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

2020-09-21 今日科學

本報訊 當你忙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但當你無聊時,好像一天永遠不會結束。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如果反覆暴露在相同的刺激下,特定的神經元會變得疲憊,從而改變大腦對時間的感知。

日本水田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的Masamichi Hayashi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Ivry,在屏幕上給志願者顯示一個灰色的點,並連續掃描他們的大腦30次。在「適應」階段之後,參與者再次看到灰斑,但時間長短不同。然後,他們估計物體在屏幕上停留了多長時間。

在一些測試中,視覺刺激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長度與適應階段相似。參與者往往會對其持續時間做出錯誤判斷,一組參與時間感知的腦細胞的活動減少,這表明神經疲勞。

在近日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作者表示,其他神經元的活動沒有改變,這可能會扭曲一個人的時間體驗。

(馮維維)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0078-20.2020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
    當你忙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但當你無聊的時候,好像一天永遠不會結束。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如果反覆暴露在相同的刺激下,特定的神經元會變得疲憊,從而改變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日本水田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的Masamichi Hayashi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Ivry在屏幕上給志願者們顯示一個灰色的點,並連續掃描了他們的大腦30次。
  • 對時間判斷錯誤,原來是因為大腦中「時間神經元」疲勞?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種時間觀念的扭曲可能部分是由於腦細胞的疲勞造成的。研究發現,當大腦暴露在相同的時間間隔中太多次時,神經元或腦細胞會受到過度刺激,因而不那麼頻繁活動。然而,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複雜的,許多其他因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時間有時慢,有時快。人們直到最近才開始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感知時間的。
  • 光譜之石|拉長石
    拉長石(Labradorite)化學性質是由鈉長石(NaAlSi3O8,符號Ab)和鈣長石(CaAl2Si2O8,符號An)組成的類質同象系列,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來表示斜長石的成分,拉長石屬中性斜長石,An含量50-70%
  • 疲倦是懷孕的早期信號
    孕媽媽可能會逐漸有疲倦的感覺,在隨後的三個月裡,你的身體會強迫你睡覺。此時,孕媽媽所有的器官都必須加班以應付體內的新客人,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因懷孕產生的激素與生理機能的改變而大受影響。同時孕媽媽的身體正在創造新的器官--胎盤,以便孕育寶寶;孕媽媽可以把懷孕前期的疲倦當成是一種訊號而不只是一種症狀,它是機體的警示燈,它告訴你:「慢慢來,不要急,要好好休養。」
  • 什麼是拉長石——百科
    拉長石比較常見,被人們用作裝飾材料,其中有些有暈彩的拉長石還被當作寶石。達到寶石級者半透明,在某個特殊方向呈現藍、綠、橙、紅色或其它顏色變彩。轉動拉長石,從不同的方位觀察可見到豔麗的色彩。具變彩的拉長石,亦稱為「光譜石」,以藍色、黃綠色和紅色為上品。變彩拉長石是拉長石中最常見的寶石,其最大的特徵是在拉長石集合體中大面積明亮的變彩。
  • 大腦精確掌控時間的關鍵機制或找到:神經元調整節奏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無論是彈奏鋼琴還是揮舞球拍,對於許多活動而言,時間都是重中之重。而科學家表示,他們如今找到了大腦精確掌控時間的關鍵機制,研究顯示,神經元可調整自身的行動節奏,從而在特定時間點完成某一行為,實現對時間的把控。
  • 精神和肉體,哪個疲倦更嚴重?
    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每一天肉體都會疲倦不堪,第二天依然要堅持。當肉體疲倦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會適應這樣的強度和規律,然而也有達到臨界點,快要支撐不住。愛麗絲有一段時間也是相當疲倦,每天回到家就想什麼都不幹,可以躺在床上好好地睡一覺。高強度的工作,睡眠嚴重不足。每次入睡都像是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前期是否有夢境,愛麗絲也記不清。
  • FCW,不知疲倦的第三隻眼
    穿越複雜路面、長時間勞累駕駛、前方有突發情況  都是對駕駛員的挑戰,誰也無法保證時刻繃緊神經  所以我們需要FCW前碰撞預警系統  不知疲倦的第三隻眼    FCW前碰撞預警系統,一旦發現潛在危險  立即發出警報,為駕駛員爭取到足夠的處理時間  (研究報告表明:提前1.5秒的警示,就能減少90%的前追尾碰撞!)
  • 研究稱大腦神經元控制時間快慢感 壓力大過得慢
