指南的推薦卻不甚明確[1]。例如,2018/19年美國和英國指南中指出,輕度的運動即有益於健康,大家要多起來動動,別總是坐著。不過這些指南中也強調了中等強度運動的好處。還有很多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時間內,高強度的運動能帶來更大的益處[2]。

實際上,之前的很多關於運動的研究多以問卷調查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參與者往往會不自覺地誇大他們的運動量,這導致需要更多的運動來才能帶來明顯的健康益處,削弱了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此外,散步等低強度的運動在這些研究中往往被忽略,這也導致低強度的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一直不明確

還有一個問題是,之前的研究都沒有明確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究竟是能量消耗帶來的,還是運動強度本身帶來的

正是為了進一步明確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係,Brage團隊才發起了這項包括96476名中年人的大型研究。而且為了獲取更全面的運動數據,Brage團隊研究的對象都佩戴有研究級的活動追蹤器,以便更客觀準確地獲取參與者的真實運動數據,甚至是那些偶爾走幾步等低強度運動數據。

試驗流程圖

參與本研究的近10萬名志願者平均年齡為62歲,56%為女性。在隨訪的3.1年裡,有732人死亡。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參與人員的運動量,研究人員將活動追蹤器採集的數據轉化成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在這個基礎上還計算了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所佔比例。

總體來看,所有參與人員的中位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為40 kJ/kg/天,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34%。

在獲得以上數據之後,研究人員首先只考慮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與全因死亡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將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15 kJ/kg/天(對於體重60kg的成年人而言,就是每天運動消耗216大卡的能量)作為對照組的話額外增加5或15 kJ/kg/天的能量消耗,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37%和69%相關。

而且這種相關性是非線性的,在15-30 kJ/kg/天之間獲益變化比較大,等超過40 kJ/kg/天之後,死亡風險下降就穩定在80%左右

PAEE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為了進一步探討能量支出和運動強度分別對全因死亡的影響,研究人員又做了進一步分析。

這一次,他們將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15 kJ/kg/天,且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10%的人群作為對照組

相較而言,研究人員在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為20 kJ/kg/天,且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10%的人群中,觀察到全因死亡率出現21%的下降。與對照組相比,這個運動強度組相當於每天多散步35分鐘,外加2分鐘快走

對於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仍為15 kJ/kg/天,但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提升到20%的人群而言,全因死亡風險出現了30%的下降。這相當於將對照組的12分鐘散步換成7分鐘的快走。

將上面兩個數據稍作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提高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可能對健康的獲益影響更大。這也是第一個證明運動強度超越總運動量,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相關性的研究。

如果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為30 kJ/kg/天,且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30%的話,與對照組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下降72%

不過,一旦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超過40 kJ/kg/天,且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達到20%以上的話,全因死亡獲益就變得不確定了

如此看來,運動帶來的好處確實也有個上限。

PAEE和MVPA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總的來說,Brage團隊的研究結果證明,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都與全因死亡率的下降有關,而且在運動量一定的情況下,高強度運動與更大的全因死亡率下降相關。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不想花太多的時間運動的話,每天增加幾分鐘的劇烈運動,或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健康益處

除此之外,本研究與之前的基於參與者自我報告的研究相比還有個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達到相同程度的全因死亡率下降,本研究參與者需要的中等和高強度運動的時間更少

例如,去年有個基於參與者自我報告的研究發現,與每周不做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0)的人相比,每周做150-300分鐘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32%相關[3]。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的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15 kJ/kg/天,且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10%,相當於每周進行5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而要實現30%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只需要將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提升到20%,也就是每周增加6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

不同PAEE和MVPA組,與對照組相比全因死亡率的變化(DOI: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1019-9)

兩個研究相比較的話,Brage團隊參與者的效率顯然更高。因為達到相同的死亡風險下降,自我報告參與者至少需要多做15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而可穿戴設備監測的參與者只需要多做60分鐘的同類運動

如此看來,自我報告的運動量有不小的水分,這類研究有可能削弱了運動與獲益之間的關係

當然,本研究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只能證明運動與全因死亡率下降之間存在相關性,還不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正向因果關係。

不過這也不能歸罪與本研究的設計,因為用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運動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期待Brage團隊在更長的隨訪時間中,再次證明這個相關性確實存在。

等到那個時候,各個指南說不定會改寫,每天推薦的運動時間或許會大幅縮短,這對於不想花時間運動的人來說,可真是個好消息。

無比期待。

編輯神叨叨

雖然2020年的ASCO已經結束了,但是它對未來幾年癌症治療領域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為了幫助大家快速抓住今年ASCO的重點,高效獲取前沿進展的全景認知,我們又全力打造了《ASCO2020趨勢解讀》。

全面梳理了9大癌種,300個口頭報告中的關鍵學術研究,幫你用90分鐘全面縱覽ASCO盛會的重磅進展。

長按識別下面的二維碼就可以購買,原價59元,認證用戶只需39元。如果你之前在購買奇點其他課程的時候已經認證了,那麼就直接購買吧!

