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在攻克金屬氣凝膠機械性能差、高性能高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2021-01-11 騰訊網

金屬氣凝膠被譽為未來十大潛力新材料之一。特別在電催化應用中,其三維多級孔結構可以提高傳質速率,連續導電網絡骨架能夠加快電荷轉移,且大的內比表面積可以提供豐富的活性位點,更重要的是其自支撐特性可以避免碳載體的使用,從而能有效解決目前由於碳載體腐蝕而產生的催化劑脫落的問題。自劉衛教授在2012年首次成功將其應用於電催化乙醇氧化反應以來(Liu W,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5743-5747.),隨即引起了人們對金屬氣凝膠在電催化應用方面的極大興趣。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金屬氣凝膠已經從醇類電催化氧化,逐漸拓展到了氧還原、水裂解、光電催化以及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等領域,並展現出非常好的催化活性以及穩定性,被普遍認為是一類極具潛力的電催化劑材料。

儘管如此,由於金屬氣凝膠機械性能比較差(脆性大)且多成不規則形狀的塊體結構,目前電催化性能研究仍需將其超聲粉碎製備成墨水,再加以塗覆、自然乾燥等過程製備成電極。此過程嚴重破壞了金屬氣凝膠的三維連續導電網絡以及多級孔結構(不連續性會阻礙電子的快速傳輸以及產生的壓縮緊實結構會極大地掩蓋活性位點且不利於傳質),使得在電催化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其獨特的結構優越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氣凝膠進一步的應用和發展。

有鑑於此,中山大學劉衛教授團隊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種具有較強普適性的矽油限域成膠法,通過將濃縮膠體溶液緊緊封鎖在具有大孔骨架且機械強度高的支撐材料內部或表面(碳布(CC),碳纖維泡沫以及金屬泡沫),從而成功實現了金屬氣凝膠(PtPd, PtAg, PdAg和 AuAg)在支撐材料內部或表面的原位生長(圖1)。藉助大孔骨架的支撐(類似於房屋中鋼筋加固的作用),金屬氣凝膠完整保留了其獨特的三維連續導電網絡及多級孔結構且能直接高效利用。例如Pt50Ag50 AGs/CC(圖2a-c),Pt50Ag50氣凝膠像一張完整且連續的多孔膜一樣附著在碳布表面,且氣凝膠的納米線纖維與碳布纖維相互纏繞,從而賦予了Pt50Ag50氣凝膠具有良好的抗彎曲性能及耐壓性能,為金屬氣凝膠的直接高效利用提供了前提。這對金屬氣凝膠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另外,通過對比來看,經過直接乾燥得到的Pt50Ag50幹凝膠/CC(Pt50Ag50 XGs/CC)(圖2d-f)和採用傳統的墨水滴塗法製備的Pt50Ag50氣凝膠墨水/CC(Pt50Ag50 AGs ink/CC)(圖2g-i)中的氣凝膠的三維多級孔結構已經嚴重坍塌,甚至Pt50Ag50 AGs ink/CC中的納米線網路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連續性。

圖1. 矽油限域成膠法製備複合材料的示意圖

圖2. (a-c)Pt50Ag50 AGs/CC,(d-f)Pt50Ag50 XGs/CC和(g-i)Pt50Ag50 AGs ink/CC樣品的SEM圖

為了驗證金屬氣凝膠固有結構的保留對電催化性能的重要性,採用了甲醇電催化氧化為模型反應對以上三種材料進行了對比考察。結果發現,保留金屬氣凝膠原始結構的Pt50Ag50 AGs/CC的催化活性比Pt50Ag50 XGs/CC和Pt50Ag50 AGs ink/CC分別高出了2倍和5倍(圖3a)。結合動力學分析和交流阻抗測試,發現Pt50Ag50 AGs/CC活性的提高與其擴散速率的提升以及導電性能的增強具有密切聯繫(圖3d,e),這主要得益於該樣品中氣凝膠原始結構的充分保留和利用(圖3f)。更重要的是,非原位TEM表徵發現,金屬氣凝膠結構的保留還能有效避免催化過程中產生的奧斯瓦爾德熟化(這是電催化劑耐久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圖3c),從而使得Pt50Ag50 AGs/CC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圖3b)。此外,晶格拉伸應變和d-帶中心研究表明由組分引起的合金化效應和電子效應也會對金屬氣凝膠的活性和耐久性造成重要影響(圖3g-i)。這一工作對於進一步提高金屬氣凝膠的活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設計具有高活性和高耐久性的電催化劑材料具有深刻的啟發作用。