    獼猴實驗揭示時間快慢的奧秘  大腦神經元影響對時間的感知  神經元越活躍,感覺時間越快  為什麼人在不同的場合對於時間的感覺不一樣?例如在快樂的情況下,人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則相反。  據英國媒體11月5日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結果表明,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人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無所事事與什麼也沒做的疲倦
    那麼,我的時間精力都消耗到哪裡了呢?為什麼還會那麼累?其實,問題就出在「什麼也沒做」上。通過對比,我對這件事有一定的發言權:我既在辦公室對著電腦工作,也做心理諮詢,有時也講課。我發現自己在辦公室裡坐一天,在諮詢室裡坐一天,包括講課時站一天,同樣用腦,疲倦程度是極其不同的。在辦公室裡,大部分工作是文件報表,並不怎麼費腦,然而累得像狗,回到家什麼都不想幹,只想上網玩遊戲。
  • 2019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疲倦是一種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疲倦是人們重新感知世界的方式《試論疲倦》是這部作品的第一篇,在這篇文章裡,漢德克向我們介紹了各種各樣的疲倦情況。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那些非常不引人注意、誰都會體驗到、卻很難去記錄和表達的疲倦。不過相比於日常生活裡的疲倦,彼得·漢德克想要討論的疲倦,還要更複雜也更深刻。還有來自工業文明的自動機械化的疲倦。那是來自農村的疲倦圖像,每到秋收季節,農家總需要僱傭小工來進行流水作業。首先,麥捆要由一個人從貨車扔給另一個人,這個人再將麥捆遞給裡面的那位。
  • 皮特趕工《末日之戰2》 神態疲倦身材走樣
    皮特趕工《末日之戰2》 神態疲倦身材走樣 (1/4) "← →"翻頁
  • 神經元與大腦的發育——神經元的分布情況
    下面我們來較詳細地了解大腦的構造與功能 神經元有些小支連接在其他神經元的許多點上,大部分纖維有數以千計的小枝,並與數以千計的和其他神經元相連。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新研究認為智能是由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的多少來決定的
    神經元決定智能的高低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認為,智能是由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的多少決定的那麼神經元又具有什麼特質呢?神經元也是細胞,但同身體上的其他細胞不同,那就是沒有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說人在出生3個月時的神經元數量與80歲時的神經元數量是一樣的,儘管有的科學家認為神經元的分裂可以持續到出生後6個月,也有人認為神經系統的進化到20歲,以後每天神經元都要死掉幾千到幾十萬不等。但是,不能再生是一致認同的。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他們一次成像了小鼠大腦中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你如何看待螢光探針腦成像?來新智元AI朋友圈來聊聊你對本研究的看法吧~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使用一種螢光探針,能夠在大腦細胞處於電活動狀態時點亮,可以立即對小鼠大腦中多個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成像。
  • 神經元的突觸聯結集合
    讓我們繼續接下來的文章……單詞的語法,就好像是我們至今仍然所知甚少的大腦的電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加強或減弱了突觸聯結(很多人詢問什麼是突觸,這裡解釋一下,神經元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觸部位就叫突觸)的波長,而聯結本身實現了專注、心理連續性和特徵思維模式。
  • 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問世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相當
    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機器人可根據指令切換兵種……在之江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了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的應用演示。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其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個脈衝神經元、720億個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想像你是一個神經元
    人體的神經元們彼此相連,結成一張巨大的網絡,從而調節我們的一舉一動。  粗略估計,人體內的神經元有上百億個,它們各司其職。令人驚異的是,所有神經元都有一個共性: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這讓蔣輝十分好奇:「有沒有可能長出多個軸突?」  經過近一年的實驗,通過控制某種酶的活性,他竟然成功地使一個神經元長出了多個軸突―――哈哈,一個「千手神經元」!
  • 10招教你拉長英語句子
    (圖片來自網絡)把句子拉長可不是為了充字數,也不是顯擺自己的語法學得有多棒,而是讓內容豐滿起來,細節生動起來。這體現了你的思維的複雜性和精準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你的批判性思維。接下來,我為大家列一下大致10種拉長句子的方式:1)在一個比較籠統的名詞(即可衍生出下義詞的名詞)後加from… to結構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