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2日電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七年半來,陳水扁「政府」的效能可歸結為兩個面向:其一,是「國際」地位一日不如一日,主政者卻迄今仍在推車撞壁;其二,對「內施」政一敗塗地,掌權者卻依舊胡亂揮霍。最近物價暴漲「政府」束手無策,卻將全部精力用於推動「入聯」,遠民生、弄虛無,本末倒置,「政府」失能已至癱瘓的地步。
社論說,不談「羅莎」颱風後的菜價波動,從更早的油價飆升、民生用品百價齊發,行政部門自始至終袖手旁觀,拿不出任何對策。無論短期的物資調節,或者長期的供應煉結構調整,扁「政府」皆形同棄守,無視於小民哀哀之苦。然而,對於陳水扁一聲令下衝刺「入聯」運動,行政部門卻馬上像活了過來,從郵局、水電等公用部門配合蓋印戳記,到「地方政府」盜用民眾領取敬老金的印章聯署「入聯」,到各「中央部會」爭相挖牆掏壁上繳「入聯」宣傳配合款,上上下下步驟齊一,效率驚人。
「政府」對民生經濟的冷感,對照它對政治動員的熱中,表面上看,這反映了主政者的偏執與非理性。但實質上,更深的根源在「執政黨」根本無法透過常態行政來解決問題,所以只能玩弄虛無的政治花招,在高空製造煙幕,轉移民眾的注意。
為什麼無能處理民生問題的人,卻能把「入聯」運動推得淋漓盡致?秘訣無他:因為「入聯」運動只要聽指令行事即可,不需要任何智慧或獨立判斷;而處理任何小小的青蔥菜價波動,都需要精確的市場信息及專業的行政智能,才能在農民、商人及消費者之間維持平衡。以扁「政府」素來的民粹取向,只想面面討好,碰到這種三難的局面,它既無能力解決,就只好裝作聽不見民眾的哀鳴了。
社論說,比起陳水扁「執政」初期的口口聲聲「改革」,近兩年,不僅改革口號已成絕響,連「拼經濟」的大話都已隨風而逝。顯然,執政者也知道它的謊言已被自己的行動拆穿。日本媒體去年曾以「死體化」一詞來形容扁「政權」的衰鈍現象,事實上,今天看來,更堪憂慮的,是被一個死體化政權無度糟蹋的臺灣。試想,一個患了經濟「小腦症」的「政府」,在操弄政治鬥爭上又患了嚴重的「舞蹈症」,人民如何奢想有太平的日子可過?
一個「政府」能將「國家」的問題化約到如此單一的地步,宣稱只要「入聯公投」,就能美化「國家」,這種「用來世換今生」的神話,能騙臺灣人民幾回?民進黨的偏執,其實隱藏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套句流行的話,可以這麼說:笨蛋!你的問題在無能。
責編:劉莉巖