圖3. Pt50Ag50 AGs/CC,Pt50Ag50 XGs/CC,Pt50Ag50 AGs ink/CC和Pt/C/CC樣品的(a)甲醇催化氧化活性圖,(b)耐久性圖,(c)耐久性測試前後納米線尺寸變化圖和(d,e)擴散動力學研究;(f)Pt50Ag50 AGs/CC在催化過程中優越性示意圖;(g)不同PtAg組分的PtxAgy AGs/CC和由之產生的(h)拉伸應變以及(i)d帶中心與催化活性的關係圖

相關的研究成果以「Boosting Bot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Metal Aerogels via Intrinsic Hierarchical Porosity and Continuous Conductive Network Backbone Preserv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10.1002/aenm.202002276,影響因子:25.245)上。這是劉衛教授團隊繼發表High-Performance Bismuth-doped Nickel Aerogel Electrocatalyst for 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Angew. Chem. Int. Ed.2020, 59,13891-1389.)之後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文章的第一單位,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鄭遠遠,我院劉衛教授和中山大學化學學院鄭治坤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啟動經費的大力支持。

來源:中山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2002276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石墨烯氣凝膠應用於高體積比能量鋰硫電池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導熱複合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導熱複合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2018-05-16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然而,由於內部填料之間缺少有效互連,這種複合材料的導熱性能提高率通常很低。缺少填料組成的導熱通路意味著聲子將在填料/基體的界面處發生更多的散熱,帶來更大的界面熱阻。另一方面,加入大量的填料(>60 wt%/vol%)雖然會得到較為理想的導熱性能,但是卻會嚴重影響複合材料的機械性能和加工性,難以實用。因此,對於導熱複合材料,如何在一個較低的填料含量下實現高的導熱係數仍是一大挑戰。
  • 納技術 理化所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在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柔性透明電極在電子與光電子產業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製備眾多電子與光電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電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電極主要是在透明有機聚合物基底上,採用溶膠-凝膠、化學氣相沉積、真空蒸發沉積、濺射沉積、脈衝雷射沉積等方法引入氧化銦錫(ITO)導電薄膜。
  • AEM:連續導電多孔網絡骨架提高金屬氣凝膠的電催化活性和耐久性
    金屬氣凝膠作為一類具有連續導電金屬網絡骨架的高孔隙率、層次化多孔材料,在各個領域,特別是在電催化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由於金屬氣凝膠的脆性導致其在常規電極製備過程中的結構崩塌,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固有的結構優勢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中國科學報】超高強度水凝膠生物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蘭州化物所 【中國科學報】超高強度水凝膠生物潤滑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5-05-18 中國科學報 科訊   為解決水凝膠材料力學性能差的問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課題組利用分子工程設計製備出了一種具有雙交聯網絡的超高強度水凝膠,該水凝膠具有新穎的共價鍵與配位鍵雙交聯的結構形式,其中的化學交聯形成惰性的水凝膠交聯網絡,接著利用鐵離子—羧酸根的配位鍵作為動態的交聯形式,在受到外界的應力後,可動態地斷裂配位鍵以耗散能量,從而大大提高水凝膠的機械性能。
  • 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隨著電動汽車和移動電子產品的發展,社會對能源存儲與轉化提出更高要求,繼鋰離子電池之後,可充電電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放電、高循環穩定性成為需求。鋰硫電池憑藉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經濟環保等優勢成為下一代儲能體系的候選者。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機械性能測試和漏流測試表明,所製備的MOF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高絕緣及低漏流性能,在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16, DOI: 10.1038/ncomms11830)。
  • 基於交聯網絡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助力無枝晶、寬溫度範圍鋰金屬電池
    電解質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可達1 mS cm-1,同時保持了優異的機械性能。良好的阻燃性、熱穩定性和電化學穩定性保證了電解質應用的高安全性。採用該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的對稱鋰電池可穩定循環6800小時以上,且在1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也顯示了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 2020年《自然/科學》氣凝膠回顧展:世界上最輕的固體材料
