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漫畫:回歸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導 20年前回國,是中國需要留學生;20年後回國,是因為留學生需要祖國——近日,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在一則引發熱議的報導中稱,中國正再次迎來留學生「歸國潮」。
的確,教育部的最新統計顯示,我國正在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超過八成的留學人員(82.23%)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
客觀而言,「歸國潮」是出國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必然現象。雖然不少輿論在解讀「歸國潮」時,認為主因是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強,但除了國內發展形勢對出國留學者的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視我國出國留學的結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留學結構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基本上還可以界定為「精英留學」,大多數選擇出國留學者,主要是到國外攻讀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度,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4.4萬人,這已經是197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值。2007年後,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井噴」:2008年達17.98萬人,2009年為22.93萬人,2010年達28.47萬人,三年間人數大幅增加。
從2007年到現在這10年間,出國留學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出國留學群體整體質量參差不齊。既有傳統的「精英留學」,即申請到國外名校讀本科、碩士、博士;又有到國外讀一般普通院校的「大眾化留學」;在一些局部,確實也存在學力較弱的學生到國外「混文憑」的現象。
二是出國留學低齡化。目前,到國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學生比例接近30%。
觀察2007年以後的出國留學數據和結構,就不難解釋為何會有「歸國潮」現象了。2007年後快速增加的出國留學學生,在2011年畢業之後開始找工作,此時相較於陷於泥潭的西方國家,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勢頭對他們有很強吸引力。這其中,不乏一些競爭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國留學比例。
中國吸引留學人員回國發展。資料圖片
頂尖人才佔少數現象仍待改善
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出國留學中的精英留學群體,有多少選擇回國,這對評價出國留學的價值和我國對人才的真實吸引力極為重要。對此,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這說明,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歸國潮」之下,還有出國留學熱。精英人才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由於有理性的出國留學規劃和優秀的學業表現,在國際就業市場有著很強的就業競爭力。
我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但相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國際一流大學而言,我國還需進一步提高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獲得了不少成績,但也仍存在有待提升的巨大空間。
「水土不服」折射用人方式轉變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部分「海歸」回國後,遭遇「水土不服」。這其中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認,其中相當一批人的原因在於,在出國留學時盲目選擇,並未做好長期和科學的出國留學規劃。在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學生是想「逃避」國內高考而選擇出國留學;有的認為只要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就可混到一張文憑;還有的在國外求學期間嚴重缺乏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規劃能力,導致畢業時缺乏競爭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國留學走向大眾化,我國社會必將從原來的「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用人單位和社會不可能再完全按學歷和留學與否的標準評價、選拔人才,而會更加重視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質。高等教育將擺脫學歷教育導向,重視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而每個受教育者也應該基於個體能力、素質的提升來規劃學業發展、教育選擇,而不能再僅僅追求學歷或身份。(作者/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延伸閱讀】英媒稱中國留學生渴望回國:憂跟不上中國速度被拋在後面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 路透社10月17日刊登文章,題目為《中國年輕女子海外逐夢,但渴望回國》。文章摘編如下:
左愛寧(音)一直在奮鬥,一直在做計劃。
她在中國東北的長春讀的高中,由於成績優異,被北京的一所有名的經貿大學提前免試錄取。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拿到商業英語學位畢業後,她開始做下一個計劃。
左愛寧夢想出國留學,她申請去美國的喬治·華盛頓大學讀書。她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師,母親是一名電子設備技術員。
她被錄取了,並且最後獲得了會計碩士學位,在華盛頓獲得了一份稅務顧問的工作。
她計劃留在美國,但是由於沒有連續兩年獲得渴望得到的美國工作籤證,她當時的這個計劃岌岌可危。
好在去年,她最終獲得了工作籤證。
不過,實現了夢想後,這個女孩卻嚮往祖國了。
她一直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但是對祖國有強烈的自豪感。
而現在,她驕傲地目睹著中國在崛起,想著是不是該回去了。
她說:「中國很多行業發展很快,有朝一日,中國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可能超過美國。」
今年秋天,她回國辦一些正式文件。在北京一家公園休息時,左愛寧說,她在中國看到的變化讓她非常驚訝。
例如,金融技術的進步,迅速讓中國城市變得不用現金,這讓人感到意外。在中國城市無處不有的共享單車等現象也讓她驚訝不已。新的東西開始困擾她。
她說:「這次回中國,我感覺有一個擔心,那就是如果我返回美國,就會很容易被(新事物)拋在後面。」
她說,這可能會讓她調整自己的計劃。
她若有所思地說:「我現在的生活是5年前計劃的。如果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和機會,能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會毫不猶豫地回國。」(編譯/劉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