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你大腦中的時間,並不會與世界上最精確時鐘的穩定滴答聲保持同步。
相反,它似乎在某個時刻飛速前進,而在其他時刻幾乎靜止不動。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種扭曲的時間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腦細胞「疲勞」引起的。
研究發現,當大腦在同一時間間隔內暴露太多次時,神經元或腦細胞會受到過度刺激,從而降低運轉速度。然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複雜的,許多其他因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時間有時慢而有時快。
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
2015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神經元的活動,隨著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而波動。這些神經元是在一個叫做「邊緣上回」(SMG)的大腦小區域中發現的。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們的活動是為讓大腦保持準確的時間,還是創造了一種主觀的時間體驗。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8名健康志願者,使用了一種叫做「時間錯覺」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他們將參與者連接到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機器上,通過檢測血流變化來測量大腦活動。
志願者們首先經歷了一個「適應刺激」。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在黑色背景上顯示一個灰色圓圈,持續250毫秒或750毫秒,連續30次。
在這之後,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在一段時間內,以另一個圓圈作為「測試刺激」;然後,他們被要求聽白噪聲一定時間,並詢問測試刺激是否比白噪聲長或短。(使用白噪聲作為參考,是因為聽覺刺激不受視覺適應的影響,但視覺測試刺激受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測試刺激的長度與適應刺激的持續時間相似,「邊緣上回」的活動就會減少。換句話說,這個區域的神經元,比第一次暴露在灰圈中時要少,這種重複「疲勞」了對時間敏感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活動水平的差異,扭曲了參與者對時間的感知。如果暴露在比大腦適應的時間更長的刺激下,參與者會高估時間;如果暴露在較短的刺激下,參與者會低估時間。例如,鋼琴音樂會上的觀眾,可能會適應音樂節奏——即使你是以正確的節奏演奏音樂,他們也會在主觀上,感覺到你的音樂節奏比實際慢。
但是,大腦中也有可能有多種機制在起作用,從而形成我們對時間的單一感知。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可能與我們的預期密切相關;可能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關;甚至是大腦細胞在執行某項活動時,相互激活並形成網絡的速度有關。
解決這個問題,將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