    凝膠中的膠體顆粒相互結合,但是這些顆粒並不像石榴籽那樣緊密地挨在一起,而是連結成了空間網狀結構。這樣的空間網狀結構存在大量的孔洞,而孔洞中又充斥著液體。在不破壞空間網狀結構的前提下,將這些液體抽離,任氣體充盈在結構周圍,便形成了氣凝膠。氣凝膠有什麼用?氣凝膠有很多種,如氧化物氣凝膠、有機炭氣凝膠、碳化物氣凝膠、金屬氣凝膠、多組分氣凝膠等。
  • 氣凝膠保暖纖維的研究突破
    因防寒服裝對保暖性、輕便性以及功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造成了對其基礎材料-保暖纖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天然纖維與傳統化學纖維的應用潛能幾乎已開發完畢,因此需要對傳統的化學纖維進行結構上的創新以獲得更加良好的保暖性能。
  • MIT趙選賀團隊研發高性能純導電聚合物水凝膠
    團隊同時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用來設計高性能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 (PEDOT:PSS)水凝膠。所報導的純PEDOT:PSS水凝膠電導率可達40 S/cm,力學性能良好(拉伸率 35%,楊氏模量2 MPa),同時具有良好的電學、電化學及力學穩定性。
  •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圖1大塊天然膠乳/石墨烯氣凝膠圖片,其類玫瑰花表面的微觀結構以及疏水但粘附水滴性能。加入天然膠乳之後其具有優異的抗衝擊、超聲破壞以及快速光熱轉化能力。近幾年,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張建明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石墨烯氣凝膠材料的製備和應用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前期工作中,張建明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石墨烯氣凝膠材料的常壓乾燥製備,並獲得了優異的材料性能(J. Mater. Chem. A, 2015, 19268-19272.)。
  • 理化所高性能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新進展
    理化所高性能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8-09-04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團隊與蘭州大學教授柳明珠合作,報導了一種具有高穩定性和優異光電性能的銅網格柔性透明電極。
  • 常溫發泡法連續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及其AI應用
    石墨烯氣凝膠(又名石墨烯泡沫、石墨烯海綿等等)是由二維石墨烯片組裝得到的一種超輕多孔材料,在智能傳感、能量儲存、吸附及隔熱隔聲等各領域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目前,無論是模板法或者「溶膠-凝膠」法等,所得到的石墨烯氣凝膠都是從石墨烯前驅體稀溶液而來,組裝結構機械穩定性差,難以經受複雜變形;同時,複雜的冷凍乾燥工藝限制了其大規模連續化與高精度微型化製備,不利於其規模化應用。
  • 中國科大研製仿北極熊毛髮的隔熱氣凝膠
    該團隊利用一維納米線作為模板,通過模板法製備宏觀尺度的碳管氣凝膠(圖1)。由於其獨特的微觀結構,使該氣凝膠材料表現出優異的輕質、隔熱、疏水和機械性能(圖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領導的研究團隊受北極熊毛髮中空結構的啟發,發展了一種人工合成類北極熊毛的中空碳管氣凝膠(CTA)的方法,該碳管氣凝膠表現出超彈性和低的熱導率。
  • 優異的吸波性能!具有特殊香蕉葉狀微結構的氣凝膠
    由於Mo原子之間的二維(2D)電子-電子相關性將有助於增強平面電磁波傳輸性能,因此MoS2有望充當出色的吸波功能材料,但純MoS2的吸波性能差,研究發現其與碳材料混合可以實現較強的電磁波吸收,但塗層厚度太大一直是個問題。
  • JMCA:納米複合導電水凝膠基柔性應力應變傳感器研究進展
    與彈性體相比,水凝膠由於其仿生結構、匹配的機械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而在柔性電子產品中顯示出更大的潛力。在所有材料設計中,基於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應變和壓力傳感器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靈敏度,可以將外部刺激傳遞給電信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研究。
  • 華南理工《Adv Mater》一種用於可充電柔性鋅空氣電池的氣凝膠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原位生長FeP/Fe2O3納米顆粒的三維蜂窩氮/磷摻雜碳氣凝膠材料。由該碳氣凝膠組成的柔性水系可充電Zn空氣電池,在20 mA cm -2的電流密度下,比容量為648mAh g -1,具有良好的柔性以及長期耐久性。
  • 華南理工《Adv Mater》一種用於可充電柔性鋅空氣電池的氣凝膠
    隨著市場對可穿戴電子產品的需求的增長,開發靈活、可靠、能量密度高、使用壽命長的儲能系統迫在眉睫。可充電鋅空氣電池(ZABs)由於其理論能量密度高,且具有安全、環保和成本低等優勢,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可穿戴電子器件。因此,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人們對柔性ZABs,特別是正極空氣電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國內科研機構氣凝膠最新研究成果梳理
    12月3日消息,小米有品上架了一款氣凝膠防風防潑水熱能外套,號稱擁有保暖黑科技。能夠隔絕溫度以抵禦寒冷和高溫。看似「弱不禁風」,其實與厚羽服擁有相同的鎖暖效果。 作為材料界的寵兒,氣凝膠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多方面。本文羅列了近期國內高校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詳細內容如下: 1 可編程超輕磁性氣凝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