參考文獻:

[1].Strain T, Wijndaele K, Dempsey P C, et al. Wearable-device-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ture health risk[J]. Nature Medicine, 2020: 1-7.

[2].Schmid D, Ricci C, Baumeister S E, et al. Replacing Sedentary Time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6, 48(7): 1312-1319.

[3].Chastin S F M, De Craemer M, De Cocker K, et al. How does 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associate with adult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nd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9, 53(6): 370-376.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提高運動的效率

相關焦點

  • JAMA子刊:劇烈運動更有利於健康!超40萬人10年隨訪顯示,高強度運動佔比過半,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7%有關丨臨床大發現
    近日,來自武漢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外的研究結構,在研究403681名成年人長達十年的隨訪數據之後發現:在中高強度運動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高強度運動佔比越高,全因死亡風險越低。這項研究再次表明,增加高強度運動的比例與額外的健康益處相關。
  • 再不運動就老了!劍橋大學新研究:高強度運動更讓人長壽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和生命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近期,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醫學》發刊揭秘生命和運動的關係:高強度運動更讓人長壽。該項研究的樣本量是目前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期間共有約10萬人參與到了研究中來,其中志願者平均年齡為62歲,56%為女性。
  • 劍橋10萬人研究:燃燒一樣的卡路裡,運動強度高低有差嗎?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是,運動強度怎麼選,尤其是在運動總量一樣的情況下,低強度長時間和高強度高效率孰優孰劣?我們還沒有確切的答案。最新發表在《自然-醫學》,來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的大型研究為我們帶來了重要證據。
  • 消耗相同卡路裡,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一項10萬人研究告訴你答案
    受訪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陸軍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一民高強度運動對身體更友好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
  • 燃燒一樣的卡路裡,運動強度高低有差嗎?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是,運動強度怎麼選,尤其是在運動總量一樣的情況下,低強度長時間和高強度高效率孰優孰劣?我們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最新發表在《自然-醫學》,來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的大型研究為我們帶來了重要證據。
  • JTT雜誌:高強度運動可能增加靜脈栓塞風險?你怎麼看_騰訊新聞
    Cardiology》雜誌上的 meta 分析納入了 44 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劑量反應曲線表明:在一定範圍內,研究人群的心血管死亡風險隨運動強度的提高而降低,相比較高水平的運動,低水平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更高。
  • 科學家發現,高強度有氧運動可以提高人的認知水平丨揭秘
    可能更多人不知道,相對於平時的簡單運動,高強度的有氧訓練特別是一些短時間爆發運動,例如:短跑,負重深蹲等等,這些對健康都是有著莫大的好處。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這些運動不僅僅是對身體健康有益,也讓你的心理健康受益匪淺。
  • 71項研究匯總:運動能降低22%癌症死亡率!選哪種運動最好?
    而運動和癌症死亡率之間的聯繫不受隨訪時間的幹擾,隨訪時間少於10年和至少10年的患者,其死亡風險分別降低了20%和30%。此外,診斷後進行運動比診斷前進行運動具有更明顯的保護作用,分別降低了40%和14%的死亡風險。
  • 每周3次高強度運動竟能減緩帕金森病惡化
    帕金森病是除阿茲海默病之外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了我國超過270萬人。雖然藥物可以控制病情,但長時間用藥帶來的副作用會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而且藥物的有效性也會降低。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進行3次高強度運動能幫助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減少症狀惡化。這一結果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內科學》(JAMA Neurology)上。
  • 糖尿病患者要不要運動?怎麼運動?這裡說全了
    原創 大月亮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糖尿病患者運動多久,怎麼運動,什麼時候運動呢?這次一下子給您解答清楚!JAMA大型人群研究指出,每天步行8000步與全因死亡率降低51%相關。小於8000步時,運動越多獲益越大,尤其是剛開始運動的時候;但超過8000步也不會增加很多獲益2。
