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是,運動強度怎麼選,尤其是在運動總量一樣的情況下,低強度長時間和高強度高效率孰優孰劣?我們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最新發表在《自然-醫學》,來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的大型研究為我們帶來了重要證據。據劍橋大學新聞稿介紹,這是「迄今為止通過加速計測量身體活動的最大規模研究」。通過對近10萬人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好處更大。
截圖來源:Nature Medicine
研究團隊指出,在此前的研究中,影響結論的一大挑戰是,人們很難準確回憶日常活動中累積的低強度活動,比如工作間隙走了幾步,做了一些零散的家務,因此在研究中也難以通過問捲來評估。而可穿戴設備則能很好地檢測這類活動。
這項研究分析了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研究的96476名中年人數據,研究期間,這些受試者在腕部佩戴了研究級的活動追蹤器,為期一周。基於可穿戴設備記錄的數據,研究人員計算了他們的活動持續時間、強度和總活動量,還評估了中等強度和劇烈運動量在總活動量中所佔百分比。
在平均3.1年的隨訪期間,共732人死亡。排除隨訪第一年死亡,並考慮糖尿病、心臟疾病和癌症等可能影響活動的基礎疾病因素後,研究人員分析了身體活動水平(包括強度和總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
數據表明,無論強度如何,活動總量都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將至少10%活動量來自中等及以上強度活動,且活動總量只有15 kJ/kg/天(約3.6 大卡/ kg/天,1 kJ≈0.239 大卡)的人群作為對照,活動強度一致,但活動總量達到20 kJ/kg/天(約4.8 大卡/ kg/天)的人群,死亡風險就可以降低1/3。兩組活動量的差距,相當於步行35分鐘+快走2分鐘,並不難達到。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總量相同的情況下,中等及以上強度的活動量佔比增加,還能進一步大幅降低死亡風險。同樣與上述對照組相比,活動總量為30 kJ/kg/天的人群,如果將中等及以上強度的活動量佔比從10%提高到30%,死亡風險能從對照組1/2再降低到對照組的1/4。與對照組相比,這相當於多步行1小時 +快走35分鐘。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第一作者,劍橋大學Tessa Strain博士表示,「我們的結果表明,通過更高強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裡,改善健康的效果更好。」
研究通訊作者,劍橋大學SørenBrage博士補充說道,「在大型人群中通過可穿戴設備來測量活動量,有助於區分活動總量和活動強度的健康作用。近10萬人數據驗證了高強度活動對健康的好處不僅僅在於增加總活動量。
當然,通過低強度活動累積足夠多的活動量,仍然可以將死亡風險減半。綜合來看,維持健康的途徑有多種,人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你更喜歡哪種鍛鍊方式?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