  • 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養?千餘老人5年高強度鍛鍊,比同齡人更長壽
    迄今最大規模,歷時最久的關於運動和健康的隨機對照Generation100研究說:不流汗的真不夠!要想更健康,運動要猛點好。即使都70多歲了,那些鍛鍊到頭頂冒汗氣喘籲籲的老人,也比只做緩和運動以及不運動的同齡人更健康,更長壽。
  • 高強度運動造成肌肉溶解?「傷不起」的過度運動
    高強度運動造成肌肉溶解   37歲的王先生上周連續做下蹲一小時,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運動後造成的下肢酸痛,睡一覺起來並沒有恢復,更讓他慌神的是隨後排出了「醬油色」的小便。他趕緊就醫,醫生診斷為運動過度導致的肌肉溶解。   筆者從王先生就診的醫院了解到,近一個多月來接診因運動過度引發的肌肉溶解症患者已有4例。
  • 科學家告訴你運動如何改善健康抵禦多種疾病?
    以下為此次研究結果的亮點。運動使人遠離癌症據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保持體形可助你脫離癌症的威脅,按時診斷可提高你的生存機會。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員在近20年來研究了17,000多位的男性。從中發現,經常運動的男性比不常運動的男性患肺癌的機率低68%,患直腸癌的機率低38%。其中有些患有肺癌、直腸癌或前列腺癌的男性,運動的確降低了14%的癌症惡化率,降低了癌症的死亡風險。
  • 《柳葉刀》:運動每年讓390萬人免於過早死亡
    劍橋大學Tessa Strain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或同等強度的運動組合,在全球範圍內,每年至少可以預防390萬40歲-74歲的成年人過早死亡。
  • 權威數據:需要多少運動量可以抵消久坐10小時帶來的健康風險?
    眾所周知,久坐不動會給身體帶來各種健康風險。此前一項薈萃分析表明,每天需要60到75分鐘的中到高強度運動才能抵消掉與久坐相關的死亡風險。但每天單獨拿出60分鐘運動,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吧?北京時間11月26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子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由美國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和挪威體育科學學院等機構的40名科學家對9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每天
  • 20年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0歲!這些習慣要貫徹終身
    10月17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2019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特刊。報告顯示,自1990年以來,中國人群的預期壽命從68.1歲增加到2019年的77.6歲,增加了近10歲。①提高壽命,除了醫療條件、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健康的生活習慣!
  • 《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英文)》2020年最受歡迎的10篇論文
    第3卷刊物誕生的時刻,讓我們盤點一下前兩卷上關注度高的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領域的論文。隨著疫情的發展,COVID-19疫情而導致的「第二波」打擊(住院和臥床休息而無法行動,以及由於持續的隔離和社交距離而導致的體力活動不足)給全球體育、健康和運動醫學工作者提出的更大的挑戰。這種「第二波」打擊會下調器官系統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並增加免疫、呼吸、心血管、肌肉骨骼系統和大腦受損的風險。
  • 20年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0歲!想要長壽,這些習慣要貫徹終身!
    報告顯示,自1990年以來,中國人群的預期壽命從68.1歲增加到2019年的77.6歲,增加了近10歲。①提高壽命,除了醫療條件、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健康的生活習慣!10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學教授、MitoQ分子發現者Mike Murphy(墨菲教授)在財聯社《CC聯線》欄目②中與中國健康產業另外一位資深人士進行視頻訪談,談及健康管理時認為,疫情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長期健康負責、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等到像新冠肺炎這麼嚴重的疾病找上門來才有所行動。
  • 運動降低心律失常風險新證據
    「運動能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有助於保持健康」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健康常識,也有多想研究已經表明運動可以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但是,運動強度與心律失常的發生並不是完全的直線反比關係,恰到好處的運動才是最有利的。來自《歐洲心臟雜誌》的一篇最新研究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共納入402406人進行研究。
  • 研究證實,肥胖讓癌症更危險!減肥不為變美,為救命
    【4】肥胖增加乳腺癌風險一項來自美國美國癌症協會、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80885名5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長達約10年的調查發現,與體重保持穩定(±2kg)的女性相比,體重持續下降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低,而且體重持續下降的量越大,患乳腺癌的風險越低:❖ 體重減輕2-4.5公斤的女性風險降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